《史记》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姜欣妍 王银 罗晶晶

西北大学 710127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史记》对日本历史书编纂的影响。通过对《史记》在日本古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分析,完善《史记》的研究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本文考察了《史记》在日本的流布,从历史、文学亮个层面进行论述,深入分析了史记在日本历史书编纂中的引用与借鉴;探讨了史记对日本历史观念与史学方法的塑造作用。分析论述了史记在日本贵族社会的学习与传承情况,特别是天皇与贵族阶层对史记的重视与应用;本文总结了史记对日本历史书编纂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日本;《史记》;流播;影响研究;文化交流

正文

一、《史记》的传入和发展历程

 

本研究将《史记》在日本的传播可分为“内容流布—考证注解—面向大众”三个阶段。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分为奈良、平安、镰仓室町、明治维新后以及大战后的日本进行纵向研究[1]。本研究将结合本时期《史记》在日本的传播状况和研究现状进行论述。辅以一定时间段内的社会特点和技术革新进行解释该时期呈现这类特点的原因。

内容流布阶段

在这一阶段,日本《史记》的传入和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从78世纪的遣隋使时期开始,日本汉字水平的提升为《史记》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奈良时代,《史记》被广泛用作官吏的教科书,并在平安时代成为天皇学习的教材。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五山僧侣开始将《史记》以口语化注解的形式传播[2],为普及推广奠定了基础。随着江户时代的到来,活字印刷术的传入使得《史记》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涌现出许多评论和解读作品。

考证注解阶段

在这一阶段,日本对《史记》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传阅和抄写,而是出现了大量的注解版本[4]。特别是明治维新后,《史记》仍然是汉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大量的注解版本以及评论读本相继涌现,推动了日本国内《史记》研究的发展。

二、日本史学和文学中的《史记》投影

自从奈良,平安时代接受《史记》最初是通过遣唐使进行的国家间的交流等取得模糊书籍,并将其作为大学、国学的教科书,以培养官僚和提高文化。但是《史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对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1、史学层面

首先是《史记》《和《日本书记》。《史记》是传说中从帝王到汉武帝时期的通史,是一部与本纪、世家、列传并列的纪传体史书,但《日本书纪》是编年体的历史书,由此,《日本书纪》与《史记》的形态不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当做之编写了本纪的史书,

小岛宪之通过对《史记》和《汉书》的比较得出。《日本书记》对《史记》的参考较少,句法结构上更多参考的是《汉书》。另外,《史记》中看到的短句,有时也可以从其他出处来设想。

例如,以秦末的故事为题材。

行屠旁郡。新罗王夜闻官军四面鼓声。知尽得喙地。与数百骑乱跑。

(书纪·雄略纪)

行屠城父。羽夜闻汉军四面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

(汉书·高帝纪)

武王行屠城父……项羽夜卒闻汉军楚歌。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

(史记·高祖本纪)

这个例子比较清晰地看出,《日本书记》的句法结构更加偏向《汉书》而非《史记》。并且,《日本书记》中直接引用《史记》的语法也很少。

小岛宪之指出,《日本书纪》中表明来自《史记》的很少,但是有其他明确了出处的报道,其代表是《艺文类聚》。这本书有大量例子来自《史记》,由此可以说明,《日本书记》的编纂简介搜到了《史记》的影响。

《艺文类聚》100卷是唐高祖武德7年(624),由欧阳询等诏书撰述的,在《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杂家中也记载为“艺文类聚百”。其内容是,从天、岁时、地、州、山、水到灾异的各部门,分类列举了自古以来的事实,排列了与之相关的诗文。小岛先生注意到,作为日本历史书和模糊籍的出处,根据这种类书的第二次引用较多。

因此,从《艺文类聚》来看,一个例子包括战国·秦汉时代的“鸡鸣狗盗”、“四面楚歌”等,《史记》中著名的轶事。

1史记曰。秦昭王囚孟尝君。孟管君变姓名。半夜至函谷关。关法鸡鸣客。孟尝君恐怖至极。客居下座者。能马鸡鸣。于是章鸡皆鸣。终于出关。

2史记曰……又曰。张仪尝从楚相饮。既而楚相亡璧。门下意仪盗璧。共执仪。百般不服。积之。其妻曰。无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口曰。视吾舌尚在否。妻曰。在也。仪曰足矣。

3史记曰。廉颇肉袒负荆因宝客。至兰相如门谢。

4史记。陈涉尝与人雇用耕。比耕于袭上。恨久之。曰。苟富贵。相忘。佣人笑而应之曰。少鸳鸯耕。何富贵乎。涉太息曰。愕然。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5史记曰。秦始皇游于会稽。渡浙江。项梁与籍俱观。户籍曰。他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诛族矣。

日本通过对《艺文类聚》这类书籍的研究间接的借鉴了《史记》。由此可以看出《史记》对日本史学方面的影响。

2、文学层面

《史记》东渐之后对日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其中典型的是《源氏物语》中的一些相似部分和《平家物语》对《史记》历史原型的改编。

川口氏以《史记》吕后本纪的故事为素材,列举了所谓的藤壹物语(贤木卷7·须磨卷1条)和宇治物语(椎本卷1条),明石物语(须磨卷1条)被认为是投影了高祖本纪的吕后故事。特别是贤木卷,据说桐壶帝对应高祖,弘微殿大后对应吕后,藤壶中宫对应戚夫人。

而在《史记》和《平家物语》为中心的对比研究中,《平家物语》中直接以《史记》中历史典故或人物为题材命名的有《烽火》《苏武》《咸阳宫》等作品。当然,日本文学作品对史记并非一味照搬,而是结合自身文化和时代背景对其进行解读和重塑。以《烽火》为例,题材虽取自《史记》,内容亦颇为相似,但故事的主旨却大相径庭。《史记·周本纪》中烽火戏诸侯说的是“纣混乱暴虐滋甚”,昏君误国,意在劝诫后世的君王不要重蹈覆辙,重视的是为君之道;但在《烽火》中却指出“君虽不君,但臣不可以不臣”这样的人臣之道,旨在规范武士的行为,告诫武士要绝对服从主君命令,应以周幽王部下不听指挥的诸侯王为鉴。究其原因,平氏家族是当时一大武士家族,而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集团,为加强战斗力,要求武士养成勇武、绝对服从的性格,故《平家物语》对《史记》进行扬弃和改造,才有了“烽火戏诸侯”的日本本土化改编。

结论

日本善于学习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渗透在日本的方方面面。《史记》东渐之后,在日本的影响深远地渗透到了日本的史书写作、天皇与贵族的生活方式以及日本文学的创作中。首先,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史记》以影响国内《艺文类聚》的方式简介影响到日本经典史书《日本书记》的创作;其次,《史记》为天皇贵族积极阅读,为影响日本人文和社会生活方面打下基础。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经典之作,《史记》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对日本的史书写作、天皇与贵族生活方式以及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得到体现,更是在日本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参考资料:

[1]邵艳平,宿久高.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以《史记》与《平家物语》为中心[J].求索,2013,(10):134-136+255.

[2] 王豪.吴见思《史记论文》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考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12):28-33.

[3] 张新科,李红.《史记》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J].博览群书,2015,(12):92-96.

[4] 朱春阳.《史记》的传播艺术[J].新闻爱好者,2002,(03):17-18.

[5][1]凌朝栋.选读精彩篇章传播《史记》文化——《〈史记〉选本研究》成果要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3):30-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