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排球教学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大学体育;排球教学;困境;应对策略
正文
新时期,排球运动发展应该坚持落实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的全新发展理念,构建更加完善的项目训练体系[1]。从各大高校排球教学现状来看,训练方法和教学理念仍然比较传统,按照“讲解-练习-演示-矫正-比赛”的基本流程组织教学活动,程序训练法、目标训练法、表象训练法等现代训练方法尚未在高校排球教学活动中普及应用。面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排球教学方法势必要历经调整和创新,教学设计要结合排球运动特点,体育教师要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向和优化新的教学思路,切实提升排球教学水平。
一、大学排球教学困境分析
其一,运动功能训练效果欠佳。素质教育视域下,大学排球教学中功能训练未得到高度重视,更多地还是出于应对考试的功利性目的,在传球、扣球以及发球等功能训练环节投入较少。此外,排球项目的课时安排较少,难以完成体系化的排球功能训练任务,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浅层训练阶段,对排球运动的魅力缺乏了解,对排球运动技能缺乏掌握,功能训练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甚至造成运动损伤[2]。
其二,战术教学存在不足。大学排球训练内容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基础动作教学环节,涉及的竞技战略内容较少,显然部分教师的项目训练思想和方法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实战思维指引[3]。同时,部分高校学生运动基础薄弱,对正规的竞技体育运动了解不够,体能素质也偏低,这是大学排球教学需要直面的现实。同时,教师在授课中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时,很少结合实战场景,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形成实战能力,另一方面也会阻碍学生排球运动兴趣养成。
其三,考核机制不健全。大学排球教学评价对分解动作、理论知识、可适用场景、适宜战术等方面考查不足,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现行的考核机制多集中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忽视对教师和训练内容的考核[4]。这种单项向、单一的考核机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获得学情信息反馈,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良性循环。
其四,学生对排球运动缺乏兴趣。兴趣是学生自学的内驱力,因此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应该就是兴趣培养。造成大学生排球运动兴趣不足的原因概括如下:一是从教师层面来看,传统大学排球训练模式下,教师主导训练过程,是教学活动中的唯一主体;二是从学生层面说,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接触排球运动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对该体育项目较为陌生,并且学生对墙传垫球、扣球、传球等动作技术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失败的经验和较长的训练过程也会消磨掉学生的兴趣;三是组织方式层面,缺乏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组织方式,生搬教材和硬套传统教学模式也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五,仍有部分高校在排球运动设施、器材方面的建设力度有待加强,比如运动场地与其他项目合并,场馆开放时间短且可供排球训练的空间有限,尤其是室外训练场地中影响训练效果的环境因素更为复杂。
二、大学排球教学困境应对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排球功能训练计划
尝试运用区别于传统排球功能训练计划的现代排球功能训练计划。首先,调研学生在体能、运动基础、运动兴趣等方面概况,评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依据评估结果针对学生的“躯干、肩部灵活性”“关节稳定性”“肢体协调性”等展开专项强化训练;其次,重视传球、发球、垫球等主要技术动作的细化指导,结合实战学生组织战术战略训练。比如转体训练中说明发力点、动作要点,强调发力肌肉的功能训练,关注学生起跳、提肩、甩腕、击球的位置和时机,全程观察并给予精准指导。
(二)优化排球训练方法
首先,排球训练以运动理论为基础,强调实践运用,学生需要经过分解学习、反复练习和实践运用才能掌握技术动作与战略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训练活动时应该重视动作拆解,落实教学细节,如扣球技术动作教学中拆解出准备、助跑、起跳、击球、落地等姿势。
其次,重视训练方法的优化组合。一方面主动吸收和学习科学训练思想和高效的训练方法,建立符合项目训练规律的现代训练方法体系,例如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记录训练过程、分析训练数据、整合网课资源等方式,使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传统训练方法结合运用,优化训练效果,比如通过分析拦网动作数据明确纠错指导要点,并制作专题微课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还可以整合 MOOC 课程,丰富训练内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突破传统课堂在时空维度上的限制,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以发展学生体育素养为目标导向,组织校际友谊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沙滩排球、气排球项目运动,保证训练内容和方式的灵活性、综合性。
(三)健全排球项目考核机制
除了考查学生对传球、拦网、垫球等基础动作的掌握情况,还要结合实战环节考查学生对战术安排、执行的能力以及队员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比赛心理[5]。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专业赛事,通过设置点评解说任务了解学生对项目运动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方法的掌握程度。此外,无球技术评价是以往排球教学评价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比如学生在起跳、准备、移动、掩护等环节的表现。教师考核方面,多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满意程度,此外建议高校组建专家组参与教师评价。
(四)排球文化和场地器材建设
营造活跃、正向的校园排球文化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排球运动兴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各类比赛,一方面激活学生运动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参赛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比如校内定期举办院系赛事,为学生搭建展示和表现自我的平台。除了线下平台,还可以依托互联网环境为学生搭建线上平台,利用线上平台宣传女排精神、讲述排球故事、分享排球比赛资源,真正营造良好的排球运动环境。
此外,增加排球场地、器材建设投入也十分重要,排球训练需要充足的场地和器材,高校应该及时补充、更新器材,重视场地规划和建设,做好场地、器材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学生课余时间能够参与自主排球训练活动。
结束语:
现阶段,各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堪忧,训练理念和模式亟待更新、完善。在训练指导中,要求我们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科学组织教学活动,致力于解决传统训练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切实从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质特征出发,兼顾知识教学、技能训练、体育精神渗透和心理健康指导等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翔,李李.高校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06):65-67.
[2]张俊毅,闫文伟.“三大球”振兴背景下安徽省高校排球发展路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20,42(06):109-110.
[3] 聂鑫,王月敏,王甜.视觉标志物在排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1(01):85-88,94.
[4]胡桂康.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诉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2(S2):115-118.
[5]王学忠.论高校体育排球训练的困境及其策略[J].体育世界,2023(02):63-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