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文旅融合;旅游服务;人才培养
正文
文旅融合的行业发展对文旅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其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技能,强化职业素养。在此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及需求,探索构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全面提高文旅人才综合素养,满足文旅融合时代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新要求
(一)丰富的知识储备
随着文旅融合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得到广泛应用。文旅企业也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需其熟知行业发展业态,掌握新技术、提高文化高度。因此,院校过往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单一型的旅游专业人才满足不了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当下,文旅人才在掌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如了解文化、旅游、外语、艺术、计算机、新媒体等方面的知识,或者具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行业知识,继而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满足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趋势。
(二)具备综合能力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业与旅游业间的行业界限日趋模糊,对行业人才文化素养、综合能力有了更高期许。此外,文旅产业、政府相关机构对创意创造、数字旅游、新媒体运营、智慧旅游等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这就需院校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型人才。
(三)具备综合素养
文旅融合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这就对文旅人才文化素养有了更高要求。当下,文旅从业人才在具备职业道德与丰富知识储备基础上,也需要身心健康,以及拥有良好的能力与素养。比如,讲解员在具备导游业务技能基础上,亦应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此,其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并丰富人文科学知识,努力成长为全素质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短板
(一)教学模式缺乏多元性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看似简单,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阻力。比如,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满足不了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或者,部分教师从业时间较长,缺乏创新性,过多地按照过往经验传授理论知识。加之其参与工作实践机会较少,无法更好地结合当下行业发展业态为学生讲解素材或案例,致使学生积累的知识与现实行业发展间的连接较差。此外,课堂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从师资队伍来看,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缺乏从业经验,其传输的知识、技能等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行业发展有差距。此外,在教学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过于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技能高效运用到实践中。此外,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未深入细化旅游专业知识,未对部分知识进行详细拆分,降低了课堂学习针对性。部分院校未形成完备的教学模式与体系,或者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从人才培养来看,部分教师缺乏参与培训与继续深造的机会,导致其现行的教学理念与时代相脱节,无法顺应行业发展态势来更新教学内容。此种情境下,想要培养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养人才更是纸上谈兵。
(三)教学资源应用力度欠佳
科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行业逐步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从教育事业来看,积极推行信息化教育,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用,辅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然而,从部分旅游服务专业教育实践来看,仍有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口头传授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也不能更好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素养。为此,如何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教学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面临的共性问题。信息化教学并非单纯地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课件,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引领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学习知识、积累知识以及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四)人才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相符
当下,文旅融合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与高端型人才。即人才需要具备规划与策略能力,懂得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能将文化知识与旅游知识紧密融合。然而,我国文旅融合发展步伐与人才供需不平衡,致使高端人才不足,影响到旅游行业持续发展。从人才结构来看,我国专业教育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不少,但能契合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数量较少。即便人才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或者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能力,但跨领域知识储备量较小,无法以文化这一载体有效开展旅游管理工作。为此,院校需不断创新与优化人才培养思路与理念,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端型人才。
(五)缺乏健全的学习考核机制
从学校现行考核来看,所制定的考核体系并不十分完善,考核内容较为单一。比如,多对书本重点知识进行考核,未及时开展课外拓展,或者与实践相关的内容考核,或者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重要性,导致学生掌握的内容与知识与职位定位具有差距,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此,将人才培养需求作为着力点,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结合考核结果来优化教学方案,实现查漏补缺,弥补学习短板。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随着人们对文旅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人们需求的日趋多元,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当下,院校努力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满足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使学生拥有了学习理论与参与实践两不误的学习机会。
从理论层面来看,一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课程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比如,旅游规划与开发、研学旅行策划、旅游市场营销、景区服务与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二是此项培养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面对旅游行业快速变化的需求和挑战。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培养。旅游行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跨学科课程知识,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跨领域解决旅游行业跨领域问题,并适应行业快速发展。
三是实践教学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更加注重强调为学生提供实习、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能否充分发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效能,取决于学校师资条件、产教融合平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价与职业素养培养等多方面。以下内容特展开了分析。
(一)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为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学校应关注师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从教学实践来看,因部分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教学经验有限,降低了整体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可组织相关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亦或者,组织教师到旅游行业体验工作、积累经验,以便将最新行业知识传达给学生。此外,学校可与当地影响力较大的旅游公司建立合作协议,聘请有经验的旅游管理人才为教师进行指导,或者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企业实践,以此帮助教师丰富理论知识与提升实践技能,进而强化理论教学与行业发展间的联结,从日常教学实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理念。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实操技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应对未来的岗位需求。
(二)强化产教融合,实现协同培养
为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学校应强调产教融合,构建协同培养机制。学校可强化与企业、政府与其他院校、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育人主体的协作,为学生构建学研一体化成长渠道。此外,学校应加大校外实训力度,提高学生从业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实践性,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具备动手操作能力。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产品类型日趋多元,除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外,休闲体验为主的新型旅游产品数量逐步增加,对学生综合素养有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收集与分析旅游产品数据信息,结合客户体验反馈,制定针对性的旅游管理方案。然而,目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现代旅游行业发展需要。因此,院校在校企融合基础上,应加大校园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通过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机会,构建起校内校外协同实训平台,切切实实地锻炼学生旅游项目开发、分析能力,以及旅游管理能力等。学校亦可结合学生年级,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旅游社实习,丰富学生旅游实践经验,帮助学生积累服务经验,确保学生日后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三)以市场变化为基准,确定人才融合发展培养方案
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以及教师需要关注行业发展新业态,积极创新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内容,确保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了更好适应文旅融合发展大趋势,院校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也应不断调整与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学校自身优势相契合,符合市场产业发展趋势,并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入手,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化调整机制,以行业与专业为纽带,结合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此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养人才。
(四)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修正与推进,为此,院校应明确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与就业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岗位需具备的核心能力,以便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教师可将现代旅游概论、规划管理、营销课程纳入其中,并强化旅游文化与旅游间的融合,为学生增加旅游文化、文旅产品策划与设计等方面课程。总之,文旅融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院校也应结合旅游行业发展态势,从岗位群工作任务或者工作流程入手,开发出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核心课程体系。此外,课程与教材要突出先进性,且教学课件或者教学资源库要具有先进性,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师亦可将新课程、新技术方面的内容融入课程,使得课程、教材、专业等符合理论和发展需求。比如,为学生设置研学旅游、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建设等方面课题,引领学生扩大知识面,掌握丰富、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
(五)创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日常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有效培养学生旅游管理素养。此外,教师可从教学内容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入手,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以便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成效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评价,可从实践评价与过程评价两方面入手,针对性地开展评价活动,以此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长处与短板,有效调整教学方案,促使学生查漏补缺。此外,过程评价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盲点,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方案,有效优化教学成效。在评价用语上,需突出鼓励性与表扬性,以此增强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自信心,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者日常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逐步打好学生专业基础,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从评价方式来看,教师可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融合评价方式,引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学习反思,发现其他学生的优点以及自己的不足。
(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文旅融合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方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满足人们多元文化需求。为此,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将学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从当下旅游业缺乏高专业技能人才的现状来看,具备工匠精神的服务人才数量也较为有限。加之技能人才的知识水平偏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高素养人才培养。因此,高等院校需努力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以及具备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旅游管理人才。此外,高等院校可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延长培训时间,集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钻研意识。也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心,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院校还可以强化与国际间的互动与交流,将国外先进的旅游服务理念与经验融入到教学,以此提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院校是培养高素养人才的前沿阵地。文旅融合背景下,院校应结合行业发展业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内容,合理选择培养方法等,以此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辅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行业挑战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白松科.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23(13):41-42.
[2]何德君.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9):6-8.
[3]廖珍杰,张丽娟.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2):50-52.
[4]崔英方.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34):111-11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