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隋唐时期集市贸易——以唐长安东市西市为例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董一帆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省泰州市,225300

摘要

古代中国唐朝时期,长安城是世界上经济贸易最为发达的都城之一。“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区域经济中心与国际贸易的职能,也是唐代市场体制的典型代表。本篇将运用考古因素分析法,以唐长安东市西市为例,浅谈中国古代集市贸易问题。探讨了东、西两个城市各自的贸易特点,以及对丝绸之路和中外贸易的影响。同时,结合唐长安宫城的构建、历史沿革、文化交融、人民生活背景等进行还原,出土文物、现存遗址保护等方面,古今对比,对古代集市贸易、东市等进行合理猜想和深一步探索研究。


关键词

集市贸易;隋唐时期;;东市西市

正文


前言

唐长安城人口百万,需要大量商品供应。按照前朝都城将工商业店铺集中在固定区域的制度,唐长安城在外郭中东西两侧各设两座城池。东市和西市一样,都是唐长安城的商圈,在功能定位上也比较接近。东市作为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商圈,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郭城内有东城(隋称都会城)、西城(隋称利人城)两个市场,各占二坊之地。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市场有围墙,开八个门,内有井字街和沿墙街,把城内分成九个区。长安城的商业大多集中在这两个市场,其他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场所。东西两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堆砌,面积大致相等。东西两城构筑了唐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正文

一、唐长安城布局

(一)宫城布局特征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建筑最大、布局最规范的都城。唐长安城的布局是按照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理论打造的。唐长安城是按照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禁苑、坊市组成,有2市108坊,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唐代新建大明宫),城内百姓安居乐业,宫殿建造极具艺术气息,大气磅礴。唐代诗人常称长安城人口百万,显示了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全城共25条街道将宫城分割开来,分为东西二城,共108个坊里,其分布布局包含了季节的更替和周礼中的体系。长安城整体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对称,各坊沿中轴线整齐对称,分布均匀。

东市西市布局

两座城市的大小几乎完全一样,都是长方形的。市场有围墙,开八个门,内有井字街和沿墙街,把城内分成九个区。每个区四面临街街商铺林立,有饮食店、珠宝店、手工业作坊等。长安城的商业大多集中在这两个市场,其他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西城有东西和南北各宽16米的平行街巷各两条条街巷纵横成“井”字形,把街区绘成九个长方形的区域。西市9个片区四面临街,每个片区都临街,便于商铺交易。每个区域还有便于内部通行的巷道下有暗沟,与城池旁的沟渠相通。西市远离大明宫、兴庆宫,地处长安城东,远离达官显贵集中居住区,周边多为平民住宅,市场经营商品,多为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用品,紧邻丝绸之路起始点,中外贸易繁荣。东市区划也与西市相同,为“井”字划分,分为9个区域,但东市街道宽约30米,比西市街道宽约一倍。

二、西市经济特点概况

(一)西市是大唐经济文化的缩影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的经济发展处于世界前列。西市商业十分繁荣,是长安城主要的工商业区域和经济活动中心,故又有“金市”之称。首先是唐代服饰特色在西市店铺中展示,提供了大量绢本,规模宏大。有记载说:“长安西市帛肆有贩粥求利而为之平者,姓张,名不在此。”“其次,唐长安城汇集了大量的高档酒肆,饮食文化十分繁荣,造酒也十分发达。”同时,西市也有很多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药行,在全国都享有盛誉。那么放眼望去,从酒肆到药行,无论是产业还是消费,西市都是在同一时期做到了全球最繁荣的程度。

西市很多工商方面的店铺给官员贵人提供了很多便利。唐朝人们出行主要靠马,因此西市有买卖马的“口马行”,市场上也有相应的马具出售,如《木兰辞》中所说“东市买西市买南市买北市买马鞭”。由此可见,长安市民的生活所需用品几乎都可以在西市,西市不愧是大唐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西市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

西市紧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周边广场居住着许多外商,因此成为一个国际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韩国、新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尤其是来自中亚和波斯(今伊朗)的“胡商”,他们大多居住在西石西石的一些作坊中。这些外国商人把带来的香料、药品卖给中国官员,再从中国采购首饰、丝绸、瓷器等。因此,在西方市场上有许多外商开设的商店,如波斯豪宅、珠宝店、仓库、酒肆等。许多来自西域的少女载歌载舞、斟酒作乐,青少年不时光顾。其次,西市是中国与胡商交易的重要场所,这里聚集了许多西域商贾,将大唐文化与西域商品和文化相交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胡商将西域乃至中亚、波斯、印度等地的特色文化商品带入中国,大唐也将中国的文化、丝绸、纸张、陶器、工具等通过西域的回鹘人,经西市传入西域。

此外,西市酒家饭庄众多,其中不乏来自西域的“胡姬”在此驻唱伴舞。长安众多胡人女子,大多居住在多在酒楼打工,这也造就了西市胡人美女如云的景象。而它的肤色姿态、生活习惯、艳丽服饰等等,都构成了长安城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的舞姿、歌喉,也传达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相伴。

三、东市概况

唐长安城中,无论是规模较小的中城、南城,还是规模较大、经济贸易较时间较长的东城、西城,从其形制上看,仍属于中国古典的封闭集中市制。把许多商品聚集起来,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市局和平准局,四周用围墙围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商业区。

这种封闭的集市制度在春秋晚期已经形成,集中了若干个“市场”。近几年四川出土的东安市井画像砖,也能说明这一市场制度。

到唐朝中期,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民众需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都在向新的市制突破。开元二十九年,有《诏书》指出,一些官员在长安东、西市向百姓布告,扩大店铺招租。唐玄宗只批他们,不撤,可见这是形式使然。

到了唐朝后期,扩大市场的需求更加扩大,表现为除了市内已有的市场外,其他的坊内也纷纷开设商铺,交易逐渐放开,同时夜市也在此时出现。“夜市千盏灯照碧云”,将扬州城的盛景进行了深刻的展示。

而且随着唐朝经济的不断发展,实际上这种封闭的市场管理,不能够满足和匹配经济的老百姓的需求。新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社会生产还没有恢复,把城市商业圈划在一个区间是完全可行的。但像唐长安城的东、西两座城市已经发展到如此兴盛的地步,并且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这样的旧市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的流通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晚唐,扩大集贸市场,不设时间限制,使市场自由度提高,更加符合百姓需求的原因。

四、结论

唐长安城的东、西两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型集市和商品贸易场所,是长安城上至皇帝百官,下至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经济区域,是达官贵人的消遣浪荡之地,是名符其实的“黄金城”,也是“丝绸之路”文明的窗口,是隋唐中西方经济文化交融的中心点。唐代也是古典封闭的中国集中市制发展到鼎盛时期,开始转向变革的重要时期。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繁荣的市场体系,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落伍。旧有的市制严重阻碍了人们的生活、城市秩序和经济的发展,商品和货物冲破围墙进行交易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种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造就的潮流。

参考文献

①何岁利:《考古学视野下的唐长安东市和西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②刘志远:《汉代市井考——说东汉市井画像砖》,载《文物》1973年第三期

③贺叶巨:《唐宋市坊规划制度演变探讨》,载《建筑学报》1980年第2期

④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

⑤杨鸿年.隋唐两京考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⑥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载《考古》1978 年第 6 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