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衡水技师学院“双元制”教学本土化实践探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淑然

衡水技师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

为了让技工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以目标为导向的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在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校企融合、提质培优的重要途径,是技工院校服务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务实举措,是把西方的先进职教课程理念和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衡水技师学院与河北瑞丰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实训基地为研究样本,可以证明工学一体化模式更加契合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相比于传统的职教模式更具可行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

工学一体化,双元制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

正文


引言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为了推动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的定位,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应当注重创新。而在当今职业技术人才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学校教育内容与企业要求技能不匹配的情况。由于职业技术人才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就意味着人才需要面对就业难的问题,甚至需要重新接受职业教育,工学不匹配的问题阻碍了个人发展,浪费了教育资源,破坏了职业教育和就业的环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工学一体化的职教模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让职业院校和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真正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的内容,有助于职业教育更有效地培养对口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概念辨析

(一)工学一体化

2022年3月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引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工学一体化”成为职业教育的工作关键词。探究工学一体化的含义,应当是可以实现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的目标导向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一体化的重点在技工院校,强调实用主义哲学,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校教学内容,促进技工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双元制

双元制是德国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项目在实习企业和职业学校交替进行,其中2/3时间在企业实习、1/3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双元制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以工作为主、学习为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根据德国劳工局最新统计数据,双元制职业培训热门岗位如:汽车机电一体化、CNC数控机床、电子工程、工业机械师、IT计算机、酒店管理、护理类、幼师类、文职人员等,这些专业德国人才缺口巨大,同时也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经验

相比于国内的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国外类似的职教培养模式兴起的时间更早,已经有了足够的实践。通过研究国外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技能人才培养经验,有助于国内职教工作者开展工学一体化模式本土化实践工作。国外的成功实践的典范有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加拿大CBE课程模式,以及国际劳工组织模块式训练模式MES模式。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为学校提供实训的企业。双元制课程强调以企业为主、以实践为主,相比于国内传统的学校完全决定课程内容,显然双元制更加强调实用主义。除此之外,双元制在其它方面也处处体现出实用主义的哲学特点,例如双元制的岗位培训一般是人才缺口巨大、拥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双元制还能够享受补贴,一般来说双元制每个月都会享受企业补贴,专业不同补贴略有不同,双元制职业培训,平均每个月补贴800-1200欧元。补贴即是支持双元制稳定发展的政策体现,对于工学一体化的本土化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至于加拿大的CBE课程模式和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尽管诞生背景、使用场景和实施细节有诸多不同,但是核心思路与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一样,都是强调实用主义,强调以职业或岗位确定学习内容,遵循“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原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允许职业院校闭门造车,而应该促使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从企业的需求角度出发调整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此外,工学一体化应当得到来自政策的经济支持,政策支持有助于工学一体化试验的稳定进行,鼓励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合作。

(二)国内研究成果

工学一体化模式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的职教工作者积极响应,开展了多样的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吴智玉(2023)以数据库课程实际工作案例创设情境,对学习这内部心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开展工学一体“带岗入库”评价,通过考核证明“带岗入库”有利于从知识、能力、思政三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而叶昌元、吕兴昌(2023)通过对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研究,总结了“头脑风暴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八种教学方法,为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职教工作提供了完整的教学方法论。

三、本土实践

(一)专业概述

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运动轨迹和外设的操作时序逻辑控制功能。数控专业是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产品营销、设备维护等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就业前景广泛。

然而,数控专业的课程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整个理论体系结构完整,但是学生学习完这些理论知识进入企业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数控偏理论,而企业招聘数控人才往往更加强调实践上手能力,培养重点和工作重点的冲突造成了当今数控人的就业困境。为了改善这一情况,衡水技师学院与河北瑞丰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进行基于工学一体化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实践。

(二)本土化实践

衡水技师学院与河北瑞丰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立足于当前国家学校职教政策导向,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努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以“一突破六契合”为抓手筑牢共同体的基石。六个契合点即:学校育人理念与企业职业情怀的契合;学校专业优化与企业打

造优势的契合;学校课程改革与企业岗位链条的契合;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与企业对“德技双馨”的优秀技能人才的需要的契合;学校强合实习实训与企业教学设施的契合;学校高质量发展与企业实施技能人才储备、打造区域集聚优势的契合。此外,学校以“近远期目标协同”谋划共同体的顶层设计。以多维立体融合探索创新举措,以“双主任管理”构建保障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当前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形成“两张皮”的突出问题。

本次基于工学一体化的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实践,具有“共建、共管、共育、共享”的特点。“共建”强调学校与企业理念相同,目标相同,合作进行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共管”则浓缩了“双主任”管理机制的特点,校企双方牵头人共同管理,无缝对接基地管理体系。“共育”意味着解构原先的课程体系,对应企业岗位重构专业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与做交替进行,校企共同培养数控人才。“共享”则意味着校企在相同的理念和目标下开展深度合作,助力教师与工人师傅素质双提升,推动校企文化融合,梳理共同的价值追求。

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对数控专业的学生大有裨益。相比于之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工学一体化模式中的学生享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企业需求,在对口岗位上实践学习。学与做交替进行的模式、教学课程的调整、通过实践深入理解理论、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等创新变化,证明了双元制模式适合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有助于提升人才素质,缓解就业问题。

结语

两年来,学校与瑞丰的合作逐步向纵深。开发了与瑞丰3条智能制造生产线9个典型岗位相对应的课程架构;完成了瑞丰公司6缸、4缸两种发动机缸盖、缸体清洗自动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任务;完成了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和汽车维修三个专业共计300名学生到工学交替教学实训任务。

就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基于工学一体化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实践可谓很成功。成功的实践不但促进了个人和校企的协作发展,还为工学一体化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根据学校与瑞丰的合作经历,可以总结出本土化实践的关键点在于以下几点:深入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任务的工学一体化设计,工学一体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以及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多维度动态评价体系。

虽然衡水技师学院工学一体化实践得到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解决的问题也显露出来:1.教学资源建设定位要准确;2.教学场所与设备布局要合理;3.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功能设计要全面。未来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新的实践尝试,推动工学一体化深入发展,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总书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作者简介:李淑然(1976.12-),女,汉,河北省衡水市,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课题(教研室)课题《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RSJY-2023-1044)的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