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动态管控与风险预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BIM技术;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动态管控;风险预警
正文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涉及材料、设备、人工等资源的动态调配,成本控制与风险预警的复杂性随项目规模扩大而显著增加。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统计与经验判断,存在数据更新滞后、风险识别片面等问题。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集成工程几何、进度、成本等多维度信息,为施工阶段的动态管控提供了可视化、协同化的技术平台。本文结合BIM技术的特性,探讨其在成本动态管控与风险预警中的创新应用路径。
1BIM技术赋能成本动态管控的核心优势
1.1提升成本计算精度,减少数据误差
传统成本计算依赖人工统计与经验估算,易因数据遗漏或计算错误导致偏差。BIM技术通过三维模型自动提取工程量,结合材料价格库与人工工时标准,实现成本数据的实时计算与动态更新。例如,模型可精准统计混凝土浇筑量、钢筋用量等关键指标,避免人工复核的误差;同时,通过关联市场价格波动数据,自动调整材料成本预算,确保成本信息的时效性。
1.2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实现协同管理
BIM平台支持多参与方实时共享模型数据,打破信息孤岛。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可通过模型协同工作,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返工与资源浪费。例如,施工方在模型中标注材料需求后,采购部门可立即获取数据并安排供应,避免因材料短缺导致的工期延误与成本增加。此外,BIM技术可自动生成成本报告,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提升管控效率。
1.3动态关联成本与进度,实现精准调控
BIM技术通过4D模拟(三维模型+时间维度)将成本与进度深度绑定。管理者可实时对比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成本差异,识别偏差原因并调整资源分配。例如,若某施工环节因天气延误导致人工成本增加,模型可自动计算额外费用,并提示管理者优化后续工序安排,以平衡整体成本。这种动态关联机制使成本控制从“事后核算”转向“事中控制”,显著提升管理主动性。
2BIM技术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路径
2.1风险识别:多维度数据驱动的全面监测
BIM模型集成工程结构、施工环境、设备状态等多源数据,为风险识别提供全面支撑。通过设定风险指标阈值(如结构应力超限、设备振动异常等),模型可自动标记潜在风险点。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模型可实时监测钢结构节点的应力变化,若应力值超过设计强度,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提示检查连接螺栓或加固结构。
2.2预警响应:分级预警与智能决策支持
BIM平台支持建立多级预警体系,根据风险等级自动触发响应机制。低级预警(如材料库存低于安全线)通过短信提醒采购人员补货;中级预警(如施工进度滞后10%)启动应急预案,调整工序或增加资源投入;高级预警(如结构失稳风险)立即停工并启动安全救援。例如,某地下隧道工程中,模型监测到地表沉降速率异常,系统自动升级预警等级,项目团队迅速调整排水方案,避免塌方事故。
2.3应急管理:虚拟演练与资源优化配置
BIM技术可模拟突发事件场景(如火灾、坍塌),辅助制定应急预案。通过虚拟演练,管理者可评估疏散路线、救援设备布局的合理性,优化应急资源配置。例如,在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模型可模拟火灾蔓延路径,指导消防通道设计与灭火设备布置,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3BIM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3.1数据标准化与互操作性不足
当前BIM软件市场存在严重的数据格式碎片化问题,不同厂商开发的软件采用私有数据格式,导致模型文件在不同平台间传输时经常出现信息丢失或兼容性错误,极大阻碍了跨企业、跨专业的协同设计效率。此外,模型数据的精细度、分类标准不统一也使得各方难以高效整合信息。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亟需推广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等国际通用数据标准,通过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实现跨平台信息交互。同时,应积极开发智能化中间件工具,自动完成不同格式模型的高精度转换,并建立覆盖全行业的BIM数据共享平台,集中存储和管理标准化模型数据,打破信息孤岛,提升全产业链协作效率。
3.2人员技能与组织变革滞后
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建模软件操作,更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经验。然而,目前行业内的BIM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多数从业人员仅熟悉单一软件操作,缺乏对BIM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解,导致技术落地效果受限。此外,传统建筑企业的组织架构往往以专业分工为主,部门间协作效率低下,难以适应BIM驱动的集成化管理模式。为应对这一挑战,企业需加强系统性BIM培训,不仅要提升技术人员的软件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其项目管理与协同思维。同时,应组建由模型管理员统筹、各专业工程师协同的BIM专项团队,并推动企业组织架构向扁平化、矩阵式管理转型,明确各部门在BIM流程中的权责划分,确保技术应用与企业管理体系深度融合。
3.3初期投入与长期收益的平衡
BIM技术的全面应用涉及高额前期投入,包括硬件升级、专业软件许可购买、人员培训及团队建设等成本,这对中小型企业尤为沉重。许多企业因短期内难以看到直接经济效益,对BIM技术持观望态度,甚至放弃数字化转型机会。然而,从项目全生命周期来看,BIM能显著提升工程效率——通过三维可视化设计减少施工冲突,利用碰撞检测降低返工率,结合4D/5D模拟优化资源调度,最终实现成本节约与工期缩短。尽管回报周期较长,但其带来的长期综合效益远超初期投入。为推动BIM普及,政府可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如税收减免、研发资助等,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同时,企业自身应制定分阶段实施策略,优先在重点环节(如复杂节点设计、施工模拟)应用BIM,再逐步扩展至全流程管理,确保技术投入与业务需求相匹配,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BIM技术通过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的手段,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动态管控与风险预警提供了革命性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碎片化信息整合为动态决策依据,实现成本、进度、安全的多目标优化。未来,随着5G、物联网、AI等技术的融合,BIM将向“数字孪生”方向演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平台,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迈进。企业需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构建BIM应用生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洪.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散装水泥,2024,(06):107-109.
[2]梁波.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探讨[J].散装水泥,2024,(05):178-180.
[3]杨艳.BIM技术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研究[J].活力,2024,42(20):151-153.
[4]曾乐.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科目与分析软件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24..
[5]刘亚琼.BIM技术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应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