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及优化改进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孙倩

天津市治达安居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131120102198601035623

摘要

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保障工程质量、控制成本与工期的关键环节,对行业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聚焦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深入分析管理制度、技术应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针对性提出优化改进策略,旨在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问题优化;管理制度

正文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质量。建筑工程管理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涵盖质量把控、成本核算、进度安排等多个维度。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背景下,工程管理面临诸多新挑战,传统管理模式与理念逐渐难以适应行业需求,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探寻优化改进策略,对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剖析

1.1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建筑工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是保障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框架。当前,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制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未能覆盖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与细节。在质量管理制度方面,缺乏对施工过程中关键节点质量检测的明确标准与规范流程,导致质量管控存在漏洞;成本管理制度中,预算编制方法落后,成本控制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难以应对市场价格波动与工程变更带来的成本变化;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安全责任划分模糊,安全培训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增加了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制度更新滞后于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无法为工程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约束,使得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混乱与无序现象。

1.2技术应用与创新不足

建筑工程管理的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管理效率与质量。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已有一定应用,但整体技术应用深度与广度仍显不足。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虽被广泛提及,但在实际工程管理中,部分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其协同设计、施工模拟、成本预算等功能,应用停留在表面,未能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整合与共享。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现场设备管理、材料追踪等方面的应用也不够普及,难以实现对工程资源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调配。在管理软件应用方面,多数企业仍依赖传统的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信息传递,缺乏专业化、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数据处理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工程管理的动态化与精细化需求。

1.3人员管理与素质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是落实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质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工程管理效果。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对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了解有限,难以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在施工人员方面,建筑行业劳动力流动性大,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施工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安全意识与质量意识薄弱,增加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风险。

1.4各参与方协同管理困难

建筑工程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参与方,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管理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实际工程管理中,由于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工作目标与管理模式存在差异,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协同管理困难重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工程进度与成本控制上存在分歧,建设单位追求项目按期交付,而施工单位可能因成本压力或资源调配问题影响进度;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频繁变更,增加了工程成本与工期延误的风险;监理单位的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无法及时发现与解决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各参与方之间缺乏统一的协同管理平台与机制,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阻碍了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建筑工程管理优化改进策略

2.1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与行业标准,全面梳理现有管理制度,查漏补缺,完善制度内容。在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制定详细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与操作规范,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明确各环节质量责任人,加强对原材料检验、施工工艺、成品保护等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优化成本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建立动态成本监控机制,及时跟踪成本变化并进行调整,加强对工程变更与签证的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完善安全培训与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确保施工安全。同时,建立制度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根据行业政策、技术发展与企业实际需求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保障制度的有效性与适应性。

2.2加强技术应用与创新

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技术应用水平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积极推广BIM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与共享,提高工程管理的协同性与精准性。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通过传感器、RFID等技术实现对设备、材料、人员的实时监控与智能管理,提高资源调配效率与施工安全性。开发与应用专业化、集成化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处理,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校、技术企业的合作,引进与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3强化人员管理与培训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核心要素。企业应优化人员招聘与选拔机制,注重选拔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充实管理团队。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工程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拓宽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提升其管理能力与创新意识。针对施工人员,建立系统的技能培训体系,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安全培训与质量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与安全质量意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工作绩效与薪酬、晋升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2.4优化各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

加强建筑工程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管理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建立统一的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实时沟通,打破信息孤岛。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与权限,制定协同管理工作流程与标准,规范各方行为,减少因职责不清导致的管理混乱。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定期组织召开工程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平衡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实现合作共赢。通过引入项目管理总承包(EPC)模式等新型管理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工程管理的协同性与效率。

三、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应用与创新不足、人员管理问题突出以及各参与方协同管理困难等问题,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技术应用与创新、强化人员管理与培训、优化各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等一系列优化改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筑企业应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探索与创新工程管理模式与方法,以适应建筑行业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方赋.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及优化改进策略研究[J].工程建设(维泽科技),2024,7(6):1-3.

[2]边防.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及优化改进策略研究[J].居舍,2023(33):134-137.

[3]张少青.建筑工程管理现存问题及优化改进策略研究[J].2022(6):202-2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