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心理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
摘要
关键词
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焦虑情绪
正文
引言
肿瘤患者在疾病诊疗阶段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到治疗依从性以及康复效果,传统护理大多聚焦生理层面,漠视心理需求,造成患者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临床中多维心理护理干预展现出积极成效,经由认知、情感、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多维发力,协助患者重铸心理平衡,本文借助随机对照研究,剖析其在改善焦虑情绪上的实际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本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本次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68~82岁,平均年龄(74.2±3.6)岁;病程2~10个月,平均(6.1±1.8)个月。肿瘤类型包括胃癌8例、肺癌7例、乳腺癌4例、结直肠癌4例。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69~81岁,平均年龄(74.5±3.2)岁;病程2~9个月,平均(5.9±1.5)个月。肿瘤类型构成为胃癌7例、肺癌8例、乳腺癌5例、结直肠癌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恶性肿瘤且病情稳定;②具备基本沟通能力;③SAS评分≥50分者;④自愿参与并配合干预。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精神障碍;②认知功能障碍或语言障碍者;③伴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有疾病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及常规心理安慰,每日护理人员巡视病房,清楚患者病情及情绪方面的变化,给予适当的沟通安抚,维护治疗依从性与安全性,未实施系统心理干预方案。
1.2.2观察组
观察组借常规护理实施多维心理护理干预,涉及认知重塑、情绪疏导、社会支持以及放松训练四个维度,8周的干预周期,每周实施2次个体或团体辅导,认知重塑环节借助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由专科护士进行,矫正患者对疾病的负面认知,使其形成积极的治疗信念。情绪疏导阶段期间,每周组织开展1次心理谈话及小组交流,推动患者说出恐惧与焦虑情绪,依靠共情与积极反馈舒缓心理压力,就社会支持而言,邀请家属每月进行2次沟通训练,设立微信互助群以增进情感关联,放松训练借助音乐疗法与深呼吸法,每天20分钟,持续实施8周,护理人员均已接受心理干预培训,严格依据操作流程实施,保证干预效果的标准化及一致性[1]。
1.3观察指标
①焦虑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0分以上为焦虑。
②抑郁水平: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53分为抑郁状态。
③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值越低代表睡眠质量越好。
④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I),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佳。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多维心理护理显著缓解焦虑情绪。
表1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 n | 干预前(x±s) | 干预后(x±s) |
对照组 | 23 | 65.8±6.4 | 59.2±5.8 |
观察组 | 23 | 66.1±6.1 | 48.3±5.1 |
t值 | — | 0.18 | 7.28 |
P值 | — | >0.05 | <0.01 |
2.2两组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干预可显著改善抑郁状态。
表2两组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分)
组别 | n | 干预前(x±s) | 干预后(x±s) |
对照组 | 23 | 63.5±7.1 | 57.4±6.3 |
观察组 | 23 | 64.1±6.8 | 46.7±5.6 |
t值 | — | 0.32 | 6.89 |
P值 | — | >0.05 | <0.01 |
2.3两组PSQI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多维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睡眠。
表3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组别 | n | 干预前(x±s) | 干预后(x±s) |
对照组 | 23 | 14.8±3.2 | 12.6±2.7 |
观察组 | 23 | 14.5±3.1 | 8.9±2.2 |
t值 | — | 0.34 | 5.72 |
P值 | — | >0.05 | <0.01 |
2.4两组QLI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QLI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表4 两组干预前后QLI评分比较(分)
组别 | n | 干预前(x±s) | 干预后(x±s) |
对照组 | 23 | 56.3±5.4 | 62.1±6.0 |
观察组 | 23 | 55.9±5.1 | 71.8±6.3 |
t值 | — | 0.27 | 5.96 |
P值 | — | >0.05 | <0.01 |
3讨论
肿瘤患者在治疗阶段普遍呈现焦虑与抑郁,由疾病威胁、身体疼痛、治疗副作用及对预后的不确定感所致,心理负担不仅对患者情绪稳定有影响,还可凭借神经内分泌途径加重生理症状,传统护理往往限定于生活照护,对心理应激干预不力[2]。本研究证实,实施完多维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SQI与QLI显著好转,证实该模式能有效缓解负性情绪并提升整体幸福感。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三方面:认知重塑引导患者理性认识疾病,减少针对“死亡威胁”的过度反应,进而让焦虑水平降低;情绪疏导推动患者外化内心压抑情绪,实现正向情感流通;社会支持强化了患者的心理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使其在治疗之时获得情感依托。
音乐与呼吸放松训练从生理层面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进而改善睡眠质量,研究中的多维护理策略经由认知—情绪—社会三重维度联动,构建起心理平衡的闭环机制,推动心理健康康复,与过去单一心理干预相比,本研究的多维干预结构愈发系统,含有个体心理辅导,还兼顾家庭与群体层面,合乎整体护理理念,干预后SAS降低约18%,SDS降低近20%,体现出心理调节对肿瘤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进而间接增进临床康复效果[3]。
多维心理护理不仅聚焦焦虑与抑郁症状的缓解,更把重点放在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上,依靠建立医患互动与家庭支持体系,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此模式为肿瘤护理开拓了新的思路与路径,对提升护理服务人文价值意义非凡。
本研究样本量偏少,仅挑选46例病患,结果代表性欠佳;8周为干预周期,缺少长期随访数据,难以考量持续效果;干预主要凭借主观量表评价,未联合客观生理指标(如皮质醇水平)对心理变化进行验证,后续研究可拓展样本规模,拉长随访的周期长度,并采用多模态心理与生理评估,借此进一步验证多维心理护理干预的长期稳定效应。
多维心理护理干预依靠认知调整、情绪疏导、社会支持及身心放松四个维度协同发挥作用,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所面临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睡眠及生活质量,该模式有利于构建积极的心理适应机制,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助力整体康复进程,其临床推广可为肿瘤护理构建系统化心理支持路径,对实现人本化、精细化护理意义重大,未来应把个体化评估与数字化心理管理平台相融合,构建有着更高持续性与精准性的心理护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卉.心理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及其配偶焦虑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05):150-152.
[2]李淑清,林凤彬,林建辉,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04):478-480.
[3]韩琳琳.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4):30.
作者简介:张秀梅(1988.01.05--),女,辽宁丹东人,满族,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