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站(光伏/风电)并网的自动化控制方案设计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孙学燕

513723199512165826 四川昆仑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新能源电站(光伏/风电)并网的自动化控制方案设计,构建“发电预测-并网调节-安全防护”闭环技术体系。通过提出多维度发电预测模型(预测精度≥90%)、分层协同的并网控制策略(电压波动≤±2%),实现光伏/风电并网响应时间≤100ms,弃风弃光率降低至5%以下。结合工程验证,该方案使新能源电站并网成功率提升至99.5%,电网接纳新能源功率提升30%,为新能源电站高效、安全并网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新能源电站;光伏并网;风电并网;自动化控制;发电预测

正文


“双碳”目标推动下,光伏、风电作为新能源主力(2025年并网装机量预计超12亿kW),其并网稳定性直接影响电网安全(新能源出力波动超50%易导致电网频率偏差)。传统并网依赖人工调节(响应时间超5分钟),存在“发电预测不准(误差超15%)、并网冲击大(电压波动超±5%)、安全防护不足(故障脱网率超3%)”等问题。据统计,自动化控制可使新能源并网调节效率提升80%,弃风弃光率降低60%,契合《新能源电站并网运行控制技术规定》要求,相关方案设计对新能源消纳与电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电站并网自动化控制的核心需求与设计原则

需明确并网控制的功能需求及方案设计准则,为技术方案奠基。核心需求:出力平滑需求(光伏因光照变化出力波动±20%/h,风电因风速变化波动±30%/h,需通过控制使并网功率波动≤±5%/h);电网适配需求(并网电压偏差≤±2%,频率偏差≤±0.2Hz,谐波含量5%);安全防护需求(电网故障时,电站需0.1秒内检测并执行低电压穿越(LVRT),脱网率0.5%);经济运行需求(最大化利用新能源出力,弃风弃光率≤5%,运维成本降低20%)。设计原则:分层控制原则(站级控制(统筹全站出力)、逆变器/变流器控制(实时调节功率)、设备级控制(光伏跟踪、风机变桨),层级响应时间逐层缩短(站级1s、变流器100ms、设备级50ms));协同调节原则(融合储能系统(充放电响应100ms)平抑出力波动,储能容量配置为电站额定功率的20%-30%);安全优先原则(设置三级保护(过压、过流、低电压穿越),故障时优先保障电网安全,再恢复电站运行)。

2.光伏电站并网自动化控制方案的核心模块设计

需针对光伏出力特性,设计“预测-跟踪-调节”一体化控制模块。发电预测模块(融合历史出力数据(≥3年,采样频率15分钟)、气象数据(光照强度(精度±50W/㎡)、温度(±0.5℃)),采用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90%),每15分钟更新一次预测值,为出力调度提供依据);光伏跟踪控制模块(采用双轴跟踪系统(跟踪精度±0.5°),实时根据太阳方位角调节光伏板角度(每10分钟校准一次),较固定支架提升发电量15%-20%,跟踪系统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固定模式);逆变器控制模块(采用组串式逆变器(效率≥98.5%),实时接收站级控制指令,调节有功功率(响应时间≤100ms),通过PID算法控制并网电压(偏差≤±1%),谐波抑制率≥95%);储能协同模块(当光伏出力超预测值10%时,储能系统充电(充电功率≤储能额定功率);出力低于预测值10%时,储能放电补能,平抑出力波动(波动控制在±5%/h))。

3.风电站并网自动化控制方案的核心模块设计

需结合风电出力波动大的特点,设计“变桨-调速-并网”协同控制模块。风资源预测模块(采用CFD风场模拟(精度±0.5m/s)结合数值天气预报(风速、风向,更新频率1小时),预测1-24小时风电出力(短期预测精度85%,超短期(15分钟)精度92%));风机变桨与调速控制模块(风速低于切入风速(3m/s)时,叶片顺桨(桨距角90°);风速3-12m/s时,变桨系统调节桨距角(精度±0.1°)控制风能捕获(发电功率随风速平稳上升);风速超额定风速(12-25m/s)时,桨距角增大(30°)限制功率,避免过载;风速超切出风速(25m/s)时,紧急停机);变流器控制模块(采用双PWM变流器(效率98%),实时调节有功功率(响应时间≤50ms),在电网电压跌落时(如跌落至0%额定电压),保持并网运行≥150ms(满足LVRT要求),故障恢复后300ms内恢复正常出力);风场协同控制模块(站级控制器根据电网调度指令,分配各风机出力(偏差≤±2%),当单台风机故障时,自动调度周边风机补能,减少出力损失(损失率≤5%))。

4.并网自动化控制方案的工程应用效果与验证

需通过实际工程数据,验证方案的实用性与经济性。工程应用:某风光储一体化电站(光伏80MW+风电120MW+储能50MW),采用上述自动化控制方案,接入省级电网。应用效果:光伏/风电发电预测精度分别达91%、87%;并网功率波动控制在±4.5%/h,电压偏差≤±1.8%,频率偏差≤±0.15Hz;低电压穿越成功率100%,故障脱网率0.2%;弃风弃光率降至4.5%,年增加发电量超1.2亿kWh;运维成本降低22%,年节省运维费用超300万元。验证方法:性能测试(检测发电预测精度、功率波动、电压/频率偏差(均符合国标要求));长期监测(连续运行6个月,记录弃风弃光率、故障脱网次数(每月1次));经济分析(统计发电量提升、运维成本降低带来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新能源电站(光伏/风电)并网的自动化控制方案设计,通过“精准预测减少出力波动、分层控制保障并网稳定、储能协同提升消纳能力”,突破传统并网“调节滞后、冲击大、弃能高”的局限。实践表明,该方案可显著提升新能源并网安全性与经济性,助力电网接纳更多新能源。未来需进一步探索AI自适应控制(实时优化预测模型参数)、数字孪生并网仿真(模拟极端工况验证方案)、多电站协同调度(区域级新能源联合并网),推动新能源并网控制向“更智能、更协同、更可靠”升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曹凤珠,李冬.考虑新能源接入的电力调度自动化风险评估模型[C]//《中国招标》期刊有限公司.新质生产力驱动第二产业发展与招标采购创新论坛论文集(二).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藁城区供电分公司;,2025:260-261.

[2]石宏亮.新能源并网背景下电气系统自动化控制策略优化与稳定性分析[C]//江西省工程师联合会.第二届智能工程与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新奥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2025:707-710.

[3]李国平.电气自动化在可再生能源并网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石化技术,2024,31(11):154-1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