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民间传统工艺(剪纸)课程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的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马俊晓

河北省蔚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张家口 075700

摘要

以民间传统工艺剪纸课程为载体,结合中职教育“实践导向、技能为本”的特点,分析剪纸工艺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契合性,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完善三方面,提出培育中职生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传承创新等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为中职院校落实“德技并修”育人目标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正文


一、剪纸工艺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契合性

德国“工匠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严谨认真、勤奋敬业的工作伦理观。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成为德国大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技工、推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日本的工匠精神主要源于“职人文化”。“职人”入职需要很高的技能与技法要求,而“匠”则比“职人”更高层次更具有娴熟优秀技能的人,专注一道、一艺,从一而终,绝无变心,并竭尽全力追去技艺、品质与细节。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论述到,从古至今,“工匠精神”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世界改变,倾心于技术提升和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

我国“工匠精神”由来已久,如《诗经》中“如琢如磨”对骨器、象牙加工的阐述,《庄子》中“庖丁解牛,技进乎道”等描述。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制造”需要成千上万普通劳动者的投入参与,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需要无数踏实勤奋、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和大师们的默默坚守。因此我国中职学校需要要大力重视并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特性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高度一致,是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天然载体:

1.专注执着的精神内核:剪纸需在有限空间内完成细致裁剪,从起稿、叠纸到剪刻,每一步都需全神贯注,稍有分心便可能破坏整体纹样,与工匠精神中“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的要求完全契合。

2.精益求精的工艺追求:传统剪纸讲究“圆如秋月、方如青砖、尖如麦芒”,对线条流畅度、图案对称性、细节完整性要求极高,需反复打磨技艺,这正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工匠精神的直接体现。

3.传承创新的文化使命:剪纸既需坚守“阴阳刻”“镂空”等传统技法,又需结合时代需求融入新题材(如职业场景、现代生活),与工匠精神“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理念相呼应。

二、依托剪纸课程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方法

(一)重构课程内容:实现“工艺技能”与“精神培育”深度融合。

1.基础模块:融入剪纸工艺文化内涵,以“规范”渗透专注精神。

在课程中系统讲解剪纸的历史渊源、地域流派(如陕北剪纸的粗犷、江南剪纸的细腻)及背后的文化故事,让中职生理解工艺背后的文化传承价值,树立“敬畏传统”的工匠精神内核。从剪纸工具(剪刀、刻刀)的正确使用、纸张裁剪的精准尺寸、基础纹样(锯齿纹、月牙纹)的规范刻制入手,设置“毫米级误差”练习(如要求纹样间距误差不超过1mm),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克服浮躁,养成“一丝不苟、专注做事”的习惯。

2.进阶模块:以“打磨”强化精益求精意识

选取传统剪纸经典作品(如《百福图》《连年有余》)进行临摹与再创作,要求学生不仅还原纹样,更需研究原作的线条力度、疏密布局。通过“作品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二次修改”的流程,让学生在反复打磨中理解“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培养对技艺的敬畏心与极致追求。

3.创新模块:以“突破”激发传承创新精神

结合中职生专业特色(如机械专业设计“齿轮剪纸”、护理专业设计“护士形象剪纸”、电商专业设计“非遗文创剪纸”),鼓励学生将职业元素、现代审美融入剪纸创作。设置“传统技法+现代题材”创作任务,引导学生在坚守剪纸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培养“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

(二)创新教学模式:以“沉浸式实践”激活精神感知

1.引入“大师进课堂”,搭建精神榜样桥梁并采用“双师协同”教学。

邀请地方剪纸非遗传承人或资深工艺师走进课堂,通过“技艺演示+故事分享”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大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坚守(如讲述传承人攻克复杂纹样的经历),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追求。

邀请民间剪纸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导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授课——传承人演示传统技法与创作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如美术设计、文化创意)进行创新,兼顾“守正”与“创新”的工匠精神。

2.开展“项目式学习”,在真实任务中践行精神

“校园文化剪纸墙制作”“社区非遗宣传剪纸作品创作”“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等真实项目为驱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选题-设计-制作-展示”全流程。在项目推进中,面对“工期紧张”“工艺难题”等挑战,引导学生主动沟通、协作解决,在实践中内化“责任担当、执着坚守”的工匠精神。

3.组织“非遗研学活动”,深化文化与精神认知

带领学生走进剪纸非遗工坊、民俗博物馆,实地观察剪纸工艺的完整流程,了解剪纸背后的民俗文化与历史传承。通过“采访工匠”“体验非遗传承日常”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追求”,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增强文化自信与职业使命感。

4.打造剪纸文化校园场景:在教学楼走廊、实训室布置学生剪纸作品、剪纸工艺发展史展板,设立“剪纸工艺角”展示传统工具与非遗传承人作品,让学生在日常环境中感受剪纸工艺的魅力,潜移默化接受工匠精神熏陶。

5.组织剪纸主题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剪纸技艺大赛、非遗剪纸文化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剪纸公益教学、参与地方非遗展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工艺传承”的责任,将工匠精神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三)完善评价体系:以“多元评价”引导精神养成

1.评价维度:从“技能结果”转向“过程+精神”综合评价,构建“技能水平+精神表现”双维度评价体系:

技能水平:关注作品的精准度、流畅度、创新性;精神表现:重点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度(如是否专注完成任务)、坚持度(如面对困难是否放弃)、合作度(如项目中是否主动承担责任)、创新度(如是否主动尝试新方法)。

2.评价方式:从“教师单一评价”转向“多元主体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反思自身精神表现)+小组互评(评价协作与专注度)+教师评价(综合技能与精神)+工匠、传承人评价(点评工艺态度)”的多元评价方式,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发现他人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培养“客观审视、互相学习”的意识;工匠、传承人点评则从专业工艺视角给出建议,让学生感受“专业敬畏”,强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让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自身不足,明确工匠精神的提升方向。

3.评价结果:从“分数导向”转向“成长导向”

建立“剪纸学习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从基础练习到创新作品的全过程,以及每阶段的精神表现(如“第3周克服浮躁,专注完成复杂纹样”“第8周主动帮助小组解决刻刀使用难题”)。通过档案复盘,让学生直观看到自身技艺与精神的双重成长,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动性。

三、结语

民间传统工艺剪纸课程不仅是中职生学习非遗技艺、提升审美素养的载体,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可将剪纸工艺的“专注、精益、创新”特性转化为中职生的精神品质,最终实现“以艺育技、以技育德”,为社会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珍,《浅谈剪纸艺术教学》,发表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3,第11-13

[2]刘琳,《以剪纸为例分析非遗文化的美术教育价值》:作者,发表于《中国造纸》2024年第43卷第9期,第205-206页。

[3]李淑琴《陕北剪纸创作的教与学》,发表于《天工》2024年第11期,第72-74页。

课题项目:“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项目+《依托民间传统工艺(剪纸)课程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项目批准号:JZY2425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