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及管控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控
正文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城市形象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建筑业蓬勃发展,工程规模与复杂程度不断提升,施工质量管控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2024年4月《关于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通知》(建质〔2024〕27号)明确要求"构建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从业人员、机械设备全量、全要素、跨地域、跨层级协同监管机制",推动形成全国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一张网"。在此背景下,如何探寻科学有效的管控策略,对于保障建筑工程安全运行,提升建筑品质与耐久性,构建高质量建筑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一)保障工程安全,规避事故风险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保障工程安全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承载能力,降低结构失效与局部损坏风险,有效维护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一旦演变为安全事故,往往造成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质量管理则在工程各阶段筑起安全防线,识别潜在危险源,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微杜渐[1]。
(二)提升工程品质,确保使用耐久
优质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对提升工程整体品质与延长使用寿命起着关键作用。施工阶段的严格质量把控能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功能性与美观度,精准的尺寸控制、平整度处理、接缝处理等细节管理决定了建筑最终呈现的精细程度与视觉效果,满足了使用者对空间品质的高标准要求。建筑使用耐久性则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结构处理密切相关,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可有效预防屋面渗漏、墙体开裂、管道堵塞等常见耐久性问题,减少后期维修频率与维护成本[2]。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一)依规施工,严守技术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必须坚持依规施工原则,将国家与行业制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作为施工活动的基本准绳。技术标准体系凝结了工程建设领域的集体智慧与实践经验,蕴含着结构安全、功能实现、质量保证的科学依据与技术要求,是工程建设领域的"红线"与"底线"。严守技术标准意味着在工程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质量验收等环节必须严格对照相关规范要求,确保各项技术指标达标达优。这一原则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标准实施保障机制,加强标准宣贯培训,形成以标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文化[3]。
(二)注重细节,把控工序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注重细节原则强调对施工过程中微小环节的精准把控,立足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质量哲学。细节决定成败,工程质量往往受制于最薄弱环节,细微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整体性能缺陷,因此质量管理必须聚焦每一处连接节点、每一道施工缝、每一项隐蔽工程,确保各组成部分达到设计要求与规范标准。把控工序质量则体现了建筑施工的连续性与累积性特征,建筑工程由多道工序依次推进完成,上道工序质量直接影响下道工序效果,形成质量传递链。工序质量管控需建立健全工序交接验收制度,明确各工序质量控制点与检验标准,实施"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确保工序间平稳过渡、质量持续提升。工序质量的严格把控为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是质量管理精细化的核心体现[4]。
(三)协同联动,强化过程沟通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应秉持协同联动原则,建立各参与主体间的有机协作机制。建筑工程涉及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机构、材料供应商等多元主体,质量管理成效依赖于各方职责明晰、边界清晰、行动一致的协同状态。质量目标实现需各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力量聚合,形成责任共担、目标共识、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避免各自为政导致的管理真空与监督盲区。过程沟通则是确保质量信息高效传递的关键路径,强调在设计变更、材料选择、施工工艺、验收标准等关键节点上保持信息畅通与认知统一。有效的沟通机制需构建包括例会制度、技术交底、质量巡检、信息平台等在内的多维度信息交流渠道,确保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准确传递、迅速响应、妥善解决,减少因信息失真、理解偏差而引发的质量缺陷,实现质量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闭环[5]。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关键影响因素
(一)资质不符与操作失范并存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常见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是施工人员资质与操作规范性问题。资质不符主要表现为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或应对工期压力,违规使用未经专业培训或持证上岗的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特别在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电气安装等关键工序中尤为突出,导致技术把控能力不足,无法正确理解与执行设计意图与技术标准。操作失范则指施工过程中出现违反操作规程、忽视工艺要求、简化施工步骤等不规范行为,表现为随意更改配合比、压缩养护时间、忽视施工缝处理、违规碰撞钢筋等现象,这类问题源于质量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作祟或对规范要求理解偏差。资质不符与操作失范交织并存,形成质量隐患叠加效应,前者是人员素质基础缺陷,后者是行为执行层面偏差,二者相互强化,最终导致结构性能下降、使用功能受损、安全风险增大,成为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诱因。
(二)进场检验缺失劣质材料混入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另一关键诱因是材料管理环节的漏洞,具体表现为进场检验形同虚设与劣质材料渗透工程全过程。进场检验缺失主要源于施工单位材料验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表现为抽样检验比例过低、检验标准执行宽松、检测报告审核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材料质量把关不严。部分项目甚至完全省略材料见证取样送检程序,使检验环节彻底缺失,为质量隐患埋下祸根。与此相关的是劣质材料混入问题,表现为规格不符、性能不达标、掺杂使假等情况,尤其在水泥、钢筋、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等关键建材中更为突出。劣质材料一旦应用于工程实体,将从根本上削弱建筑结构性能与使用功能,引发强度不足、耐久性降低、防水失效等一系列工程质量缺陷,产生累积性损害效应,最终威胁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与使用寿命,成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隐患。
(三)方案编制粗糙与交底不充分
施工组织设计与专项方案编制粗糙已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方案内容千篇一律、照搬照抄,缺乏针对项目特点的个性化分析与具体措施。许多方案对关键工序、重点部位、质量控制点描述模糊,技术参数设定不明确,质量保证措施流于形式,难以指导实际施工作业。风险预判与应对预案缺失,无法应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与技术难点。技术交底环节同样存在严重不足,表现为交底流程走过场,仅限于文件签字而实质性内容传达不到位。交底内容简单化、表面化,未能将设计意图、技术要点、质量标准、操作要领等关键信息准确传递给施工人员,导致施工人员对工艺理解偏差。交底范围不全面,未覆盖全部作业人员或关键岗位,造成信息断层与理解差异。方案编制与技术交底环节的双重缺失,使施工过程缺乏有效技术引导与规范约束,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与工程安全。
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实施策略
(一)严审人员资质,规范操作流程
建筑工程人员素质与作业规范直接关系工程质量成败,人员资质严审与操作流程规范化已成为质量管控的基础环节与核心保障。人员资质审核体系应建立在专业胜任力评估基础上,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资质评定机制。一方面,施工单位需制定差异化资质审核标准,针对关键岗位如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员等核心人员,严格验证职业资格证书真实性与有效性,结合工作经历、项目业绩、技能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岗位匹配度。对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焊工、起重工等,除证书核验外,还应增加实操考核环节,确保其实际操作能力与证书等级相符,避免"有证无能"现象。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基于工程特性与质量风险评估,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去开设"工艺精细化培训体系"与"技能提升认证机制"。"工艺精细化培训体系"的实施,并非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将复杂工艺分解为基础动作与关键控制点,针对不同工种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培训可采用"理论-示范-实操-评价"四步法,辅以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施工场景,使员工在近真实环境中掌握技能要领。特别是对混凝土振捣、钢筋保护层控制等质量敏感工序,应重点培训操作细节与质量标准。"技能提升认证机制"则打破传统资质评价单一维度限制,建立企业内部多级技能认证标准,员工经评定达到特定技能等级,方可独立承担相应工作。
(二)完善材料抽检,杜绝劣质入场
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整体性能,完善的材料抽检体系与劣质材料入场预防机制是确保建筑工程品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需构建分级分类的材料检验制度,针对结构安全类关键材料如钢筋、水泥、砂石、混凝土等实行全数抽检与多重验证,采用见证取样与送检相结合模式,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靠。抽检比例应遵循"风险导向原则",对于主体结构用材可提高至30%甚至更高,而对于二次结构与装饰材料则可适当降低比例但保持随机性。材料检验标准应严于国家规范要求,制定企业内控指标,建立关键技术参数合格判定值,形成多层次验收体系。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基于材料风险分析与质量特性评估,结合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去开设"材料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与"多维度质量预警平台"。"材料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的实施,并非是简单的标签贴附与信息记录,而是构建涵盖生产源头、运输过程、进场验收、使用部位的完整信息链条。该系统为每批次关键材料赋予唯一身份码,记录材料出厂检验数据、运输环境参数、进场验收结果、实体使用位置等关键信息,形成材料质量"数字档案"。当发现质量异常时,可迅速定位问题材料批次与使用范围,实现精准管控。"多维度质量预警平台"则整合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对材料性能偏差趋势进行分析预判。该平台融合光谱分析、超声波检测等无损检测技术,对进场材料进行快速筛查,发现可疑材料立即启动深度检测流程。系统自动比对检测结果与标准要求,对检测参数异常或波动明显的材料自动发出预警信号,触发拒收程序。预警平台还针对季节性材料质量波动规律,如冬季混凝土强度下降、雨季砂石含水率升高等现象,提前发布质量风险提示,指导现场材料验收人员加强相应参数检查,实现材料质量管控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三)细化方案编制,强化技术交底
施工方案与技术交底是将设计意图转化为实体工程的关键纽带,方案编制精细化与交底实施规范化决定着施工过程能否精准实现设计要求。细化方案编制需要摒弃套用模板、照搬标准的粗放做法,形成与项目特性深度融合的定制化方案体系。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基于工程复杂度评估与关键质量风险辨识,结合数字化技术应用趋势去开设"三维可视化交底平台"与"案例导向式技术研讨会"。"三维可视化交底平台"的实施,并非是简单的图纸展示与文本阅读,而是将二维施工图纸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结合BIM技术呈现构件间空间关系与施工顺序。该平台能直观展现结构节点细部构造、设备管线排布、预留预埋位置等关键信息,施工人员可在虚拟环境中预演施工过程,提前识别碰撞点与技术难点。交底过程中,技术人员可在三维模型上标注质量控制点与施工注意事项,形成带有空间坐标的质量管控指引。"案例导向式技术研讨会"则聚焦项目中的疑难点与风险点,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研讨会搜集整理行业内相似项目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参照案例剖析本项目可能面临的质量风险与技术挑战,形成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应对方案。
(四)加强过程巡查,及时纠偏整改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系统必须立足于过程监督与问题处置,强化施工全周期动态监控与实时纠偏机制已成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过程巡查机制需摆脱传统单一查验思维,构建多层级立体监控网络。设计时,巡查体系应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全覆盖模式,"点"即关键质量控制点重点检查,如钢筋连接节点、混凝土浇筑接缝、防水层搭接等;"线"即工序流转路径监控,跟踪施工工艺完整性与连续性;"面"即分区域系统性检查,确保质量标准统一实施。巡查频次应依据工序重要性进行差异化设置,核心工序日检,一般工序抽检,形成常态监督压力。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基于工程质量风险分布特征,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去开设"移动化质量巡检系统"与"问题闭环追踪平台"。"移动化质量巡检系统"的实施,并非是简单的电子化表格填写,而是构建基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定制化巡检方案。该系统依据工程特点预设巡检路线与检查要点,质检人员携带移动终端按预定路线巡查,对关键部位进行拍照记录与质量评级。系统自动比对历史数据,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推送预警信息,实现质量风险早期识别。系统还支持巡检数据智能分析,识别质量问题的时空分布规律与类型特征,为优化质量管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问题闭环追踪平台"则专注于质量缺陷的全过程管理,从问题发现、责任确认、整改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监督到验收确认,形成完整管理链条。平台为每个质量问题生成唯一编码,记录问题描述、位置信息、严重程度、责任主体、整改要求等关键信息,并设定整改时限。平台自动推送整改任务至责任人,跟踪整改进度,对超期未整改问题自动升级报警,确保问题处理不留死角,实现质量管理全过程可控可追溯。
四、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本质上是一场关乎责任与良知的系统工程,凝聚着对生命敬畏与对工程品质执着追求的专业情怀。每座建筑物历经风雨沧桑,见证城市更迭与社会发展,其背后蕴含的质量控制智慧与管理艺术值得深思。质量文化的培育需从点滴做起,融入施工全过程与各环节,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超越了单纯技术范畴,触及行业道德底线与社会伦理责任。工匠精神与质量意识的传承,需要施工一线每位建设者的身体力行与坚守,唯有如此,才能建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赢得社会赞誉的精品工程,为城市留下永恒的质量丰碑与人文记忆。
参考文献:
[1]曹园杰.基于关键环节把控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7):114-116.
[2]徐晓斌.建筑工程施工中防渗漏施工技术的运用[J].科技与创新,2025,(17):229-232
[3]杨炳福.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施工成本控制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25,(26):57-60
[4]张梦琪.建筑工程中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5):157-159.
[5]霍金朋.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25,(09):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