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低时延优化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徐胜军

61058119800427163X

摘要

随着安防监控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集中式监控系统面临数据传输压力大、处理效率低和高时延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旨在降低数据传输量,提高系统响应速度。通过在边缘节点部署计算和处理能力,实现对监控数据的本地分析和处理,减少数据回传至中心服务器的量。采用优化算法对系统进行低时延优化,从数据采集、传输到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降低时延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提升了安防监控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边缘计算;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低时延优化;数据处理;实时监控

正文


引言

在当今社会,安防监控系统在保障公共安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集中式安防监控系统将大量监控数据集中传输到中心服务器进行处理,这不仅增加了网络带宽的压力,还导致了较高的传输时延,难以满足实时监控的需求。边缘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将计算和数据存储靠近数据源,能够有效减少数据传输距离和时间。因此,研究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低时延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安防监控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一、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1.系统整体架构概述

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主要由边缘节点、汇聚节点和中心服务器组成。边缘节点部署在监控现场,如摄像头附近,负责采集监控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析。汇聚节点负责收集多个边缘节点的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处理。中心服务器则负责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及存储重要的监控数据和分析结果。这种架构将计算和处理能力分散到边缘节点,减少了数据向中心服务器的传输量,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2.边缘节点设计

边缘节点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常由嵌入式计算设备和传感器组成。嵌入式计算设备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能够对采集到的监控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传感器负责采集各种监控信息,如视频、音频、温度、湿度等。边缘节点采用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目标检测、行为识别等,只将重要的分析结果和异常数据传输到汇聚节点,从而减少了数据传输量。

3.汇聚节点与中心服务器功能

汇聚节点接收来自多个边缘节点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去除冗余信息,提高数据的质量。汇聚节点还可以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挖掘,为中心服务器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中心服务器负责整个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包括设备配置、用户管理、数据存储和分析等。中心服务器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发出预警信息,实现对安防事件的及时响应。

二、低时延优化策略

1.数据采集阶段优化

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智能采样技术可有效降低数据量。根据监控场景的动态特征自适应调整采样频率:对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区域提高采样率以保障细节捕捉,对长时间静止的区域则降低频率以节约资源。同时结合高效数据压缩技术,进一步减少存储与传输压力。例如,应用H.265等先进视频编码算法,在保持高清画质的同时显著压缩视频体积;还可引入帧间差分和关键帧提取技术,仅保留变化信息,提升整体效率。

2.数据传输阶段优化

在数据传输阶段,采用多路径传输和自适应带宽分配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多路径传输可以利用多条网络链路同时传输数据,避免因单条链路故障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自适应带宽分配技术根据网络带宽的使用情况,动态调整数据传输速率,确保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汇聚节点和中心服务器。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时,优化信号强度和信道选择,减少信号干扰,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3.数据处理阶段优化

在数据处理阶段,采用并行计算和缓存技术可显著提升处理效率。并行计算通过将任务拆分至多个处理器核心或分布式节点并发执行,充分利用多核与集群资源,大幅缩短整体处理时间。缓存技术则将高频访问的数据及中间结果暂存于内存等高速存储中,避免重复的磁盘I/O与计算开销,有效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同时,优化算法复杂度至关重要,应优先选用时间与空间复杂度较低的轻量级算法,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消耗。此外,结合数据批处理与流处理策略,根据场景灵活选择处理模式,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实时性与吞吐能力,从而构建高效、稳定的数据处理体系。

三、系统实验与性能分析

1.实验环境搭建

为了验证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的性能,搭建了实验环境。系统由多个边缘节点、汇聚节点和中心服务器构成,形成分层协同架构。边缘节点采用高性能嵌入式开发板,搭载1080P高清摄像头及温湿度、红外等多类传感器,负责本地数据采集与初步处理。汇聚节点对来自多个边缘节点的数据进行整合、压缩与转发,减轻中心服务器负载。中心服务器部署在局域网内,运行Linux系统及定制化监控管理平台,实现视频存储、智能分析与报警响应。实验网络融合千兆以太网与Wi-Fi 6无线通信,模拟复杂实际场景下的网络波动与延迟,确保测试结果贴近真实应用环境。

2.时延测试与结果分析

在实验中,对系统的时延进行了测试。分别测试了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阶段的时延,并与传统集中式监控系统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在各个阶段的时延都明显低于传统集中式监控系统。在数据采集阶段,智能采样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减少了数据量,降低了采集时延;在数据传输阶段,多路径传输和自适应带宽分配技术提高了传输效率,减少了传输时延;在数据处理阶段,并行计算和缓存技术加快了处理速度,降低了处理时延。

3.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分析

除了时延性能,还对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网络故障、设备故障等情况,测试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恢复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网络故障时,多路径传输技术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链路,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在设备故障时,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到故障并进行报警,同时自动调整任务分配,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和低时延优化策略,有效解决了传统集中式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在系统架构方面,将计算和处理能力分散到边缘节点,减少了数据传输量,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在低时延优化方面,从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进,采用智能采样、数据压缩、多路径传输、并行计算等技术,显著降低了系统的时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时延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然而,该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边缘节点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有限,在处理复杂的监控任务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边缘节点的性能,拓展系统的功能,如增加智能决策和预测分析等功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安防监控需求。可以加强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保障监控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安防监控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序展,林兵,陈星.移动边缘计算中基于Stackelberg模型的分布式定价与计算卸载[J].计算机科学,2023,50(07):278-285.

[1]殳雪城,范平清.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网关监控系统的研究[J].电子器件,2019,42(06):1569-1573+15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