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电力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碳战略;电力工程;绿色施工;节能管理;智慧化平台
正文
引言
“双碳”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能源和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电力工程作为能源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过程能耗大、物料消耗多,碳排放水平较高。在传统施工模式下,普遍依赖高能耗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的粉尘、噪声和固废排放对环境造成压力。这与绿色发展理念存在明显矛盾。绿色施工管理强调在施工全过程中兼顾经济效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针对电力工程领域,探索符合“双碳”战略要求的绿色施工模式,不仅是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国家能源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本文从绿色施工现状出发,结合实际案例与前沿研究,分析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并提出优化对策。
一、电力工程绿色施工的现状与价值
(一)传统施工模式的局限性
当前多数电力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仍以高能耗设备为主,施工过程能源消耗过大,材料损耗严重,废弃物处理方式粗放,环境负担明显。部分施工环节缺乏节能设计与低碳措施,导致碳排放强度较高,这与“双碳”战略目标存在差距。更为突出的是,在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中,往往侧重工期与成本的压缩,忽视了绿色技术的引入与环境友好型工艺的采用,使得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问题进一步加剧。长期依赖传统模式,不仅增加后期运维的能耗与环境治理成本,还会削弱工程的社会效益与可持续价值。
(二)绿色施工对工程质量与环境的促进作用
绿色施工管理在控制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和提高施工效率方面表现突出。通过科学规划施工流程、采用节能型设备和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碳排放并优化资源配置。在电力工程中,绿色施工不仅能够减少施工阶段的环境扰动,还能提升后续运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促进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1]。绿色理念的引入,使施工活动由单一的工程目标转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工程建设质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三)绿色施工在行业转型中的战略意义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与环保政策的深入推进,电力工程行业必须转向绿色化、智能化。绿色施工模式的推行,有助于树立行业标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同时还能提升行业竞争力。对于“双碳”战略而言,电力工程绿色施工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突破口,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通过在施工环节全面落实绿色理念,不仅能够推动施工过程的低碳化,还能在行业内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整个能源建设领域的绿色升级提供示范效应。
二、绿色施工管理模式的核心路径
(一)节能与环保技术的深度应用
在施工过程中引入高效能耗管理技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设备,如电动工程机械与高效照明系统。通过节能建筑材料替代传统高碳材料,减少碳足迹。在水土保持和粉尘治理方面,采用喷雾降尘和固废分类回收技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施工环节还应重视全过程能耗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能源调度和施工流程,推动绿色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确保节能减排真正落地。
(二)智慧化施工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智慧工地平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与能耗统计。施工单位可通过平台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能耗水平和排放数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基于数据分析的能耗预测模型,还能为节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2]。同时,智慧化平台具备可视化展示和预警功能,可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潜在问题并快速响应,实现精细化与智能化的双重提升,使绿色施工目标贯穿于每个环节。
(三)循环利用与资源再生机制的完善
绿色施工强调材料的循环利用与再生利用。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废弃金属、电缆、混凝土等资源可通过回收处理再利用,减少原生资源消耗。推行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建立区域共享的再生资源利用平台,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压力。进一步来看,循环利用不仅仅是末端治理手段,更需要在项目设计与施工策划阶段提前纳入考虑,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流转渠道,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回收”的闭环机制,从而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化管理。
三、绿色施工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技术标准不统一影响施工推广
目前,电力工程绿色施工在技术标准与规范层面仍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节能技术应用上缺乏统一标准。应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绿色施工指南,明确评价指标和技术规范,提升执行的统一性与可操作性。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系统的标准体系,才能避免各地企业各自为政的情况,保证施工项目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都能保持绿色施工的可比性与可操作性,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3]。
(二)企业绿色施工意识不足
部分施工企业仍将成本控制置于首位,对绿色施工的投入动力不足,导致绿色措施流于形式。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推动企业主动承担绿色责任。通过设立绿色施工奖补机制,增强企业实施积极性。此外,还需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绿色施工不仅是额外投入,更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来源。企业在重视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从长远角度考虑,通过绿色化转型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
(三)监管机制不健全制约落实成效
在部分地区,绿色施工监督体系尚未完善,监管方式以事后检查为主,缺乏过程化监管。应构建全过程监管机制,结合大数据监控与第三方评估,提升监管的科学性与实时性。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确保绿色施工要求落到实处。监管部门还应定期发布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和典型案例,以示范带动的方式促进经验推广,逐步形成行业自律与外部监管并行的格局,从而推动绿色施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结语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电力工程绿色施工管理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通过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智慧施工平台的搭建和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的完善,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阶段的碳排放与环境影响。然而,绿色施工的推进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企业意识不足与监管不完善等挑战,需要政策层面、行业组织和施工企业多方合力,共同完善绿色施工体系。未来,绿色施工管理模式将在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也将为我国绿色发展战略和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为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宏伟. 电力工程绿色施工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路径[J]. 建筑管理现代化, 2023, 41(7): 112-116.
[2] 李强. 智慧工地平台在电力工程绿色施工中的应用[J]. 电力建设研究, 2024, 45(3): 67-71.
[3] 王晓东. “双碳”战略下建筑施工绿色转型的对策研究[J]. 工程建设与管理, 2023, 39(5): 5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