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运用
摘要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防治;营林技术;运用
正文
引言:
森林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森林病虫害防治成为保障森林健康和提高林业生产力的关键。森林培育不仅关乎林木的生长和生产力提升,还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病虫害防治则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健康和森林环境的可持续性。
1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特征分析
1.1持续性影响
森林病虫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形成一般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其具有持续性。在病虫害侵袭森林后即使采取了防治措施,但由于病虫害已经深度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也需要时间才能恢复。病虫害对林木的影响广泛且持久,可能致使林木生理机能受损,严重时林木枯萎死亡,即使未达到致死程度,也会显著减缓林木的生长速度。从宏观角度看,病虫害会破坏森林的整体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性,进而阻碍森林生态环境建设。
1.2危害范围大
森林病虫害一旦暴发,其传播速度极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从局部区域逐渐扩散至大面积的森林地带。基于病虫害快速传播的特性,发现病虫害迹象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会导致严重后果。森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对林业生态环境具有严重影响,不仅会造成大量林木死亡,破坏森林的生态景观,还会影响森林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1.3种类多
森林病虫害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线虫等,每种病虫害具有生物学特性和不同的破坏方式,对森林的危害程度不容小觑。由于全球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如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等,森林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病虫害种类。同时,病虫害种类的多样性也对森林防治工作提出了挑战,防治不同种类的病虫害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这要求林业工作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应对经验。
2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运用
2.1重视树种选择与配置
营林中,树种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及配置合理性直接影响森林健康与病虫害抵御能力,是维持生态稳定的关键。具体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科学选种。需挑选适配当地气候、土壤及生态环境的树种,增强其抗逆性与病虫害抵抗力;同时采用多树种混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二是合理配置。设计科学的混交林,通过不同树种混交打破病虫害传播链,降低发生概率;构建乔木、灌木、草本多层林分结构,增加生态多样性与复杂性,强化自我调节能力;合理规划种植密度,避免过密引发养分竞争和病虫害蔓延,适当间距可促进光照与空气流通,减少病虫害滋生环境。三是兼顾生态功能。选择防风、水土保持等功能性树种,在强化生态作用的同时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配置吸引天敌昆虫或具驱虫作用的植物,构建完善生态防治系统。四是动态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及当地农民经验,借鉴成功配置方案,动态优化树种配置,提高营林成功率。综上,合理的树种选择与配置能有效减少病虫害,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为病虫害防治奠定基础。
2.2开展实时监测评估
由于病虫害可能贯穿营林全过程,实时监测评估是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的关键,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明确监测内容。定期监测树木生长状态、病虫害种类及数量,关注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对病虫害的影响,同时评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识别潜在风险。二是选择适宜监测方法。应用遥感技术(卫星、无人机)进行大范围监测,获取实时影像识别病虫害区域;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收集温湿度等数据,辅助判断病虫害发生可能性;辅以人工巡查,专业人员实地检查树木健康及病虫害实际情况。三是数据集成与分析。整合遥感、传感器及实地检查数据,构建数据库;利用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数据,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及影响因素。四是确定评估指标。计算特定区域病虫害密度,评估其对森林的影响;通过树木生长速度、叶片颜色等指标判断健康状况;综合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分状况等,评估整个生态系统健康度。五是建立预警与干预机制。构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病虫害程度达阈值时及时预警,提醒管理人员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并干预。
2.3合理运用物理防治技术
在营林过程中,基于实时监测结果,相关人员需采用合适的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作为病虫害防治的常见手段,能够通过多种物理方法有效防治病虫害。具体应用时,需采取以下技术措施。第一,设计物理屏障。可以在苗圃和幼林周围设置防虫网,以有效阻止成虫进入,保护幼苗免受侵害。也可以在树干上涂抹黏性物质,形成物理屏障,捕捉爬行的害虫。第二,设计捕虫器。可以利用色彩、气味等特性设计诱捕器,吸引特定的害虫,减少其种群密度。也可以在林地中设置粘虫板,捕捉害虫。第三,重视机械防治。可以定期手工清除病虫害枝、枯死枝,减少病源和虫源。也可以利用高压水枪喷洗树木,有效去除附着在树皮和叶片上的害虫和卵。第四,重视温度控制。可以通过高温蒸汽或热空气处理病害木材,杀死木材中的害虫和病菌。也可以在寒冷季节利用低温条件,降低某些害虫的存活率。
2.4推广运用生物防治技术
第一,可利用捕食性昆虫,如瓢虫、捕食螨等,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例如,瓢虫能有效捕食蚜虫,减少其对林木的危害。同时,可利用寄生蜂,抑制害虫繁殖,有效控制害虫数量。第二,推广微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如巴斯德氏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可有效控制特定病原体。例如,芽孢杆菌可用于防治根腐病。此外,可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制剂,如施用含有益菌群的有机肥料,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增强树木的抗病能力。第三,应通过改善林地生态环境,为天敌生物营造适宜的栖息地,促进其繁殖和生存。同时,可种植多样化植物,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天敌种群。第四,某些植物(如大蒜、薄荷等)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驱虫或抑制病原体的作用。因此,施用这些植物提取物可以增强树木的免疫功能,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此外,可以使用天然成分的诱捕剂,有效吸引并捕捉特定害虫,显著减少其种群数量。
2.5规范实施化学防治技术
在营林中,生物防治技术及物理防治技术虽然能够对大多数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但是针对较为严重的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依旧是主要的处理手段。第一,重视农药的使用。可以使用杀虫剂控制特定害虫,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等能快速有效地减少害虫的数量;针对植物病害,使用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能有效抑制真菌、细菌等病原体的传播。第二,使用诱杀剂。可以使用性诱剂,合成或提取某些害虫的性信息素,诱使害虫进入捕捉装置,减少其种群数量;也可以使用食诱剂,诱导害虫聚集,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灭。第三,使用土壤处理剂。在土壤中施用特定的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也可以在树木根部施用化学药剂,抑制根部病害。第四,合理选择施药时间与方法。相关人员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最佳施药时间(如幼虫期或发病初期),以增强防治效果;也可以与物理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结合使用,形成综合防治体系,增强整体效果。
结束语:
未来,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防治策略,持续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有效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淑风.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21(12).
[2]吴德元.营林技术对治理林业病虫害的思考[J].广东蚕业,2021(11).
[3]魏荣.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及策略[J].棉花科学,20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