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审计模式探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徐媛媛

山东省临沭县蛟龙镇农业和财经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规范农村经济活动、防止经济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乡镇内部审计的工作出发,把目光集中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审的模式上存在的问题,运用一些审计理论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从而希望完善农村内审体制,更好的帮助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内部审计模式;审计结果

正文


引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活动日趋丰富,涵盖了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惠农政策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领域。乡镇内部审计作为基层内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农村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工作,其审计模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与方向。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内部审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建设中对审计的监督、服务要求。所以对农村经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结合审计理论完善审计模式,成为内部审计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课题。

一、当前农村经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覆盖范围不全面

农村经济审计工作覆盖不全。部分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惠农资金使用环节未被纳入审计范围,尤其是农村小额分散经济活动,如村级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农村合作社经营支出等。由于审计资源匮乏,审计计划缺少系统性,往往处在审计监督“死角”的位置。而且审计工作大多是事后审计,农村经济项目的前半部分决策、后半部分执行过程中都缺乏审计介入,无法从根本上防范经济风险,也不能及时纠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审计对于农村经济活动的监督、保障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二)审计方法与技术滞后

现在农村经济内部审计还是靠传统的手工查账、凭证核对,审计方法也比较单一落后。随着农村经济数字化的发展,农村电商、线上惠农资金发放等新型经济活动不断出现,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经济活动的需求,无法高效获取和分析电子数据,所以导致审计效率降低,而且容易遗漏在数字化环境下所存在的经济风险点。审计人员现代审计技术掌握不够,缺少利用审计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做审计工作的能力,从而导致审计工作的深广度受到限制,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审计工作的新需求[1]

(三)审计结果运用效率低下

审计结果的运用就是内部审计的关键工作环节,直接关系到审计价值的实现。现在农村经济内部审计中存在审计结果和整改落实脱节问题,审计报告所指出的问题大多还停留在“书面反馈”层面,没有形成有效的整改监督机制。部分农村经济主体对审计整改重视不够,整改措施只做形式,整改不到位,屡查屡犯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审计结果和农村经济管理决策的衔接不够,审计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转化为优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审计成果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审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未能打通。

二、优化农村经济内部审计模式的策略

(一)扩大审计覆盖范围

全面审计理论强调审计工作要覆盖被审计对象所有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消除审计空白,做到审计监督的全面覆盖、全流程监督。这个理论要求审计工作不能仅仅进行事后监督,还须延伸至事前决策和事中实施环节,在审计全程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相关问题,保证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有效性。运用全面审计理论来解决农村经济内部审计覆盖面不全的问题,可以提高审计监督农村经济活动的能力。

乡镇内部审计要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现状,制定系统性审计计划,扩大审计的覆盖范围。一方面按照农业经济业务类型确定审计对象,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惠农资金使用、村账管理、农村合作组织运行等事项全部列入审计范围,建立审计对象台帐,明确审计周期与重点,杜绝审计盲区另一方面推动审计过程由“事后审查”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从项目启动环节开始对项目的合规性、可行性进行审计,规避决策风险;在项目实施中,开展全程跟踪审计,及时矫正执行偏差;到项目完成后开展决算审计,保证项目资金的规范合理使用。同时把审计资源集中起来,联合村级财务监督员、农村会计辅导员等人员的力量,形成员工审计合力,提高审计覆盖的效率和质量。

(二)革新审计方法与技术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将风险评估作为核心,在识别被审计对象经济风险点、确定审计重点与审计程序、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该理论强调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环境的变化来开展风险评估,用多元化的方法去面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适合对新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运用于农村经济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审计方法滞后的问题,提高审计对农村新型经济活动的适应能力。

乡镇内部审计应该以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为指引去革新审计方法和技术。一是进行农村经济风险评估,根据农村经济活动的特点,识别农村电商的资金流转,惠农资金的发放,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的运作等风险点,确定审计重点,防止审计工作泛而不精二是运用现代审计技术,采用简易审计软件,电子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等,针对农村数字化经济活动建立电子数据审计流程,能够对电子凭证,交易记录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提高审计效率和精确度三是加强审计人员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审计人员学习现代审计技术,农村新型经济活动的讲座,请专业人士进行实操演练,提高审计人员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审计的能力,使审计的方法和技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效率

审计结果运用闭环理论把审计工作看作一个“审计发现的问题—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监督检查—成果转化”的完整闭环,环环相扣地推进整个流程,使得审计结果得到充分运用,实现审计工作的价值闭环[2]。该理论强调建立完善审计结果反馈、整改监督、成果转化机制,防止审计走过场,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经济管理的有力举措。

乡镇内部审计应该根据审计结果运用闭环理论来创建完善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建立审计结果反馈及整改台账制度,审计结束后,及时向被审计农村经济主体反馈问题,并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期限和整改要求,建立整改台账,动态跟进整改进度;强化整改督查,整改时限到期后,开展整改“回头看”审计,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对整改不到位、拒绝整改的主体联合镇纪委、农办等部门开展问责,以保证整改落实审计结果对接农村经济管理决策,定期梳理审计发现问题,形成审计分析报告,上报镇政府、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作为优化农村经济政策、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的参考依据将审计成果转化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实现审计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结束语农村经济想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依赖科学而且有效的内部审核模式。基层内部审计属于乡镇政府内部的审计部门,它需要正视当前农村经济内部审计存在缺乏覆盖面、方法陈旧、结果利用不够等情况,要依照有关审计理论为依据,经由增添审计覆盖面积,改进和更新审计方法与手段,改进审计结果的运用速率等办法,来改善内部审计形式。

参考文献:

[1]王顺华.乡村治理框架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研究[J].商业观察,2025,11(21):16-19.

[2]刘毓君,高璐,李东艳,等.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河南农业,2025,(14):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