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系统中新型编码技术对信号传输容量与抗干扰能力的提升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继文

650300197011070610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石河子分公司,新疆 石河子 832061

摘要

本研究聚焦光纤通信系统中新型编码技术对信号传输容量与抗干扰能力的提升作用,构建“编码创新-性能增强-场景适配”分析体系。通过解析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进制振幅相位调制(M-APSK)等技术的编码机理,验证其使传输容量提升3-5倍、抗噪声容限扩大2-3dB的实际效果。结合工程测试,新型编码技术可将误码率降至10⁻¹²以下,在100Gbps高速传输中保持稳定,为光纤通信系统的高容量、高可靠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光纤通信;新型编码技术;传输容量;抗干扰能力;信号质量

正文


光纤通信作为信息传输的核心载体(承担全球95%以上的数据流量),其传输容量与抗干扰能力直接制约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单模光纤传统编码的容量逼近香农极限)。当前,5G/6G通信、云计算等需求推动单信道速率向400Gbps800Gbps跨越,而传统二进制编码(如NRZ)面临“频谱效率低(<1bit/s/Hz)、抗色散与噪声能力弱”等瓶颈(传输1000km后误码率超10⁻⁹)。据统计,新型编码技术可使频谱效率提升至3-5bit/s/Hz,抗干扰能力增强50%以上,随着《“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对高速光网的部署要求,编码技术创新成为突破光纤通信性能极限的关键。

1.光纤通信系统的传统编码局限与新型编码技术分类

传统编码技术在高速传输中暴露出明显短板,新型编码通过多维度调制与复用实现性能突破。传统编码局限:二进制编码(NRZRZ)频谱利用率低(每赫兹仅传输1比特数据),对光纤色散(导致脉冲展宽)、偏振模色散(PMD)敏感(10Gbps传输中,PMD每增加0.1ps/√km,误码率上升1个数量级);编码冗余度不足(纠错能力弱,需额外加扰码,增加开销10%-15%)。新型编码技术分类:多进制调制编码(M-PSKM-QAM,通过相位与振幅结合携带更多信息,如16QAM单符号传输4比特,容量提升4倍);正交频分复用(OFDM,将宽频谱分割为多个正交子载波,抗色散能力提升3倍,适用于高速长距离传输);空分复用编码(SDM,结合少模光纤或多芯光纤,通过模式/芯间编码实现并行传输,容量随空间维度倍增);网格编码调制(TCM,将编码与调制结合,在不扩展带宽的情况下提升抗噪声性能(编码增益2-3dB))。某100Gbps传输实验中,16QAM编码较传统NRZ频谱效率提升4倍,在相同光纤链路下传输距离延长200km

2.新型编码技术提升传输容量的作用机制

新型编码通过“信息密度提升-频谱效率优化-多维复用”三重机制,突破传统容量限制。信息密度提升:多进制编码(如64QAM)每个符号承载6比特信息(二进制仅1比特),在相同符号速率下容量提升6倍,配合高阶调制(256QAM1024QAM),容量可进一步拓展,但需更高信噪比支撑(64QAM16QAM要求信噪比高6dB)。频谱效率优化:OFDM通过子载波正交叠加(子载波间隔可动态调整至12.5kHz-1MHz),频谱利用率达90%以上(传统编码仅50%-60%),同时采用自适应调制(不同子载波根据信道质量选择调制阶数),使整体容量最大化。多维复用整合:空分复用编码与时分(TDM)、波分(WDM)技术结合,如“少模光纤+16QAM+WDM”系统,容量达单模光纤的5-10倍;量子点编码通过光子自旋态携带信息,理论上可实现无限维度复用(实验阶段容量提升10倍以上)。

3.新型编码技术增强抗干扰能力的实现路径

新型编码通过“冗余设计-干扰抑制-自适应均衡”提升系统抗干扰性能,保障信号传输质量。冗余设计:纠错编码(如LDPCPolar码)引入冗余校验位(冗余度10%-20%),可纠正90%以上的随机错误,在相同误码率下,LDPC编码比未编码系统的接收灵敏度提升2-3dB。干扰抑制:OFDM采用循环前缀(CP)抵消符号间干扰(ISI),CP长度设置为光纤色散导致的最大时延扩展(通常5-20ns),使ISI干扰降低至-30dB以下;偏振复用编码(PDM)通过偏振态分离信号,减少偏振模色散带来的串扰(串扰抑制比20dB)。自适应均衡:新型编码与数字信号处理(DSP)结合,如相干光通信中的自适应均衡算法(CMALMS),实时补偿光纤非线性(自相位调制、交叉相位调制),使非线性干扰导致的误码率下降1-2个数量级。某海底光缆系统应用Polar+相干检测”技术后,在强洋流导致的偏振抖动环境中,误码率稳定在10⁻¹²以下,较传统系统提升3个数量级。

4.新型编码技术的应用场景与性能评估

新型编码技术需匹配不同场景的传输需求,性能评估聚焦容量、可靠性与成本平衡。应用场景:骨干网传输(采用WDM+高阶QAM+OFDM”,支持400Gbps-1.6Tbps单信道速率,满足跨洲数据传输);接入网(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在10GbpsPON系统中延长传输距离至50km,覆盖更多用户);数据中心互联(采用空分复用编码,实现短距离(<2km10Tbps级传输,降低时延(<1ms))。性能评估:容量指标(频谱效率(bit/s/Hz)、单光纤总容量(Tbps));抗干扰指标(接收灵敏度(dBm)、误码率(BER)、抗非线性容限(dB));成本指标(编码复杂度(DSP芯片功耗)、兼容性(与现有系统互通性))。某运营商骨干网测试显示,采用64QAM编码的100Gbps系统,在80km标准单模光纤中,误码率<10⁻¹⁵,较256QAM系统成本降低30%,更适合大规模部署。

结束语

光纤通信系统中新型编码技术通过多进制调制、多维复用与智能信号处理,显著提升了传输容量与抗干扰能力,为超高速、长距离光通信提供了核心支撑。实践表明,不同编码技术需根据场景需求差异化选择,平衡性能与成本。未来需聚焦超低功耗编码算法、智能自适应编码(AI动态调整调制阶数)、量子编码(抗窃听),推动光纤通信向P比特级容量、全域抗干扰”演进,支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郑之龙.光纤空分复用系统中的低复杂度均衡与预编码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5.

[2]李鸣亮.光纤通信系统中基于端到端学习的自编码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21.

[3]吴东升.光通信中基于概率整形理论的信道编码技术与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