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重构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欧阳庭1,喻志强2,陶学武3

1.江西省万载县万载中学,江西 宜春 336100

摘要

新课改工作的逐渐深入与推进,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培养学生法学知识、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部分。初中义务教育时期,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是成为我们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环节,成为培养学生正确观念和法治思维的的基础。本文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将课堂从“知识传递”逐步变为“价值浸润”的平台。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


引言:初中阶段学习的知识连贯性较强、学科较多,其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已经成为规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在教学中需要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观念,同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逐步从“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改变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固有形象,结合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当下改变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问题

1.课堂教学问题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和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阵地。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忽略了其所发挥的实践作用,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从而降低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重要性,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未来发展。针对此种情况,这些教师应当从实践出发,引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紧密融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思想道德观念水平以及日常生活情况等,展开针对性教学。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筛选适合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有效避免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不良现象。

2.学生参与度问题

当前初中阶段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应对中考、追赶教学进度,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间不断压缩,课堂上教师作为主导只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点。没有将这些知识结合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进行讲解,更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导致学生成为被动倾听者,很难融入课堂当中,更无法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造成部分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沿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造成课堂氛围枯燥死板,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展开学习。更难以将这些课堂教授的知识同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难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同样是造成当前部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参与度不足的主要因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分析

如上文所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历史底蕴,影响着学生三观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适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并未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打好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指引方向。同初中其他学科对比,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与思想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从“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并且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青春时光》单元教学为例,教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讲解古人有关青春、珍惜时光的诗歌,从而集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生的年龄段,引入古代“成人礼”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了解自我、认识青春、认识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兴趣,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不同时代人群青春期的故事,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并且通过学习,认识到许多古代优秀的历史人物在青春年少时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激发出学生的青春热血,让他们确立明确的成长和学习目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双重加持下,在年少成长的阶段为祖国为人民而努力学习。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措施

1.主体性

主体性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重视學生的学习感受以及教学体验。当前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对班级学情有全面了解,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认知水平等有所把握,而后方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在课堂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沿着“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的方向开展教学。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需要教师从中选择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理解和学习的内容。一些过于深奥、语言晦涩难懂的古文等,学生难以理解且无法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展开教学,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进行课堂策略重构时,需要找寻一些能够贴合学生日常生活、言辞优美、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以教材中《崇尚法治精神》的单元教学为例,学习目标设定为帮助学生对法治精神有深刻感悟。根据这一单元课题,教师从学生历史课讲述的“商鞅变法”入手,学生已经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因此不会感到陌生,反而有更深入学习的意向。而后教师采用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对古代立法、变法所经历的过程有全面了解,最终学生们对法律所带来的公平正义有深刻认识。

2.科技性

科技性要求教师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学中增添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以此为背景,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将多媒体放映设备、VR等引入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这是由于,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为学生营造出更加真实、灵动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带领学圣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开展学习;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搜集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多角度全面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

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为例,教师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研究。第一步,教师对班级中学生所属民族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这些民族分类为引子向学生介绍,我国不同民族特点、历史以及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第二,在进入课堂学习主题钱,教师搜集不同民族的简介和视频,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角度出发,引导学圣独立思考各民族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情况,引导学生感受多民族交融、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多项内容。进而从“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在为学生讲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团结、互助、友爱等精神。

3.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要求教师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应当从课堂教学环境出发,运用教学活动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氛围。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需要记忆背诵的知识点和内容,导致一些学生单纯认为这门学科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在班级中为学生营造良好、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兴趣,增强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活动时进行课堂策略重构,同时邀请学生参与其中。下面以《我们共同的世界》单元教学为例展开分析,教师可以从近几年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入手,通过不同时期历史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今日,国际局势所发生的变化。在讲解中,教师从近代中华民族顽强抗争侵略者的历史材料入手,利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国家、个人、家庭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根据班级学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正反方辩论的方式,吸引学生讨论关于“开放的世界有助于中国发展”“封闭的世界有助于中国发展”这两个问题,学生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利用网络、书籍等搜集各种资料,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佐证,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入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朝代所采取的同国外交流的途径以及一些朝代闭关锁国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通过这样激烈的辩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奠定班级中自由发言、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

4.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的重要措施。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学生的性格多趋向乐观、开朗、积极方面。开展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家庭环境,推动家庭教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以教材《青春时光》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家庭环境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家庭中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关的地方,从而教导学生人生道路上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和心理会有不同的改变,大家应当直面这些正常的发育现象,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在青春期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和困惑。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联系学生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所发生的改变做好记录,帮助家长了解学生转变的原因,从而在生活中找到学生需要家长和教师帮助的点,在家庭中为他们营造适合的环境。

特别是班级中一些异常行为的学生,教师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引导家长和学生之间能够深入交流沟通,从而全面了解学生问题所在,通过教师的帮助,缓解这些问题学生在青春期的不良状态。并未家长解释,学生青春期出现的一些情绪变化和行为改变,都属于正常现象,不用过渡解读。从而帮助家长更加了解这一时期的学生变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下,帮助他们沿着正确的学习道路前进。

5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好学科德育

传统文化不单单是知识,更是我们享受的一片精神世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仅需要学圣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更重要的是需要用于生活实践当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应用,方能深入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蕴涵的多种智慧,感受其中的精髓所在。例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生活讲道德》的讲解中,所提到的“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更是学生们需要遵守的。在班级中教师组织同学开展“品鉴中华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故事会活动,大家积极排演中华美德故事,例如孔融让梨、一诺千金等,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更是通过这样新奇的活动,让学生深度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借助这些学生所喜爱的活动,让我们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之心,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6、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逐渐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做为当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让他们亲近传统文化、逐步接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的过程中,不仅传承这些优秀文化更是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利用学生所关注、感兴趣的方式,激发他们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逐步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靠近,并不断感知和触碰,从而将这些优秀文化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凸显出道德与法治真正的长远影响。近年来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节目,广受观众喜爱,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等,这些节目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向人民大众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通过观看节目实现了教育价值。这些节目的形式,为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借鉴。提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采用不断更新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设备,采用情境化表演以及案例教学等方法,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重构。利用现代表达方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带领学生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德为育用的目标。

7、丰富实践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是初中阶段在学生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板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本中已经包含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以诗歌、典故、节日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们。教材中的正文部分、相关拓展延伸、探索和分享、阅读感悟等,都可以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知识点相结合,一方面能够逐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这些文化历史,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有更深刻认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享受学习》的教学中,就涉及到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别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些内容教师应当作为教学重点,给出更多时间为学生明确讲解释义以及出处等,并将这部分内容同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中对应内容进行关联。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首先为学生明确其出自《礼记·学记》,并向学生阐述其意思为:在学习当中如果缺乏同其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一味自己苦思冥想,就会造成学识浅薄、缺乏广泛见闻的情况。在此处融合这几句古语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强调在学习中应当同其他人多多交流,在相互启发和借鉴中不断前行,避免在学习中走弯路。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比如,在七年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发现自己》的教学内容,其中也引用了诸子百家的传统文化思想,课文中利用老子的“自知者明”作为启发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起点,并且利用“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这句话,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学会扬长避短,以自己的优势作为出发点,通过学习最大程度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教学中,需要从“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不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策略重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基于此,本文从“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的角度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重构,以期找到适合的新的教学路径。
标注:本文系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CZZ2024-076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定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讨》,《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年第3期。

[2]王红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安徽教育科研》2021年第8期。

[3]兰海东《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途径探析》,《学周刊》2021年第30期。

[4]张娟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17-219+195.

[5]黄毅菁.小课堂大文化强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5):149-151+1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