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协同发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吴夏琼

即墨区财政局 山东省青岛市 266200

摘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发展方向,其推进进程对大规模资金投入与可持续机制保障存在显著需求。本文以“财政引导-金融放大-产业落地”协同发展理念为基础,结合相关要求,深入探讨财政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推动农业贷款规模增长、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财政金融协同;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正文


引言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围绕核心方向稳步推进,成为深化“三农”改革、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财政与金融在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各有侧重。财政资金在多领域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彰显公益属性;金融工具则凭借市场化运作和杠杆效应,能够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供灵活多元的融资服务。若二者协同机制不够健全,可能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受限,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足。由此可见,探索财政金融协同创新模式,对优化农业农村资金配置、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政金融协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逻辑

在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财政与金融紧密配合,推动产业落地。财政通过“补贴、担保、风险补偿”构建安全垫,如对农业贷款实行2%~3%的贴息,设立担保费率≤1%的农业信贷担保基金,建立补偿比例20%~50%的风险补偿池,有效降低金融介入风险,某省农业信贷担保基金成立后,不良率从5%降至2.5%,贷款投放量增长40%。金融机构在财政引导下,以“信贷+保险+资本市场”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开发“三农”专项信贷产品,创新农业保险,推动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实现1元财政资金引导5~10元金融资金的杠杆效应,某县1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带动1.2亿元农业贷款。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将资金精准对接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大领域需求,某省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亩均产量提升15%,农户亩均增收300元。

2财政金融协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状与痛点

2.1政策体系碎片化,协同目标不统一

当前存在部门权责交叉、政策期限错配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部门权责方面,财政支农与金融政策分属不同部门主导,缺乏统一协调,如某省“三农”贷款贴息政策中财政与金融部门要求矛盾;政策期限上,财政项目多为3-5年的长期项目,而金融贷款多为1-2年的短期贷款,期限错配致使企业“短贷长用”,某农业企业因此暂停生产线;标准方面,财政补贴与金融机构对农业主体的认定标准不一,例如财政认定“家庭农场”种植面积50亩以上即可,金融机构却要求100亩以上,部分主体因而无法享受协同政策。

2.2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顾虑多

当前农业信贷面临多重风险保障困境:一是风险补偿覆盖不足,多数地区风险补偿池规模小(县域平均1000万元)、补偿比例低(20%~30%)且流程繁琐(需3~6个月),如某银行因100万元不良贷款未及时获偿而减少农业贷款投放;二是担保能力有限,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覆盖率仅70%,县域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平均仅5000万元,担保放大倍数3倍低于5倍的规范要求,某县就因资本金不足无法为20家合作社提供担保;三是保险与信贷联动弱,农业保险“保成本、不保收益”,理赔周期长达平均1个月,难以与信贷形成风险对冲,例如某农户旱灾理赔延迟致使银行贷款逾期。

2.3信息不对称严重,资金对接效率低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数据壁垒显著,财政、金融、农村基层三方数据不互通,如某合作社因银行不掌握其财政补贴记录,被判定“信用不足”导致贷款遭拒;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信息平台覆盖率不足50%,部分地区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仅60%,使得金融机构难以评估还款能力,某银行因无法核实农户养殖规模,不敢发放“生猪贷”;服务渠道不足,2024年县域银行网点较2020年减少15%,农村金融服务站覆盖率仅40%,像某偏远地区农户因不知晓“农担贷”政策而错失融资机会。

3财政金融协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化路径

3.1健全政策协同体系,实现“目标统一、期限匹配”

为加强农业农村财政金融协同,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由省级政府牵头成立“农业农村财政金融协同领导小组”,成员涵盖财政、农业、央行、银保监等部门,通过每季度召开协调会议,统一政策目标(如“2025年小农户贷款覆盖率达60%”),及时解决执行矛盾;其次,优化政策期限与标准,针对财政长期项目(如高标准农田),配套由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长期低息贷款”(期限5~10年,利率≤4%),并统一农业主体认定标准,确保财政“家庭农场”与金融“授信主体”标准一致(如种植面积50亩以上);最后,强化政策考核激励,将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投放量、小农户覆盖率纳入“金融机构绩效评价”,对达标机构给予增加10%财政存款额度的倾斜支持,同时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高的地区,额外拨付10%的奖励资金。

3.2创新协同金融产品,覆盖“全产业链、全主体”

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推出了三类特色产品:产业链金融产品围绕农业产业链,如“种植-加工-销售”,开发“订单贷”“仓单贷”,农户凭订单、加工企业凭仓单即可融资,财政贴息3%,某省发放“订单贷”后,产业链贷款增长45%;小农户专属产品针对小农户缺抵押物的痛点,推出“信用+补贴”贷款,如“农户信用贷”,依据农户信用档案授信,额度5万~20万元,财政贴息2%,某县推广后,小农户贷款覆盖率从45%提升至58%;新兴产业产品支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开发“电商贷”“民宿贷”,财政设立5000万元专项风险补偿池,对不良贷款补偿50%,推动金融机构利率降至5%以下,某县“电商贷”带动农村电商交易额增长30%。

3.3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破解“数据壁垒、信用缺失”

建设省级农村信用信息平台:整合财政补贴数据(如农户补贴金额)、金融信贷数据(如贷款记录)、基层生产数据(如种植面积、产量),实现“一网通查”,使金融机构可便捷查询农户信用评分,财政部门能有效监控资金使用情况,某省平台上线后,贷款审批时间从7天大幅缩短至3天;在此基础上,完善农户信用档案,由村委会协助采集农户生产、信用、补贴信息,建立“一户一档”,确保2025年建档率达100%,并引入“大数据评分模型”,结合农户财政补贴、贷款还款记录生成0~100分的信用评分,60分以上即可获得信用贷款;此外,拓宽服务渠道,在乡镇设立“财政金融服务站”,整合银行网点、担保机构、保险机构,配备专员讲解政策与产品,同时利用“村村通”广播、微信群推送政策信息,某县服务站覆盖后,农户政策知晓率从30%显著提升至75%。

结束语

财政金融协同在缓解农业农村现代化资金紧张问题方面展现出一定潜力,其要点在于借助政策协调减少机制性阻碍,通过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以风险共担增强金融活力。后续,财政金融协同或许可朝着“数字化、精准化、长效化”方向探索深化:一方面,可尝试运用数字技术优化资金管理流程,推动财政补贴与金融贷款更精准投放;另一方面,围绕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短板领域,探索开发专项协同产品;此外,还可考虑建立稳定的制度保障体系,降低政策波动影响,促进财政金融资源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更好契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温涛,何茜.财政金融支农政策效应的阶段性差异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0,(10):78-86.

[2]姚凤阁,王兆勋.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乡村振兴研究[J].理论探讨,2022,(06):167-172.

[3]蓝红星,王婷昱,施帝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推进方略[J].改革,2023,(07):105-1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