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策划方法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运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启荣

安庆市国土空间规划编研服务中心 安徽安庆 246001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入“存量更新”阶段,2024年城市更新领域投资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涵盖丰富实践场景。项目策划方法秉持“目标导向、全周期统筹、多方协同”的理念,尝试从多个维度探索优化路径。相关实践探索表明,项目策划方法有助于提升城市更新规划的落地可行性与长期运营效能,未来可进一步深化“策划-规划”融合机制,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运营策划体系,为城市存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系统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项目策划方法;城市更新规划;目标体系策划

正文


引言

我国城镇化进程已逐步从“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更新”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市更新投资规模达到2万亿元,涵盖旧厂区改造、老旧小区提质、历史街区活化等多个领域。与新建项目相比,城市更新规划存在一定特殊性,土地权属构成较为复杂,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并且在历史文脉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存在一定难度。由此可见,对项目策划方法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应用路径展开深入研究,或有助于提升城市更新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具备一定的实践探索价值。

1传统城市更新规划的核心痛点

1.1目标定位有待明晰,形态与功能的平衡仍需加强

在传统规划实践中,空间设计占据主导地位,对更新片区功能需求挖掘及产业定位研究存在深化空间。例如,部分旧城区改造聚焦建筑外立面焕新,社区养老、便民商业等配套设施规划不足,居民综合反馈显示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部分旧厂区改造在文创园定位过程中,产业导入前期研究相对薄弱,导致园区运营初期出现一定空置现象,其功能转化成效与预期存在差距。

1.2公众参与深度不足,多元利益协同机制尚需完善

在更新规划流程中,居民、商户等主体的参与主动性尚未充分激发,参与渠道的丰富性有待拓展。以公示征求意见为主要形式的参与方式,在深度与广度上存在优化空间。部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规划因低楼层居民利益协调机制缺位,导致项目推进节奏放缓;部分历史街区改造在业态升级过程中,因前期商户意见征集不足,业态调整后本土商户经营成本上升,街区商业生态的延续性受到一定影响。

1.3资源统筹整合能力待提升,实施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传统规划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核心资源统筹方面存在系统性优化空间。资金筹措层面,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路径及收益平衡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土地权属管理方面,旧厂区改造涉及划拨用地性质转换、历史遗留用地确权等复杂问题,前期权属梳理规划的前瞻性不足,导致规划审批环节出现阶段性滞后。

2项目策划方法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2.1目标体系策划

项目策划的核心在于明确“更新为谁、更新什么、达到什么效果”,通过科学分析工具构建分层目标体系,规避传统规划目标模糊的问题。具体而言,首先采用组合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精准识别更新片区的优势、劣势、外部机遇与风险,为“体育+科创”的目标定位提供依据;最后,针对多元目标冲突,建立“优先级排序+补偿平衡”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核心区文化展示+周边商业开发”实现收益平衡,既保护石库门建筑,又达成年客流量超2000万人次的经济收益。

2.2资源整合策划

城市更新需大量资源投入,项目策划通过“资源盘点-整合路径-效益平衡”的逻辑,解决传统规划资源碎片化问题:首先,建立“资源台账”对更新片区的土地资源、资金资源、政策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梳理,为后续资源整合奠定基础;其次,在资金整合方面,突破“政府单一投入”模式,设计“财政+社会资本+居民自筹”的组合方案,政府可申请城市更新专项债,吸引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REITs模式;最后,针对土地权属复杂问题,土地整合提前策划“权属调查-矛盾调解-用途转换”路径,实现“研发+生产+配套”混合利用,容积率从1.0提升至2.5。

2.3公众协同策划

项目策划通过全周期、多渠道的参与设计,落实“公众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更新参与者”的理念,破解传统规划公众参与形式化难题。在参与阶段,覆盖“规划-建设-运营”全流程:规划时组织“居民议事会”“商户座谈会”;建设中邀请居民代表担任质量监督员,及时纠正施工问题;运营期鼓励公众参与社区管理,依托“城市更新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集成需求提交、方案投票、进度查询功能。利益共享上,推出“居民持股”“商户优先入驻”等机制,像旧厂区职工以工龄折股分红超万元,历史街区通过租金减免留住80%本土商户,实现公众与城市更新共赢。

2.4风险管控策划

项目策划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的全流程设计,有效规避传统规划风险预判不足的问题。在风险识别环节,采用“WBS+风险矩阵”,将城市更新过程拆解为“拆迁-设计-施工-运营”阶段,梳理各阶段风险,其中“游客过载导致历史建筑损坏”“商户经营不善退出”为高优先级风险;风险应对时,制定“预防-缓解-转移”方案,签订“价格浮动补贴协议”;最后,通过建立“关键绩效指标(KPI)监测清单”,定期评估并动态调整,及时启动“优化材料采购方案+压缩非必要开支”,将成本偏差控制在8%以内。

3优化方向

3.1构建“策划-规划”协同机制

推行“策划先行、规划跟进”的双轮驱动模式,编制《城市更新策划与规划衔接技术标准》,从制度层面明确策划成果向规划转化的路径与规则。将策划阶段提炼的“弹性需求”转化为规划的“弹性管控条款”,允许不超过10%的建筑面积用于文创产业发展,为片区功能迭代预留空间。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小组,整合发改、资规、住建等部门资源,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策划思路与规划落地的无缝对接。

3.2强化数字化策划工具

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更新片区的1:1高精度虚拟模型,通过输入不同业态布局、交通组织等参数,动态模拟各策划方案对人流聚集、商业活力、环境品质的影响,为方案比选提供可视化决策依据。开发集数据采集、分析、预测于一体的“更新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居民消费偏好、商户经营效益、基础设施负荷等指标,利用AI算法进行趋势分析与风险预警。平台接入城市时空大数据,实现人口热力图、交通流量等多源数据的叠加分析,为精准策划提供数据支撑。

3.3完善长效运营策划

在更新规划阶段同步开展全周期运营策划,构建“前期培育-中期运维-后期迭代”的闭环管理体系。制定系统化的业态培育计划,设立专项孵化基金,对符合片区定位的新兴商户提供租金减免、创业指导等扶持政策;建立“居民-企业共管基金”,明确各方权责,用于公共设施维护与环境提升。制定动态评估机制,每3年开展一次业态适配性评估,结合市场需求变化、政策导向调整,及时优化业态组合与空间布局,通过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运营策略的快速响应与精准调控,确保更新片区长期保持活力与竞争力。

结束语

城市更新规划的核心在于实现预期成效,项目策划方法以目标定位、资源整合、公众协同和风险管控等策略,为改善传统规划落地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城市更新工作向精细化、可持续方向发展,项目策划方法或将在技术手段与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为城市存量空间的优化利用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张丽瑶.城市更新项目策划与运营方法研究[J].居业,2024,(11):146-148.

[2]刘鸿鹏.融合城市设计与项目策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03):22-23.

[3]侯秋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规划与设计实践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8):43-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