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的布设与安全性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冯永强

江苏金致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

汽车车身结构布设是决定整车碰撞安全、操控稳定性与乘员保护能力的核心,当前存在承载架构适配性差、关键区域防护不足、轻量化与安全性失衡等问题(侧面碰撞乘员伤害值超国标15%)。本文从布设现状、安全影响、优化策略三方面,解析“架构合理-区域强化-性能平衡”逻辑,提出覆盖承载体系、防护结构的布设优化方案,为汽车车身安全设计提供支撑。


关键词

汽车车身结构;结构布设;碰撞安全;轻量化;乘员保护

正文


一、引言

汽车车身结构承担承载整车质量、传递动力、抵御碰撞冲击等核心功能,其布设需兼顾力学性能(如抗扭刚度、弯曲强度)、空间利用率(如乘员舱容积)与轻量化需求(如高强度钢占比)。传统车身结构布设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承载架构固化,采用单一“梯形车架”或“承载式车身”,未按车型用途(如轿车、SUV)优化刚度分布,抗扭刚度偏差超20%;二是防护区域薄弱,侧面车门防撞梁截面尺寸不足(厚度≤1.5mm),前部吸能区溃缩路径设计不合理,碰撞能量吸收率低于60%;三是轻量化失衡,为降低重量过度削减结构厚度(如A柱厚度减少至2.0mm),导致强度储备不足,极端碰撞下变形量超150mm

随着汽车安全法规(如C-NCAP五星评价)升级与消费者对安全需求提升,传统结构布设已难适配高标准安全要求。因此,研究车身结构布设与安全性的关联,对提升整车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汽车车身结构布设核心现状与安全痛点

2.1结构布设现状

当前布设呈现“功能导向、区域分化”特征:一是承载架构分类应用,轿车以承载式车身为主(占比超80%),商用车以非承载式车架为主,但架构参数未精准匹配车型重量(偏差超10%);二是材料混合应用,高强度钢占比40%-60%,但在关键区域(如B柱)与普通钢材衔接过渡不合理,应力集中现象突出;三是防护结构标准化,前部吸能盒长度多为300-400mm,侧面防撞梁多为圆形截面,未针对不同碰撞场景(如小偏置碰撞)优化。

2.2核心安全痛点

安全性能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碰撞能量传递不畅,前部吸能区溃缩不均匀(局部未溃缩占比超25%),碰撞力未沿车架纵梁有效分散,乘员舱侵入量超100mm;二是关键区域防护不足,B柱在侧面碰撞中弯曲变形量超80mm,车门侵入乘员舱空间(宽度减少超150mm),乘员胸部伤害值超标;三是轻量化与安全失衡,采用铝合金等轻质材料后,结构强度下降15%-20%,未通过拓扑优化补强,碰撞安全性能不升反降。

三、汽车车身结构布设的安全性核心影响维度

3.1承载架构布设与整体安全

架构刚度决定基础安全:一是抗扭与弯曲刚度,承载式车身抗扭刚度需20000Nm/°(轿车)、≥35000Nm/°(SUV),弯曲刚度15000N/mm,确保车身在颠簸路面与碰撞中不发生过度变形;二是刚度分布优化,前部采用“渐进式刚度”设计(从吸能区到乘员舱刚度逐步提升3倍),后部刚度比前部高20%,平衡吸能与乘员保护;三是架构衔接强度,车架纵梁与横梁焊接强度≥300MPa,螺栓连接预紧力200Nm,避免碰撞中衔接失效。

3.2关键区域防护结构布设

局部结构决定防护效能:一是前部吸能区,吸能盒采用“锯齿形”或“波纹管形”结构,溃缩行程≥350mm,碰撞能量吸收率70%;保险杠横梁采用高强度钢(抗拉强度≥1500MPa),截面高度80mm,抵御正面碰撞冲击;二是侧面防护区,车门内布设双防撞梁(前梁直径30mm,后梁直径25mm),B柱采用热成型钢(强度1800MPa),截面呈“帽型”或“U”,侧面碰撞侵入量≤50mm;三是乘员舱区域,A柱、C柱采用“变截面”设计(根部厚度≥3.0mm),地板横梁间距300mm,确保乘员舱完整性(变形量50mm)。

四、汽车车身结构布设的安全性优化策略

4.1承载架构与防护结构协同优化

提升整体安全性能:一是架构参数精准匹配,根据车型重量(如1.5吨轿车)、动力参数(如2.0T发动机)确定抗扭刚度(22000Nm/°)与弯曲刚度(≥16000N/mm),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如NSGA-II)平衡刚度与重量;二是防护结构场景化设计,针对小偏置碰撞(25%重叠)优化前部纵梁位置(向外偏移100mm),针对侧面柱碰撞强化B柱下部(增加加强板,厚度2.5mm);三是溃缩路径预设,通过仿真模拟确定吸能区溃缩顺序(吸能盒→纵梁前段→纵梁后段),确保碰撞力沿预设路径传递,乘员舱侵入量≤80mm

4.2材料应用与轻量化安全平衡

实现“轻量且安全”目标:一是高强度材料升级,热成型钢占比提升至30%以上(B柱、门槛梁),先进高强度钢占比提升至40%(地板、车门),材料强度与厚度匹配(强度每提升200MPa,厚度可减少0.2mm);二是复合结构应用,采用“钢-铝混合”车身架构,关键衔接处采用自冲铆接(SPR+结构胶(剪切强度≥10MPa),兼顾轻量化与连接强度;三是拓扑与仿生结合,借鉴蜂巢结构设计地板横梁(截面呈六边形),在减重15%的同时提升弯曲强度20%。

4.3仿真与试验驱动的布设验证

确保设计落地效果:一是多场景仿真验证,采用LS-DYNA软件开展正面100%重叠、侧面移动壁障、小偏置碰撞仿真(仿真精度≥90%),优化结构参数(如吸能盒长度、防撞梁位置);二是物理试验校准,制作1:1车身模型开展碰撞试验(每类场景3次),对比仿真与试验数据(偏差10%),修正设计方案。

五、结论

汽车车身结构布设需通过承载架构优化、关键区域防护强化、材料结构协同,解决当前碰撞吸能不足、关键区域变形过大、轻量化与安全失衡的问题,实现“碰撞安全-操控稳定-轻量化”三维平衡。当前仍面临复合材连接成本高(比传统焊接高40%)、复杂结构量产工艺难度大、极端场景仿真精度不足(如翻滚碰撞准确率<85%)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研发低成本复合材连接技术、推广3D打印个性化结构件、优化多物理场仿真模型;行业层面可通过升级安全法规(如增加翻滚碰撞强制标准)、建立结构布设数据库,推动技术标准化落地,最终构建“架构合理-防护精准-材料适配”的汽车车身结构布设体系,助力汽车安全性能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帅江.汽车车身结构对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影响[J].汽车维修与保养,2025(1):68-69.

[2]吕远谋.智能化设备在汽车车身修复中的应用探索[J].汽车维修技师,2025(8):48-49.

[3]宛铜.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及车身结构优化研究[J].汽车维修技师,2025(14):116-1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