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物流网络柔性化重构:基于上汽“泳道式”KD中心与循环取货的实证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孙涛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研究院,上海201306

摘要

随着出口型制造面临多车型、小批量与订单节奏波动加剧的挑战,构建具备快速响应与协同调节能力的柔性物流体系成为提升制造韧性的关键。本研究聚焦上汽泰国KD项目,提出由“布局柔性、运输柔性、信息柔性”构成的三维物流柔性度模型,并基于案例实证验证其适用性与价值。通过分析“泳道式”排产机制、Milkrun循环取货策略与TMS系统联动效应,揭示三类柔性之间的协同机制及其对运输效率、系统稳定性与响应时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柔性体系在出口物流场景下显著降低了成本与波动风险,提升了计划执行的弹性与资源利用率。相比传统研究多聚焦单点优化,本研究强调全链路协同与机制系统性,为出口制造企业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柔性物流演进路径,也为相关理论研究拓展了模型边界与实证基础。


关键词

柔性物流;泳道式排产;Milkrun;出口制造

正文


1.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与区域化供应链转型,出口型制造企业正面临需求波动剧烈、订单碎片化、运输资源紧张等一系列挑战,传统KD(Knock-Down)物流模式的刚性结构愈发难以适应这一变局。以上汽泰国KD工厂为代表的新一代海外生产基地,正在推动从“效率驱动”向“柔性驱动”的系统变革,亟需构建具备布局适应性、运输弹性与信息协同能力的物流网络。学界虽对制造系统柔性有较多讨论,聚焦工艺与资源层面,但针对物流网络柔性的独立建模研究仍然有限,尤其是在出口场景中,排产节奏与运输调度的联动机制尚缺乏系统性阐释。现有文献对循环取货(Milkrun)、运输管理系统(TMS)等工具的关注多停留于操作层面,忽视了其在多级排产、动态装运与实时响应中的柔性价值。

本研究聚焦于出口型汽车物流体系的柔性重构,提出由“布局柔性、运输柔性、信息柔性”构成的三维物流柔性度模型,并构建柔性效益的量化公式:Σ(线路优化率×车辆满载率)/波动容忍阈值。基于上汽泰国KD工厂的实证分析,本文系统评估“泳道式平准化排产”与Milkrun循环取货的协同机制如何提升整体网络柔性,揭示信息系统对物流节奏与装载效率的动态调控能力。[1]研究不仅弥补现有柔性物流理论在模型维度、出口适配性与协同机制方面的不足,也为出口制造企业提供一种可复制、可测量、可持续的柔性供应链演进路径。

2.理论模型与研究设计

本文提出的“柔性物流网络”概念,旨在回应出口型制造企业在多工厂、多市场、多批次场景下对快速响应与资源协同的复杂需求。传统物流研究多将柔性理解为运输路径或节点能力的优化,但在动态产销环境中,柔性已转向系统层面的适应性构建。为此,本文构建了由布局柔性、运输柔性与信息柔性三部分组成的“三维物流柔性度模型”。其中,布局柔性强调物理空间与功能配置上的可重构性,例如库位弹性、近线缓存设计与出入库路径切换;运输柔性关注线路优化与车辆调度能力,如Milkrun循环取货策略、路径合并机制和运输方式灵活切换;信息柔性则聚焦于ERP、TMS与WMS系统间的数据集成与实时响应水平,决定着计划变更能否被快速识别与动态修正。这三维结构共同构成柔性物流网络的系统基础,为衡量和提升出口物流的整体适应性提供理论框架。

在评估方法上,研究构建了对应的指标体系,结合路径合并率、车辆利用率、排产干预响应时效等关键绩效参数,形成柔性度的综合评价标准。同时,采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法对模型进行验证。以上汽泰国KD出口体系为研究对象,本文深入分析了“泳道式排产机制”如何通过节拍均衡与交付分层缓解波动,以及Milkrun路线与TMS系统如何协同实现动态调度与资源重构。研究数据来源包括运输管理系统(TMS)调度日志、仓储作业数据及关键岗位访谈记录。通过对计划排程—路径生成—物流执行全过程的追踪与抽样分析,揭示三维柔性模型在实践中的运行机制与结构逻辑。[2]该研究设计不仅有助于验证模型适用性,也为后续不同情境下的柔性优化提供了参考路径。

3.案例实证与模型验证

为验证三维物流柔性模型的适用性,本文以上汽泰国KD工厂为实证对象。该工厂面向多市场、多车型出口,需求节奏变化大、供货环节复杂,因而构建了集排产、仓储与运输协同于一体的柔性物流体系。在排产机制上,工厂采用“泳道式”平准化策略,将多车型按照结构通用性与工艺节拍划分为多个“生产泳道”,以控制切换频率并平衡装箱负荷。该机制一方面抑制了物料突发波动,提升了排产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仓储区域的动态划分与近线缓存提供了基础条件。[3]通过柔性布局调整,工厂实现了拣选路径简化与空间利用率提升,有效支撑了多车型混线供货的可持续性。

在运输组织方面,泰国KD项目重点部署了Milkrun循环取货机制,以提升运输网络的路径柔性与装载效率。运输车辆根据产线需求进行分时段、分区域的循环取货,并结合波次计划进行路线动态合并。车辆调度考虑了订单体积、到货窗口与资源冗余,通过多轮模拟实现最优路径匹配与频次控制,使运输效率与供应节奏协调统一。该机制在降低运输波动影响的同时,也提升了单位运力利用水平。配合这一策略,KD中心设置了支持错峰供货的“发运通道”,增强了多点同步配送能力,进一步验证运输柔性在资源重构与效率稳定方面的关键作用。

信息系统则构成柔性网络运行的神经中枢。TMS运输管理系统与工厂MES、WMS系统打通,实现从订单排产到路径生成的全流程协同。当排产计划变更或供应异常发生时,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并重新匹配运输计划,调节装载方案或切换供应路径,形成实时响应闭环。此外,通过数据接口集成,管理者可在单一平台上监控关键节点状态并进行预警干预,显著增强了信息层面对物流执行的掌控力。综合评估显示,泰国KD项目在实施上述柔性机制后,出口物流成本下降约30%,运输满载率提升至92%,订单响应周期压缩至24小时以内,充分体现了三维柔性模型在复杂海外物流环境下的适用性与效果。

4.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上汽泰国KD项目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布局柔性、运输柔性与信息柔性三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出口物流系统韧性的协同支撑结构。“泳道式排产”机制通过产线节拍平稳与车型结构分层,减缓了供需节奏的剧烈波动;Milkrun循环取货则以高频率、低批量的路径控制手段,增强了运输资源的重构能力;TMS系统的集成化运作进一步打通信息流与实物流,实现多系统间的快速响应与智能调度。这一“机制+系统”协同路径不仅提升了计划执行的灵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不确定性的吸收机制,从而验证了三维柔性模型在出口型制造环境下的适用性。

与现有柔性物流研究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更强调多维结构间的系统联动与动态调节能力,而非对单一节点或模块的静态优化。在已有文献多聚焦工厂内部或运输线路优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视角扩展至“排产—仓储—运输”全链条,并通过实证方式验证了复杂机制在真实业务中的可行性与成效。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汽车企业构建柔性物流体系提供了结构化方法,也为今后在多地协同、跨境调度等复杂制造网络中应用柔性逻辑奠定了理论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模型在其他行业、不同运输制度下的适应边界,或结合仿真建模技术,拓展柔性机制的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武强.考虑进口税负与通关延误的制造供应链布局演化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23,35(6):1322.

[2]李建华,陈聪,赵旭雯.基于Milk-Run的生鲜农产品取货物流优化方法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23,51(12):3020-3027.

[3]朱光福,王娟娟.企业物流管理[M].重庆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作者简介孙涛1985.10.16汉族上海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汽车及零部件供应链物流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