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腾冲科学家论坛国际化服务水平的策略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科学家论坛;国际化服务;多语种支持;跨文化沟通;数字平台;腾冲
正文
科技会议的国际化程度,既是一个地区开放水平的体现,也直接影响高端科研资源的聚集能力。随着我国科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提升国际嘉宾在会议期间的获得感与参与度已成为会议组织的重要议题。腾冲科学家论坛作为西南地区标志性学术平台,虽然地理区位相对偏远,但近年来在外宾接待、文化融合、技术赋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化服务框架。本文结合腾冲的实践经验,提出适用于非核心城市科技会议的国际化服务优化策略。
一、国际化服务的关键维度
(一)语言支持系统的扩容升级
腾冲科学家论坛围绕“语言无障碍”目标,持续扩容语言服务能力。常设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四个语种小组,并根据报名数据动态调整语种覆盖。供翻译人员参考专业表达,确保口译、笔译的一致性。会议期间采取“2主1备”制专业翻译团队轮岗值守,并引入AI同传与实时字幕系统,覆盖主会场与核心分会场,实现PC端与移动端双端同步传译。此举有效弥补了非英语国家嘉宾语言障碍,提高了学术互动频率和质量[1~2]。
(二)文化适配机制的情境重构
为了提升国际嘉宾的文化归属感与参与感,腾冲论坛将“文化适配”作为会务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三大体验区外,还设有多语种文化简介小册与“生活助手台”,提供日常问询、用餐建议及风俗提示。志愿者实行“一对一”结对服务,开展文化陪伴、会议指引与闲暇互动,增强嘉宾对地方人文的感知与好感,为跨文化交流营造温和氛围。
(三)签证与通关联动机制优化
腾冲科学家论坛针对国际嘉宾“入境难、沟通慢”痛点,建立“外事—移民—论坛组委会”三方联动机制。会前提供中英文签证邀请函模板,并为重点嘉宾开通“代办预填—专线确认—资料跟踪”一体服务。2024年论坛首次试点“论坛绿色通道”,部分受邀专家在边检环节享受专人引导、快速核验流程,通关效率大幅提升。此机制的建立也为非一线城市承办国际会议提供了通行经验样板。
(四)交通衔接与行程协调精细化
腾冲科学家论坛在交通接驳环节精细布局,构建“集中调度+柔性安排”双轨模式。根据航班到达密度划分“迎宾高峰期”,配备定点引导员与双语接车人员;为行程特殊或患有基础疾病的外宾设计个性化行程计划,涵盖到达、午休、膳食、会场动线等细节。
(五)数字化平台赋能服务闭环
数字化是提升国际化服务的关键支撑。我们正在努力实现数字化平台赋能服务,记录嘉宾浏览轨迹、语言偏好、住宿评价等指标,用于会后满意度分析与后勤调度改进。该平台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链条,形成覆盖会前—会中—会后的数字化闭环体系,为国际化服务提供可视、可控、可评的管理工具。
二、腾冲论坛的国际化成效分析
腾冲科学家论坛持续强化海外传播力与服务适配力,国际嘉宾参会比例有明显的上涨趋势,实现了从“有国际参与”向“深度国际融合”的跃升。截至2024年,论坛已累计接待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涵盖生命科学、可持续能源、地球系统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
在2024年会后发起的满意度调查中,国际嘉宾对“语言支持”“文化友好性”“流程顺畅性”三大维度的平均满意率达92.6%。其中,首次全面部署的AI字幕系统与人机协同翻译机制,在准确率、延迟控制与多语环境兼容性方面表现优异,成为地方高端会议技术国际化的示范案例。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会场信息获取效率,也增强了非英语母语参会者的交流信心。
此外,文化适配机制与交通协同系统的高效运行,也获得多位国际院士及外国科技代表团的积极评价,为腾冲塑造“开放、专业、友好”的国际科技交流城市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经验与策略建议
(一)从“本地服务”走向“全球适配”的系统转型
在国际化进程中,科技会议的后勤保障不应局限于基础性接待,而应主动识别和回应不同国家嘉宾在语言沟通、宗教文化、作息时差、饮食偏好、安全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腾冲科学家论坛的经验表明,构建面向多语环境、跨文化背景的“全球适配型”服务体系,是提升国际嘉宾参会舒适度与归属感的核心路径。可考虑设立“外宾服务专项小组”,在策划阶段即介入流程设计与资源分配,确保服务前置、响应精准。
(二)构建“人机协同+场景适配”的混合语言支持体系
传统人工翻译在术语准确性与人情交互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多场并行、议程密集的大型会议中存在覆盖盲点。AI同传则具备高效、低成本、多语言并发等优势,但仍存在语义歧义与情境脱节风险。因此,应探索“AI为主,人工兜底”的混合型语言支持策略。腾冲论坛“2主1备+AI辅助+移动字幕”模式,实现了核心会场高保真同步,分会场与互动区的弹性语言服务,值得借鉴推广。
(三)打通“服务—体验—传播”链条,提升国际口碑效应
后勤保障不仅是服务,更是体验设计与城市形象的窗口。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生态景观、志愿交流等融入嘉宾动线,能够延伸会议影响至参会者情感层面。结合外宾的满意反馈、文化互动片段、服务创新成果进行多语种传播,有助于构建“科技+文化+服务”融合的国际传播闭环,进而助力论坛全球影响力的持续攀升[3~4]。
结语:
腾冲科学家论坛在地处边疆、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成功构建出一套体系化、智能化、温情化的国际化服务机制,体现了地方会议在全球科技交流格局中的参与能力与创新韧性。其在语言服务、文化适配、跨部门联动、交通衔接与数字治理等方面的探索,不仅显著提升了国际嘉宾的参会满意度,也为非一线城市提升会议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制度沉淀与技术迭代,在推动地方科技“走出去”的同时,持续打造具有全球视野与本土特色的高水平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朱文辉.纵论科技热点团结青年英才--2003年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综述[J].学会,2024,12(3):6-7.
[2]昆高轩.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见证"高新力量"[J].中国高新区,2024,23(1):100-103.
[3]云南师范大学宣传部.我校承办的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校长论坛成功举办[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6(1):封2.
[4]尚月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字幕翻译实践报告——以阿米尔·戈哈沙迪等科学家演讲为例[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