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登记设计的新模式及其影响
摘要
关键词
不动产登记;互联网+;一码管地;三维登记;产权治理
正文
引言:
不动产登记属于产权保护的核心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所在,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才会发生效力”之后,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历经了从分散登记转变为统一登记、从纸质档案过渡到电子证照、从线下办理发展至全流程网办的跨越性进步。然而传统登记模式依然存在部门之间的壁垒、流程繁杂冗长、信息相互割裂等问题,很难满足经济时代对于产权治理高效且精准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状况下,如“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码管地”“三维立体登记”这样的新模式开始出现,这些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以及制度重构,实现了登记流程的重新构建,还推动治理从“物理整合”朝着“化学融合”方向实现深度转变。本文会从技术突破、制度创新以及经济社会影响这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不动产登记新模式的内在逻辑和实践价值,并且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一、不动产登记新模式的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
(一)“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从“线下跑腿”到“云端服务”
传统的不动产登记主要通过材料的提交以及人工进行审核,存在着如“部门壁垒”“材料重复”“流程冗长”等问题。新的模式通过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登记业务整个流程都在线上进行,它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数据共享以及业务协同,打破部门之间形成的信息孤岛。例如通过和税务、住建、公安等部门的数据直接连接,系统可自动调用身份认证、婚姻状况、纳税记录等电子证照,申请人不用再重复提交材料。
从技术层面来看,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融合使得登记的安全性以及效率得到了的提高,区块链所有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保证登记数据不会被篡改,解决了传统登记过程中存在的如“一房多卖”“虚假抵押”等风险问题,而人工智能预审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也就是NLP以及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识别材料中存在的瑕疵,如合同签名缺失、证件过期这类情况,让人工审核的工作量减少超过40%。
(二)“一码管地”:从“信息孤岛”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不动产单元代码起着唯一标识的作用,它如同一条“数字纽带”,把土地从测量、审批、供应、使用、建设、验收直至登记的整个流程串联起来。在传统的登记模式中,土地权属信息分布于规划、国土、住建等多个不同部门,由此引发了如“数据打架”以及“权属不清”这类问题,而新的模式通过“一码关联”机制,把土地审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产权登记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构建起一个“图、属、档”相互一致的标准化数据库。
该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现“业务协同”,通过代码溯源的方式,各个部门可随时调取前置环节的数据,避免出现重复审批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促进“数据共享”,企业和个人可通过扫码来查询产权状态以及审批进度等相关信息,以此提高透明度。
(三)三维立体登记:从“平面管理”到“空间治理”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需求不断增加,传统二维登记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复杂产权关系的管理要求,三维立体登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空间范围、高度、深度等属性展开三维建模,塑造出“数字孪生”产权体。
该技术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成功解决了“权属重叠”这一难题,通过三维坐标编码技术,可精确地划分出地下商场、地铁隧道以及市政管线等各类空间的权属边界,其二,实现了对“复合利用”的支持,例如,同一宗土地可分层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并且可以分别抵押给不同的主体,其三,有效提升了“风险防控”能力,当银行在审批抵押贷款时,可通过三维模型直观地评估抵押物的价值,避免因权属不清而引发的纠纷[1]。
二、不动产登记新模式对经济社会的多维影响
(一)激活市场主体活力: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流通效率
新模式通过简化流程以及缩短时限的方式,切实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在二手房交易范畴,传统模式要历经“解押-过户-抵押”这三个步骤,耗费时间长达1个月,然而“带押过户”政策使得买卖双方可在抵押状态下直接办理过户手续,把流程缩减到3个工作日,并且还降低了卖方的融资成本。在工业用地领域,“一码通办”平台把项目落地周期从180天缩短为45天,吸引了更多企业进行投资。
(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城乡融合
农村不动产登记改革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新模式采用“数据整合+服务下沉”方式,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村的“登记难”问题,比如“一码管地”机制把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数据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专题信息进行叠加,为农民提供了“资产数字身份证”。农民可通过电子证照申请惠农贷款,把土地经营权、林权等转变为可抵押资产,破解融资难题,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新模式通过标准化登记流程,明确了土地权属、用途、年限等关键信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2]。
(三)防范金融风险:强化信息透明,优化风控体系
不动产登记数据的深度共享,给金融机构提供了精准的风控工具,在传统模式中,银行要依靠线下核查抵押物权属状态,耗费的时间长并且成本高,而在新模式下,银行可实时查询登记系统,获取抵押物查封、冻结以及二次抵押等信息,对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在涉农金融领域,三维登记技术解决了传统抵押物估值难题。通过立体评估农业设施比如大棚、冷库的价值,银行可扩大抵押范围,提高单户贷款额度,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三、结语
对不动产登记新模式展开探索,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产权治理理念的一种革新,从“互联网+”的流程进行重新构建,到“一码管地”的业务实现协同,再到“三维立体”的空间实施治理,每一次技术取得突破,都在对政府与市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进行重塑.当登记证书从纸质形式转变为电子形式,当权属信息从相互割裂转变为可共享,我们正在目睹一个产权变得日益清晰、交易更为自由、治理更具智慧的新时代开始出现。未来随着前沿技术不断提供帮助,不动产登记将不只是产权保护的一道“防火墙”,还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加速器”。
参考文献:
[1]徐静.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动产登记一体化系统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5,(03):80-82.
[2]赵毅琛.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