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衬砌厚度地质雷达检测精度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宁伟亮

安徽正鑫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

地质雷达是隧道衬砌厚度检测常用的无损检测手段。本文对其检测精度予以分析,先阐述检测原理,即利用电磁波反射信号计算衬砌厚度。影响精度因素众多,像介电常数取值、里程标注、天线操控及电磁波传播速度标定等。介电常数不准、操作不规范等易致误差。为提高精度,需精准标定介电常数,选好雷达反射界面,合理设置系统参数,且可结合钻芯法验证修正,以此减少误差,增强地质雷达检测该厚度的精度与可靠性。


关键词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厚度检测;检测精度;提高精度

正文


一、绪论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隧道工程数量日益增多。隧道衬砌作为保障隧道结构稳定与安全的关键部分,其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至关重要。而地质雷达凭借无损、高效等优势,在隧道衬砌厚度检测中被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厚度的精度情况。通过准确剖析其精度影响因素,一方面能为提高检测准确性提供可靠依据,保障隧道衬砌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对隧道的长期安全运营及合理维护意义重大。

二、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厚度的基本原理

2.1地质雷达技术概述
地质雷达主要由主机、天线、控制单元等部件构成。其工作时,主机产生的高频脉冲电磁波经天线向地下或目标结构体(如隧道衬砌)发射。当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电常数的介质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反射波再被接收天线接收后传输回主机进行处理分析。

2.2电磁波在隧道衬砌中的传播特性
在隧道衬砌中,由于衬砌材料、内部结构以及背后围岩等存在不同的介电常数,电磁波传播速度会相应变化。一般来说,电磁波在衬砌介质中呈直线传播,其传播速度与衬砌材料的介电特性紧密相关,不同材质、密实程度的衬砌会使电磁波有着不同的衰减程度和传播路径变化。

2.3基于反射信号计算衬砌厚度的原理
根据电磁波传播理论,通过记录发射波与反射波的时间差,结合已知的电磁波在该衬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利用简单的距离计算公式(厚度等于传播速度乘以时间差的一半),便可推算出隧道衬砌的厚度,从而实现对衬砌厚度的检测。

三、影响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厚度精度的主要因素

3.1介电常数相关因素
介电常数是影响检测精度的关键要素之一。不同的衬砌材料、含水量以及内部结构差异等都会使介电常数发生变化。若在检测前未准确获取衬砌实际的介电常数,而是采用经验值或通用值来计算电磁波传播速度,必然会导致依据反射信号推算出的衬砌厚度出现较大偏差,无法精准反映真实情况。

3.2里程标注因素
准确的里程标注对于定位检测位置、对比分析不同位置的衬砌厚度十分重要。在实际操作中,若里程桩号标记错误或者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后续对各点位衬砌厚度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就会出现混乱,难以准确判断不同区间的衬砌厚度是否符合设计标准,进而影响整体检测精度。

3.3天线操控因素
天线的操作情况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天线的角度未保持垂直于衬砌表面、天线与衬砌间的距离把控不当等,都会改变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效果,使反射信号出现异常,最终造成对衬砌厚度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3.4电磁波传播速度标定因素
电磁波传播速度标定若缺乏足够的样本点和精准度,只是简单地以局部测定值代表整体情况,在衬砌介质不均匀时,就容易使设定的传播速度与实际不符,影响厚度检测的精度。

四、地质雷达检测精度误差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4.1不同因素导致的精度误差表现形式
介电常数取值不准,会使电磁波传播速度偏离实际,致衬砌厚度检测结果或大或小,雷达图像中反射波位置、形态异常,难以分辨衬砌界面。里程标注偏差会让厚度数据错位,造成数据统计混乱,无法直观体现各段落衬砌厚度。天线操控不规范,像角度倾斜会使反射信号变弱、波形畸变,同一位置多次检测结果波动大。电磁波传播速度标定误差则会让计算的厚度值系统性偏高或偏低,易出现界面误判问题。

4.2对隧道衬砌质量评估的危害
精度误差使得对衬砌厚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无法准确判断,可能将厚度不足的衬砌误判为合格,埋下结构安全隐患,也可能把合格的衬砌判定为不合格,造成不必要的修复成本增加。对于衬砌内部的缺陷、脱空等情况也难以基于不准确的数据进行有效识别,影响对衬砌整体质量状况的把握。

4.3对后续隧道运维及安全的潜在风险
因检测精度不足带来的错误判断,会使后续隧道运维计划缺乏针对性,如本该重点监测加固的薄弱部位被遗漏,而正常部位却过度维护。长期来看,增加了隧道运营过程中结构失稳、渗漏等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危及行车安全和隧道使用寿命。

五、提高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厚度精度的有效策略

5.1介电常数精准标定方法
现场可采用多种方式精准标定介电常数,例如利用已知厚度的标准试件进行测试,通过地质雷达检测其反射信号,依据反射时间等参数反算出电磁波在该试件对应衬砌材料中的传播速度,进而准确推算出介电常数。还可以在隧道衬砌的不同部位多点取样,分析样本的材质特性、含水量等情况,结合实验室专业测试获取更贴合实际的介电常数。同时,在检测过程中,根据衬砌结构的变化情况适时重新标定,确保介电常数能随实际工况动态更新。

5.2优化雷达反射界面选取策略
要仔细分析雷达图像,识别出清晰、稳定且能准确表征衬砌内外界面的反射波,对于那些受干扰产生的模糊、杂乱反射波要加以甄别并排除。结合隧道衬砌施工工艺、材料特性等背景知识,选择特征明显的反射界面作为厚度计算的依据,比如对于有多层不同材质衬砌的情况,精准锁定各层之间及衬砌与围岩之间的关键界面,避免因误选界面而导致厚度计算错误。

5.3合理设置地质雷达系统关键参数
依据隧道衬砌的大致厚度、材质等情况,科学选择合适的天线频率,对于较薄衬砌可选用较高频率天线以获取更清晰的反射信号,厚衬砌则适配相对低频天线保证足够的探测深度。同时,合理确定观测时窗,确保能完整覆盖电磁波往返衬砌的时间,以及精准设置采样率,避免信号遗漏或数据冗余,让采集到的数据更利于准确分析衬砌厚度。

5.4结合钻芯法进行综合验证与修正
先按照规范流程开展钻芯作业,获取衬砌实际厚度的芯样,以此为参照,对比地质雷达检测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程度。根据钻芯数据对地质雷达检测中的相关参数,如介电常数、传播速度等进行修正,并且对存在疑问的检测区域再次进行重点检测,利用钻芯法的高精度结果不断优化地质雷达的检测精度,提升整体检测的准确性。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围绕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厚度精度展开系统分析,明晰了其检测原理,详细探讨了介电常数、里程标注、天线操控及电磁波传播速度标定等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阐述了精度误差带来的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精度的有效策略,涵盖介电常数标定、反射界面选取、系统参数设置及结合钻芯法验证修正等多方面,为提升地质雷达检测精度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局限,如部分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不够深入等。未来可进一步深化各因素间耦合作用的研究,借助更先进的技术与算法优化地质雷达检测过程,持续提高其检测隧道衬砌厚度的精度,更好地服务于隧道工程质量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艳阁.基于地质雷达无损探测技术的高速公路隧道衬砌检测[J].四川建材,2025(6).

[2]李昊东.基于地质雷达无损探测的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方法[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3(3).

[3]张行道,节金浦.地质雷达隧道衬砌缺陷探测精度研究[J].北方交通,2023(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