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
摘要
关键词
水利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措施
正文
引言
水利工程是指在原有水生生态环境系统下,科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种工程项目。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借助大型机械对选址进行开挖、混凝土施工、填充等一系列工程,机械运行产生的废弃燃料以及混凝土填充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为此,需要进一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采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在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最大化地减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伤害。
1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
首先,水利工程担负着防洪、灌溉、供水、排水、发电、航运、水产、环保等多种功能,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水利工程各个方面的功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按照有关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与建设标准来进行,对施工的各个环节和工艺进行严密的监控,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其次,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质,它的基础长时间处在水中,因此,它对基础的需求与一般的建设工程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基础建设时,必须针对水利工程所在的地质情况以及工程各个部分的有关作用,对基础进行相应的加固,要对基础建设的质量标准进行一定的规定,避免出现一些问题。第三,由于水利工程的使用目的比较独特,大部分的建设地点都是在河道、河流等水体区域,因此,在建设的时候,要跟上河流的天然情况以及季节的关系,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又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季节,因此,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科学、规范化,要按照建设地点的自然情况和建设水体的季节变化来制定建设计划,将其他的因素都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
2水利工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
水利工程作为大型施工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建设过程中施工手段、数据资料存在问题,施工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农田的健康发展。水利工程作为利民项目,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人类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质量,如果水环境污染严重,农田经由水源灌溉,不仅会降低生产质量,甚至会出现农产品安全隐患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排斥却又共生的关系。水利工程作为人造工程,自然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差异之处。为此,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而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水利工程技术也从原始的初始发展阶段步入了现如今的创新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手段的进步与提升为水利工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
3.1制定全面的环境保护方案
在制定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时,应将环境保护纳入整体考量,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方案。这一方案应涵盖施工前的环境评估、施工中的实时监测以及施工后的生态恢复。具体而言,需对施工现场的土壤、水质、空气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基线调查,明确施工可能带来的潜在环境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应设立专门的环境监测站点,实时跟踪各项环境指标的变化,确保施工活动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施工结束后,应立即启动生态恢复工作,包括植被恢复、土壤改良以及水体净化等,力求将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2加强对废弃物的排污处理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要强化污水治理。建筑工地应制订废弃物处理方案,对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及处置过程进行详细规定。要按照垃圾的特性和特性,对垃圾进行分类,对可循环的垃圾要进行循环再用,对不能循环使用的要进行安全的处理。建筑工地应设立废物回收及贮存设备,并设立对应的废弃物分类垃圾箱,保证废弃物按类别进行妥善存放。在污水处理厂设置沉降槽及净化装置,以降低悬浮颗粒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亦可将废物交由专门的废物处置机构进行安全运送及处置,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危险废物采取特别处置措施,以免对生态及人类身体产生影响。另外,建筑企业要对建筑垃圾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控与治理,并对其进行定期的监控与测试,保证其达标排放。针对发现的问题与不符合规定的情况,要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加以纠正。
3.3生态廊道的建设与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廊道建设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旨在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生态廊道建设有助于保护和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它能够改善水质、减少水污染,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能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良性循环体系,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某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重点从水脉、绿脉、路脉、文脉四方面入手,构建形成“一轴、两廊、三区、四带、五湖、六园、七节点”的总体布局,生态廊道建设注重发挥“多点辐射、节点带动”作用,提升工程安全属性和水量保障能力,同时实施生态治理提升工程,带动提升该区域的整体环境。另外,生态补偿机制也是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对因工程建设而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和修复。通过生态补偿,可以激励水利工程建设者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更加环保的技术和措施。生态补偿的主体包括水利工程的建设方、受益方和政府。建设方作为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方,应当承担主要的补偿责任。受益方则因为从水利工程中而获得了利益,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补偿义务,政府则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发挥引导和监管的作用。生态补偿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资金补偿、实物补偿和政策补偿等。资金补偿是指通过直接支付资金的方式,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实物补偿则是提供生态建设所需的物资、设备等;政策补偿则包括给予税收优惠、项目支持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相关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3.4科学管制河道和绿化土地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各种建设内容和建设需求都会随着现场的情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特别是河道的宽度和水量也会随着工程的进行而发生相应的调整,这将会对试验工程的具体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可能会对周围的土地产生影响,导致土地的湿地化。因此,在目前的建设工作中,还必须强化对土壤的研究,尽量注重对耕地的绿化与管理,减少水源中可能含有的有毒物质,对工地周围的各类资源进行保护。
结语
水利工程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创建的关键部分,其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生态重建举措十分关键,伴随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愈加看重,水利工程在规划和施工时务必妥善顾及自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手段,本文全面深入剖析了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问题,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手段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本松.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J].治淮,2023(9):51-52.
[2]白丹.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9):264-266.
[3]乔守江.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水上安全,2024(4):9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