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物馆科学表演戏剧的推广普及与探究实践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丁雪竹

中国园林博物馆 北京市 100072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园林博物馆科普剧《环环的园林冒险》为例,探讨科普剧在科学传播的推广普及与探究实践。通过融合戏剧艺术与科学教育,该剧以角色化叙事、园林实景沉浸及技术互动实现抽象知识的具象转化,有效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研究发现,科普剧通过“场馆-学校-社区”三级推广模式,明显提升了科学传播的覆盖面和参与度。科普从业者在剧本创作、跨学科协作及迭代优化中展现出复合能力成长,形成“科普从业者-志愿者”的成员队伍。未来,科普剧将向技术智能化、内容综合化及运营迭代化方向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关键词

青少年;科学教育;科普剧;舞台表演;科学传播

正文


一、引言

《科普法》提出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1]。新时代开展科学普及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以回应公众日益多元的科学文化需求。传统科普形式多依赖单向灌输,互动性与情感共鸣不足,已难以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深度参与。在此背景下,科普剧作为融合科学内容与戏剧艺术的跨界载体,通过情境叙事、角色扮演和沉浸式体验,成为激活科学兴趣、传递科学精神的重要路径之一。

本研究以作者参与科普剧的科普实践为例,梳理科普剧作为新型传播载体的实践形式,作者的职业成长为主线,回顾科普剧策划、排演与评估的全过程,提炼可复制的经验,为优化人才支撑体系、提升科普剧长效运行能力提供实证依据。

二、科普剧的定义

科普剧(Science Drama)其核心在于将戏剧艺术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是一种把科学、教育、文化与戏剧艺术相互融合,以舞台表演或沉浸式互动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科普教育形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科学传播形式[2]。它通过设定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含拟人化的动植物或事物)、制造矛盾冲突,最终在戏剧张力中用科学原理解谜,让观众在看戏中体验科学、在体验中接受科学

科普剧的萌芽可追溯至19世纪欧美工业博览会与早期科学博物馆的实验演示秀,当时研究者以魔术化手法展示电磁、化学反应,将科学奇观与教育结合;20世纪中叶,旧金山探索馆、伦敦科学博物馆把演示升级为角色化叙事,奠定科学戏剧的框架[3]

我国科普剧起步于2004年前后,以译介国外脚本、邀请外籍导师为起点,形成引进本土化再创新的持续发展图景:最初直接搬演《挑战惊奇》等短剧,2007年后通过科协主导的科普剧在中国项目把国外模块拆解为可复制的15分钟实验短剧,2009年起以全国大赛倡导原创作品,在主题上从日常科技扩展到探月、量子等国之重器,在形式上则把皮影、昆曲、方言等地域符号植入科学叙事,并以低成本AI、短视频实现微短剧的快速传播。

相较之下,国外近十年更强调沉浸式、跨媒介与高预算技术(VR、机械臂演员),内容聚焦气候争议、基因伦理等社会议题,评估体系亦由观众追踪转向长期素养追踪;国内则在政策与赛事共同驱动下,以馆校合作、学生演员为特色,形成低成本、高复用、重巡演的传播网络,并通过CGTN《遇见嫦娥》等作品向海外输出东方科学故事[4]

三、科普剧的创作与推广

要想成功演绎一部作品,剧本只是其中的基础部分,它并不会详细描绘舞台上的所有互动动作,这需要演员、导演和整个团队的共同创作与协作。例如,角色的名字、性格、标志性动作、台词,甚至部分情节,都可以在排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我们应充分发挥导演和演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丰富舞台表演效果,为观众呈现一场生动、精彩的演出。[5]

在政策推动与观众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园林博物馆以科普剧为突破口完成从剧本的再创作,让科普剧完成从单向传播到全民共创转型。

(一)创作阶段:角色、场景与技术的三重沉浸

《环环的园林冒险在角色、场景与技术三方面打造剧本故事。在角色塑造方面,在已定剧本框架内,对环环善良胆小的赤麻鸭)、水精灵丁丁(灵动却怕干旱的水精灵)、树神爷爷森林守护神)、小锦鲤善良但健忘的向导)进行深度刻画。通过标志性台词、肢体特征与情感弧线,使角色兼具科学象征与人性温度,让观众在移情中自然吸收知识。在场景构建上,依托古典园林实景,以一石一意境为原则,选用北太湖石、南太湖石、宣石、石笋石为视觉锚点,3D 打印高精度复刻,保留传统赏石瘦漏透皱之美;同时嵌入可移动模块化装置,保证草木、水体零损伤。在技术融合方面,采用3D 打印赏石、气味装置、光影互动等技术融合戏剧技术手段,增强观赏性。3D 打印赏石兼顾触感与历史纹理,表面覆以环保涂层,可水洗、可替换;隐藏式微雾化喷头随剧情释放春桃、夏荷、秋桂、冬松四季香氛,强化时间流转感红外传感器捕捉观众步点,触发地面涟漪、墙面年轮或花瓣投影,实现即时联动,提升沉浸层次。

(二)排练与测试:评价闭环以持续优化

在排练与测试方面,《环环的园林冒险》形成馆内职工先行、多观众共测、注重评价闭环等系统优化方式。一是馆内职工先行。首轮排练邀请一线职工担任模拟观众。他们熟悉展厅电力、动线和应急出口,能第一时间指出道具阻碍、声光电死角等问题;排练同步作为内部培训,让职工提前掌握科普要点,便于日常讲解。二是多元观众共测。通过官网预约及线下招募,邀请中小学生和亲子家庭分批观摩。设置科学理解度”“情感共鸣度”“互动意愿三维评价指标,快速捕捉不同群体的接受差异。三是注重评价闭环

(三)形成推广矩阵:场馆演出馆校结合社区活动

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了以科技为主题的特色校园建设,并通过创新活动形式来丰富科学教育。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科普剧就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科学教育形式,也是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一种很好的尝试。科普剧《环环的园林冒险从科技馆走向学校、走向社区,这种科学传播形式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同时拓展出了一些丰富有趣的科普活动,比如在社区开展的榫卯拼接体验、植物拓印体验等活动,形成了“场馆演出—馆校结合—社区活动”推广矩阵。

(四)协作机制:创作评价循环迭代

科普剧《环环的园林冒险》以剧作家编导团队演员三位一体、循环迭代的跨学科协作机制为核心,将严谨的科学内核转化为兼具美感与情感张力的戏剧体验。剧作家负责把科学知识融入到剧情当中,并确保科学逻辑与艺术的平衡,搭建起承转合的叙事骨架,完成故事的创作编导团队需要从宏观层面统筹:制定创作周期与预算框架,协调场馆观众、场地、宣教、观服及安保等多部门资源,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保障项目按时、按质推进。演员扮演落地者角色,对剧本进行可操作性测试——模拟场地动线、评估观众理解阈值、核查安全合规——并以问卷、访谈等形式建立反馈优化闭环,实现剧本、技术与观众需求的动态匹配。

四、科普从业者在科普剧实践中的角色与成长

(一)政策引领多领域融合

科普从业者要加强科普作品创作。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依托现有科研、教育、文化等力量,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6]实践中,这些人员承担了创作-排演-主演-推广四位一体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

2 科普剧创排人员四位一体全链条协同

角色

具体职能

个人独创性贡献

科学编剧

主导2部原创剧本创作,《环环的园林冒险》、《回家——寻找理想家园》将高深的园林理论认知和生态文明思想普及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冒险故事。

激发表演者与观众对园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园林跨学科认知和生态文明建设普及。

舞台总导演

将剧本转化为适合舞台的剧本。

设计低成本可移动舞台方案,力求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科普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例如:3D打印道具,真实还原园林赏石;气味装置,模拟园林四季植物香气,增加沉浸体验感,营造更加生动的观剧氛围。

1、 原创核心剧本一个、围绕七个传统节日延伸剧本7个。

2、 开发 一箱一剧场巡演模式,降本增效50%

剧情引导者

参演全剧主要角色水精灵丁丁一角,将科普老师的职能通过以青少年喜爱的精灵形象,将在园林中的重要性以及水环境的生态治理理念以环境的科学知识传播开来,拉近科学与观众的距离。

表演和互动能力是剧目成功落地和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席传播官

1、《环环的园林冒险》原创科普剧获2023年北京市科协首都科普剧团优秀场馆科学表演创排项目支持和认定。

2推广科普剧《回家——寻找理想家园》收录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2025关爱成长 点亮希望公益活动中。

3助力校园科普剧在校园的提升,从科学场馆资源学习、故事剧本模拟创编、舞台演艺能力训练,真实剧目公演再传播四个环节,拓宽科普剧的传播力。     

1、 科普剧演出共92场,其中7场是舞台演出,85场是快闪形式,受众人数3000余人。

2、 本人参与推广校园科普剧恭喜行动,利用节假日和课后社团活动,收录小演员200余人。

(二)实践探究科普队伍不断扩充

科普从业者的专业成长显著体现为从单一技能向科学传播工作所需复合型能力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型首先体现在科学传播维度的能力深化上:科普从业者们成功攻克了“科学准确性”与“戏剧张力”的核心矛盾,通过深度参与剧本构思与撰写,严格把控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并邀请科普剧编剧执笔,形成科普舞台剧剧本。在情节和角色的设计上以及科学内容的严谨和准确性上进行融合,进而达到让公众提升科学素养的教育性的目的。其次,分众传播能力的构建成为关键,科普从业者们建立了系统的受众分级模型,依据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亲子家庭等不同目标群体的特点,动态调整剧本风格、语言难度及互动环节设计,例如面向低龄儿童侧重感官体验与简单互动,而面向中学生则将更深层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融入到对角色的理解中,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在艺术融合维度,科普从业者的能力拓展表现为舞台导演能力的提升,其自主研发的“四维排练法”整合了科学场馆资源学习、故事剧本模拟创编、舞台演艺能力训练以及真实剧目展演再传播四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活动闭环。同时,舞台转换能力得到增强,成功将科普剧纳入场馆常规教育活动体系,通过在实景园林中选取关键片段进行快闪演出,使之成为吸引观众、提升参观体验的特色项目,2023-2024年馆内演出已达85场,覆盖受众超过3000人。在项目管理维度,科普从业者展现了规模化推广能力,通过设计并实施“科普演艺素养提升蒲公英计划”,有效培训校方实现自主排演,推动单部剧目辐射学校数量从初始的4所显著拓展至10余所。此外,运营能力也得到强化,通过积极推动科普剧纳入场馆的科普活动中,充分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特训班,确保了项目长期稳定的运行与发展。

通过多年的探究实践和专业成长,科普从业者展现出显著的人才培养输出效能与广泛的科文旅行业认可度。其受聘担任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专家,深度参与并指导了“馆校携手科普有约”及“生态文明建设科普系列活动”等重要科普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有效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与影响力。尤为突出的是,其主导打造了“园林小讲师”科普演艺素养提升项目,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与实践,成功培养科普志愿者超过200名,其中5名优秀学员更在市级权威科普竞赛中斩获奖项,充分体现了项目在挖掘和培养科普后备人才方面的卓越成效。

五、科普剧的应用价值与未来展望

(一)应用价值

《环环的园林冒险》创新性地融合戏剧教育与科普实践,通过沉浸式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促进传统智慧传播、参与式共创强化社群联结、模块化流程支持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发挥科普剧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

第一,以故事、角色、互动激活学习动机,实现教育价值的深度渗透。《环环的园林冒险》通过园林知识与戏剧冲突的叠加,将生态环境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借助精灵环环、树爷爷等拟人化角色,激发儿童的情感共鸣,使其对绿色生态产生持续探索的兴趣;结合现场任务卡与小小讲解员互动机制,引导观众在演绎、提问、实践中完成知识迁移,实现从认知到理解的深度建构。

第二,以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推动传统智慧的创新传播。通过将山石、花木、水景等园林元素赋予人格化角色和戏剧冲突,使静态的造园技艺转变为可互动、可感知的“动态遗产”,观众在沉浸式观演中自然而然地领会传统园林的审美意趣与营造智慧,让传统造园智慧在真实情境中焕发新生,实现文化内涵的跨时代共鸣。

第三,以学生参与互动传播科学,构建可持续的科普生态。通过科普剧进校园,让孩子们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使科学话题突破场馆限制,转化为可互动参与的科学文化资源,实现科学教育从单一场馆向多元社会空间的延伸。

第四,以模块化资源赋能教师,促进校外科学教育的迭代升级。培训教师在编剧、导演、演出、评估的全流程实践中锻炼复合能力,形成"科技辅导员-小小讲解员-志愿者"的可持续发展梯队,实现从具备单一技能到掌握复合型能力的成长与转化,实现教育创新能力的可持续生长。

(二)展望

总书记指出:“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普剧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科普形式,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它将不断探索科普的新形态表现,以更贴近生活、更具互动性的方式打破传播壁垒,让更多人从被动的观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随着公众参与度的持续提升,科普剧必将成为连接科学与大众的重要桥梁,为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筑就科技强国之梦中绽放独特光彩。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版)(第二条)。

[2] 赵妍,余一鸣.浅析科普场馆沉浸式科普戏剧的创制与实施——以《鲸的寻游》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4,9(02):44-51.

[3] 崔春瑜.科普剧的引进创新与国内科普场馆科普剧发展研究的必要性[C]//中国科普研究所,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北京龙门少儿教育研究所;,2009:99-102.

[4] 秦莹, 李畅. 微短剧对数字科普内容生产的创新启示[EB/OL]. 科普创作评论. (2024-06-13)[2024-07-14]. https://sw.kpcswa.org.cn/Catalog/202501/Research/2025/0613/630.html.

[5]史冬青, 刘明星, 王蕊. 让科学传播开来1[M]. 1.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4. ISBN ISBN 978-7-121-48776-7:205-207.

[6]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2022-09-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