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条件下路基填筑材料含水率控制与施工效率优化策略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傅永明

澧县澧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

雨季施工给路基填筑带来诸多挑战,尤其是在材料含水率控制与施工效率方面。过高或过低的含水率会直接影响填筑质量,导致施工进度延误。本文探讨了如何在雨季条件下科学控制材料含水率,提出了优化施工流程、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加强现场管理的策略。通过合理设计排水系统、使用智能化设备和科技监测工具,结合有效的材料运输和存储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天气影响。这些措施能够确保路基工程在雨季条件下顺利进行,保证施工质量与项目按时完成。


关键词

雨季条件;路基填筑;含水率控制;施工效率;优化策略

正文


引言

雨季施工对路基填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特别是在材料含水率的控制和施工效率的提高方面。频繁的降水不仅使施工现场水分积聚,影响材料的密实度和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施工进度的延误。如何在雨季条件下确保路基填筑的质量与效率,成为施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控制材料含水率、优化施工流程、采用科技手段以及提升现场管理能力,成为应对雨季施工难题的有效策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雨季天气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影响,确保路基工程的顺利进行,为工程的顺利完工提供保障。

一、雨季条件下路基填筑施工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雨季对路基填筑质量的影响

在雨季条件下,路基填筑施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降水量过多导致路基填筑质量的下降。频繁的降雨使得路基土壤的含水量升高,过多的水分进入土壤中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还影响了材料的压实度1。在过湿的环境下,填筑材料无法达到所需的密实度,容易导致路基沉降不均、裂缝及局部塌陷,甚至对路面结构造成长期的影响。长期湿润的环境中,材料的水分挥发性降低,导致施工周期拉长,进而推迟项目的进度。降雨所带来的浸水现象也容易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其强度降低,影响路基稳定性,增加了施工成本和后期养护难度。

(二)材料含水率与施工效果的关系

材料的含水率是路基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在雨季施工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效果。在雨季,填筑材料的含水率较难控制,过高的含水率会导致土壤颗粒间的结合力降低,填筑层的密实度变差,最终造成施工效果不理想。材料含水率的控制困难还会影响施工过程中的压实度,若无法精确控制水分含量,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为了实现有效的施工控制,必须采取精确的含水率检测与调节手段,确保施工材料的适宜水分含量,从而避免施工质量受损,并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三)雨季施工设备和人员管理难题

雨季施工的环境往往对施工设备与人员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设备的正常运转受到湿滑道路与频繁降水的影响,施工机械容易陷入泥泞之中,停机时间增加,机械故障率上升,造成施工效率的下降。雨季环境容易导致人员的工作状态受到影响,湿气大、温度低以及频繁的停工等都会使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削弱,从而影响整体施工进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施工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机械的防水、防潮措施以及现场人员的雨季作业防护等,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二、路基填筑材料含水率的控制技术与方法

(一)如何准确检测和调整材料含水率

准确的检测和调整材料的含水率是确保路基填筑施工质量的前提。传统的含水率检测方法通常依赖于人工测量,如烘干法和湿度计法,但这些方法通常不适应雨季施工的紧张节奏和频繁变化的天气条件。为了提高含水率控制的准确性,现代施工中逐渐采用了如核磁共振法、微波传感器法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实时、快速地监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避免人工测量的滞后性2。在调整含水率方面,湿润土壤可以通过机械筛分、添加干燥材料等方法进行调节,而对于过干的土壤,则可以通过喷洒水分或利用加湿器对其含水量进行适当调整。这些措施有助于使填筑材料始终保持在适宜的含水率范围内,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

(二)合理选择路基填筑材料以应对雨季

选择适合的填筑材料是应对雨季施工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的填筑材料对水分的反应不同,雨季期间,选择那些具有较强抗水性、较低吸湿性的材料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用粒径较大且具有较好排水性的大颗粒骨料,能够减少雨水对材料含水率的影响,同时提高填筑材料的稳定性。一些改良后的土壤或新型复合材料能够在高湿环境下保持较好的强度和密实度,这类材料非常适合在雨季进行路基填筑施工。在材料选择上,要综合考虑雨季气候特点、施工环境及工程要求,选择最合适的材料以确保路基质量。

(三)现代技术在含水率控制中的应用

现代技术为路基填筑材料的含水率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逐渐被引入到施工中。采用数字化监控系统对土壤含水率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大大提高控制精度。利用智能传感器、自动化灌溉系统等技术,可以实时调节材料的含水率,不再依赖传统人工干预。进一步的技术如无人机与遥感技术也被用于大范围监测施工现场的水分分布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人工智能算法也能结合大数据预测降雨量及气候变化,对施工计划进行动态调整,避免不适宜天气条件对施工造成影响。

三、雨季施工环境下施工效率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施工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在雨季施工中,优化施工流程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核心之一。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是基础,必须确保施工现场的积水能够迅速排除,避免水分滞留对施工造成延误。在排水系统设计上,可以使用排水管道、排水沟等设施,减少水分在土壤中的积累。在施工安排上,应根据气候变化合理调度工作进度,在降水较少的时段优先进行土方开挖和地基填筑等重要作业。针对雨季天气的不可预测性,应调整施工计划,灵活安排施工人员和设备,尽量避免因天气变化而造成的工期延误。使用气象预警系统实时掌握天气信息,可以在预期降水到来前提前做好停工或调整施工策略的准备,从而最大化减少雨季带来的影响。

(二)科技手段在施工中的应用与优势

现代科技手段在雨季施工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尤其是在恶劣天气下。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如自动化压实机和土壤搅拌机,能够精确控制操作过程,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幅减少人为失误。特别是在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这些设备能够根据土壤湿度变化自动调整工作参数,保障施工效果3。在信息化技术方面,施工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工程进度,快速调整作业计划和资源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平台,施工企业能够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与调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时间延误。科技的集成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因不良天气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三)高效材料运输和现场管理措施

在雨季施工环境中,材料运输和现场管理是保障施工效率的重要环节。雨水和泥泞的道路使得材料运输变得极为困难,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的物流体系至关重要。在运输过程中,应选用防水、防潮包装材料,防止水分渗入包装内影响材料的质量。为确保施工材料的及时供应,可以采用多条运输路线和多样化的运输方式,避免道路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或滞后。施工现场的材料存储也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设置专门的储存区域,避免潮湿环境对材料造成损害。进一步加强现场管理,可以通过合理分配工作任务,调整工人作业时间,避免因天气恶化造成的停工现象。见表1:

1: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部分城市典型工地日均有效施工时长与降雨影响对比表

城市

月平均降雨天数(天)

日均有效施工时长(小时)

主要施工阶段

数据来源

上海

18

5.2

主体结构施工

中国气象局、住建部施工监测报告(2024)

深圳

22

4.8

基础与地下工程

广东省建筑施工协会(2024Q2统计)

成都

16

5.6

装饰装修

四川省住建厅季度报告(2024)

武汉

20

5.0

土方与地基处理

武汉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2024)

杭州

19

5.3

钢结构安装

浙江省建筑业管理局(2024年中评估)

四、提高雨季路基填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技术

(一)防止材料水分过多影响施工的技术措施

在雨季施工中,防止材料水分过多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过量的水分会降低土壤的密实度,影响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需要采取科学的水分控制措施。比如,使用干燥材料来调节湿度,避免材料过湿。水分控制技术,如喷雾降湿或定时灌溉,可以调节土壤的含水率,确保材料的水分处于最佳范围。对于吸水性强的土壤和材料,采用提前处理的方法,如加入石灰或其他添加剂,能有效降低其吸湿性,使其在雨季施工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减少施工期间因水分过多造成的质量问题。

(二)加强施工过程中水分管理的策略

技术人员根据施工设计图纸要求、施工技术规范标准以及实际情况对所需的填料在定点挖取并取样附产品质量合格证或质保书。然后进行工序质量检验,工作内容包括整个施工所有工序过程的检验,由工序质检员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自检,不会格的工程必须无条件立即进行返工作业。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水分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雨季,降雨引起的积水会显著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4。必须设计和优化施工现场的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迅速排除,避免积水影响施工进展。采用先进的水分监测设备(如土壤水分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土壤的水分含量,帮助施工团队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施工策略。使用防水覆盖物或临时遮挡设施也有助于保护施工现场,避免暴雨造成的水分侵蚀,从而确保施工质量并保持路基工程的稳定性。

(三)提高路基稳定性与密实度的技术手段

提升路基的稳定性与密实度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压实技术,如静力压实、振动压实等,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密实度,确保路基在雨季施工期间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这些压实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中的空隙,增强土壤颗粒之间的结合力。合理选择具有抗水性和耐久性的材料,结合改性技术,如掺加稳定剂或采用高性能的加固材料,能够提高土壤和路基材料的耐水性,减少水分对路基结构的侵蚀。最后,加强质量控制与现场检查,确保每一施工环节符合设计要求,从源头上保证路基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五、雨季施工管理与综合效益提升策略

(一)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在雨季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分析并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降水量的预测、施工现场的水分积累、材料运输的延误以及设备可能受到的气候影响。制定灵活的施工计划,针对不同气象条件做出预判和调整。预设一套应急措施,如采取临时遮挡措施防止雨水浸泡材料,或者调整施工顺序,优先完成受天气影响较小的工作。通过实时监测天气变化,确保能够提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从而避免施工进度的停滞和延误。

(二)施工人员的培训与技能提升

施工人员的培训与技能提升是确保雨季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尤其在雨季施工时,由于天气不稳定,工人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专业技术,以应对突发的天气变化或施工中的问题5。通过定期举办雨季施工技术培训,确保工人掌握防水、排水、湿气管理等相关知识。应提升工人的安全意识,确保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能够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有针对性的培训下,施工人员可以更好地适应雨季施工的特殊环境,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安全隐患。

(三)多方协调与应急措施的快速响应

多方协调与快速响应应急措施是雨季施工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雨季施工中,天气的不确定性要求各方资源紧密配合,快速做出反应。项目经理需要协调材料供应商、设备租赁公司及运输单位,确保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能够及时到达,并且能够应对恶劣的施工环境。工地应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应急队伍,专门负责处理突发的天气变化,如强降雨时的积水排除或设备的及时保护。施工现场的管理团队要保持灵活,能在最短时间内调整施工安排,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因素造成的影响。

结语

在雨季施工中,优化施工流程、应用先进科技手段以及加强材料运输和现场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和提高效率的关键。通过科学的排水设计、精准的水分管理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应对雨季带来的不确定性,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加强人员培训和协作,灵活调整施工计划,也是保障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在雨季这一特殊环境下实现高效、安全的施工,推动工程项目按时完成,确保路基建设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杨剑.公路工程路基填筑施工技术[J].汽车周刊,2025,(05):95-97.

[2]赵攀.提升中西非地区强基薄面路基填筑质量方法探讨[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4,5(06):73-75+72.

[3]马改霞.城市道路路基工程的雨季施工优化技术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06):85-87.

[4]张雷,潘国志.雨季湿软路基工程生石灰粉处理湿软填土施工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4,(04):127-130.

[5]张天萌.建筑垃圾在路基填筑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23,(12):96-98.

作者简介:傅永明(1982-),湖南常德人,工程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公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等工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