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中的能源降碳措施及成效评估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贾思静

陕西超腾生态环境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710000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与能源降碳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密切关联,传统高碳能源的广泛使用是导致大气污染和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根源。本文深入剖析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中各类能源降碳措施,涵盖能源结构调整、工业节能提效、交通与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等多个方面,并通过实际案例与数据量化评估其成效。研究表明,综合实施能源降碳措施可显著降低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推动区域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同时,针对当前措施实施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与碳减排协同推进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能源降碳;成效评估;低碳转型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大量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等的排放与能源消费结构及利用方式紧密相关。在众多能源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不仅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₂),推动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产生多种大气污染物,是区域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例如,煤炭燃烧排放的 SO₂是形成酸雨的关键因素,NOx 则是导致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前驱体。因此,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中,实施有效的能源降碳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已成为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区域大气污染与能源消费现状

2.1 区域大气污染特征

不同区域由于产业结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大气污染特征呈现出多样性。以我国京津冀地区为例,该区域重工业发达,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集中,大气污染呈现出复合型特征。PM2.5 污染严重,其来源复杂,既有本地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有区域传输的影响。在冬季,受不利气象条件和燃煤取暖的双重作用,大气污染往往会加剧,出现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而珠三角地区,以轻工业和电子制造业为主,机动车保有量大,大气污染则以臭氧(O₃)和 PM2.5 的复合污染为显著特征,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强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 O₃的生成,O₃超标天数增多。

2.2 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现状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多数地区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导。据统计,在一些传统工业区域,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高达 60% - 70% 。煤炭的大量使用不仅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还带来了巨大的碳排放。例如,某重化工业基地,由于长期依赖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其单位 GDP 碳排放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石油在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碳排放进一步增加。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量持续攀升,若不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将继续增长,给大气污染治理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压力。

三、能源降碳措施

3.1 能源结构调整

3.1.1 可再生能源替代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实现能源降碳的关键举措。以某沿海地区为例,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近年来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多个大型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达到数百万千瓦。这些风电项目所发电力并入电网,有效替代了部分传统火电,减少了煤炭消耗。据测算,每年可减少 CO₂排放数百万吨。同时,在太阳能利用方面,一些城市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建筑物屋顶、公共设施上安装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居民和企业自用或余电上网,进一步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3.1.2 清洁能源利用

天然气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碳排放远低于煤炭。许多地区通过加大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在工业、居民生活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在工业领域,一些陶瓷、玻璃等传统高能耗企业,将燃料由煤炭改为天然气,SO₂NOx 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同时 CO₂排放也显著减少。在城市燃气供应方面,越来越多的居民使用天然气进行炊事和取暖,替代了散煤燃烧,有效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此外,氢能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在部分地区也开始试点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如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投入运营,为能源降碳提供了新的方向。

3.2 工业节能提效

3.2.1 先进生产工艺应用

工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以钢铁行业为例,传统的长流程炼钢工艺能耗高、污染大,而新兴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如电炉炼钢,以废钢为原料,利用电能进行冶炼,相比长流程炼钢,可大幅减少铁矿石开采、烧结、炼铁等环节的能耗和污染排放。某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采用电炉炼钢工艺,吨钢能耗降低了 10% - 15% CO₂排放减少了 20% - 30% 。在化工行业,一些企业应用新型催化技术、优化反应流程,提高了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和转化率,减少了能源消耗和副产物的生成,实现了节能与减排的双重目标。

3.2.2 余热余压回收利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余压,若不加以回收利用,将造成能源的浪费。许多企业通过安装余热锅炉、余热发电装置、余压发电设备等,将余热余压转化为电能或热能,回用于生产过程或厂区供热。例如,某水泥厂利用窑尾废气余热进行发电,建设了余热发电站,所发电量满足了企业自身 20% - 30% 的用电需求,不仅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电网的依赖,还减少了因外购电力产生的碳排放。在钢铁企业中,对高炉煤气余压进行回收发电,也取得了显著的节能降碳效果,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3.3 交通领域低碳转型

3.3.1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是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重要手段。许多城市加大对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投入,优化公交线路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以某大城市为例,近年来持续推进地铁网络建设,地铁线路不断延伸,站点加密,同时优化公交与地铁的换乘衔接,使得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从过去的 30% 提升至 50% 以上。随着公共交通出行人数的增加,私人机动车出行量相应减少,城市道路上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幅降低,对改善区域大气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3.3.2 新能源汽车推广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是交通领域实现碳减排的核心任务。各地纷纷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如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免费停车等,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同时,加快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 里程焦虑。以某城市为例,截至目前,已建成数千个充电桩,覆盖了市区主要区域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几年前的几千辆增长至数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使得机动车尾气中的 COHCNOx 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有效降低了交通源对区域大气环境的污染。

、结论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中的能源降碳措施对于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工业节能提效、交通与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各区域在大气污染物减排和碳排放下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措施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技术与资金瓶颈、政策协同性不足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资金支持,完善政策协同机制,持续推进能源降碳措施的深入实施,实现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与碳减排的协同发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华. (2023). 大气污染治理中绿色能源应用的成效评估与发展展望。环境科学与技术,46 (5), 188-193.

2.张敏. (2022). 大气污染治理中绿色能源应用的成效及未来趋势。能源环境保护,36 (3), 102-106.

3.王强. (2021). 论大气污染治理中绿色能源应用的成果与展望。中国资源综合利用,39 (11), 156-15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