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中的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环境工程;应用路径;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
废弃物作为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其不合理处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资源化处理则能将其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是破解 “增长的极限” 与 “环境的阈值” 双重难题的关键。传统的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环境工程领域亟需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构建废弃物资源化的全链条体系。深入研究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内在机理、应用模式及发展障碍,对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核心技术体系
(一)物理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通过机械、热物理等手段改变废弃物的物理形态,在不破坏物质化学性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分离与富集,是废弃物资源化的基础环节。该技术主要包括破碎、筛分、磁选、重力分选、压实、熔融等工艺,适用于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等具有稳定物理性质的废弃物。其突出特点是能耗相对较低、操作流程简单、对环境二次影响较小,能够有效减少废弃物体积、提高后续处理效率,为废弃物的再加工与再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在整个资源化处理链条中,物理处理技术承担着 “预处理” 与 “初级转化” 的角色,是实现废弃物规模化回收利用的前提保障。
(二)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借助化学反应的作用,改变废弃物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将其转化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化学品、能源或材料,适用于成分复杂、难以通过物理方法直接处理的废弃物。该技术涵盖焚烧发电、热解气化、溶剂萃取、催化转化、中和沉淀等多种工艺,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液体燃料、合成气等能源产品,将无机废弃物转化为建筑材料、工业添加剂等。化学处理技术的优势在于转化效率较高、资源回收率高,能够实现废弃物的深度资源化,但在处理过程中易产生有毒有害中间产物,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配套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确保处理过程的环境安全性与稳定性。
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实践应用路径
(一)构建全链条资源化产业链
全链条资源化产业链以废弃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产品销售为核心环节,通过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与协同联动,形成闭环式的资源循环系统。构建这一产业链的关键在于建立稳定的废弃物来源渠道与再生产品销售市场,通过规模化处理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需加强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权责,形成 “收集规范化、处理专业化、利用市场化” 的运营模式,推动废弃物资源化从分散化、碎片化的处理方式向集中化、规模化的产业形态转变,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与效益。
(二)分类型废弃物的差异化应用模式
不同类型的废弃物在成分、性质、产生量及危害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其特性采用差异化的资源化应用模式。对于工业废弃物,应侧重于高值化利用,通过先进技术将其转化为工业原料或能源,减少工业生产对原生资源的依赖;对于农业废弃物,应立足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需求,推动其在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活废弃物,应强化分类回收体系建设,根据不同类别采取材料再生、能源转化等方式,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分类型应用模式能够实现技术与废弃物特性的精准匹配,避免 “一刀切” 式处理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最大化提升资源化处理的综合效益。
(三)推动跨领域协同应用
跨领域协同应用通过打破行业壁垒与学科界限,将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能源、农业、建筑、化工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拓展废弃物资源化的应用场景与价值空间。例如,将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接入城市燃气供应系统,实现废弃物资源向能源领域的流动;将工业废渣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建筑工程,推动废弃物资源在建材领域的应用;将农业废弃物转化的有机肥料用于生态农业生产,构建农业领域的循环系统。这种跨领域协同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不同领域的技术优势与资源禀赋,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互补与效益联动,形成多赢的绿色发展格局,推动废弃物资源化从单一的环保工程向系统性的产业协同转变。
三、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突破技术瓶颈与推动创新升级
当前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转化效率不高、处理成本偏高、部分技术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一些复杂成分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仍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攻关,重点突破低能耗高效分选技术、高活性功能微生物培育、污染物协同控制等瓶颈环节,提升技术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同时,应推动传统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创新,通过智能监测、自动控制等手段优化处理流程,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人为操作误差,为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完善政策支持与强化管理体系
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应用的重要制度障碍。为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废弃物分类回收、资源化处理、再生产品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技术要求与操作规范。加大对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方式,激励企业投资于资源化处理项目,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废弃物产生、处理、利用全流程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倾倒、虚假资源化等行为,为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创造公平、规范的政策环境。
(三)提升社会参与度与构建协同共治格局
社会公众对废弃物资源化的认知不足、参与意愿不强,以及行业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影响了废弃物资源化全链条的效率与效果。提升社会参与度,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意义与基本知识,引导公众形成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废弃物管理与监督过程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物理、化学、生物三大核心技术体系,构建全链条、分类型、跨领域的应用路径,同时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政策支持、提升社会参与度,能够充分释放废弃物的资源价值,推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系统的不断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必将在实现 “双碳” 目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陶阳. 环境工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A] 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2025: 3.
[2]毕琳, 朱亚萍. 环境工程中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循环经济研究[J]. 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2025, (01): 154-156.
[3]牛超, 张越.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环境工程中的研究与展望[A] 2024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平行专场会议——冶金工业专场会议论文集(上册)[C].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202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