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电力系统自动化;分布式发电;能源管理;并网控制;智能决策
正文
引言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下,分布式发电系统作为集中式发电的重要补充,实现了能源的就近生产与消费,大幅降低了输电损耗。但其依赖自然条件的特性导致功率输出不稳定,易引发电网电压波动、频率偏移等问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控制算法与协同管理机制,可有效平抑出力波动、优化能源配置,并保障与主网的安全协同运行。本文聚焦自动化技术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实践应用,深入剖析核心技术路径与未来优化方向,为系统高效运行提供解决方案。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一)能源管理自动化
能源管理自动化是分布式发电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支撑,已形成 “监测 - 分析 - 调控” 的闭环体系。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与计量装置,系统可实时采集光伏板出力、风机转速、负荷需求等数据(采样频率达毫秒级),并依托 SCADA(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平台实现可视化监控。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如混合整数规划),自动化系统可动态制定能源分配策略:例如,在工业园区 “光伏 + 储能” 系统中,当光伏发电量超过负荷需求时,自动将盈余电能存入储能电池,能源利用率较传统模式提升 15%-20%;在负荷高峰期,则优先调用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减少对主网的依赖。
(二)并网控制自动化
并网控制自动化是分布式发电系统接入主网的关键技术,核心目标是实现 “平滑对接、安全协同”。系统通过宽频带测量装置实时监测并网点的电压(精度 ±0.5%)、频率(±0.1Hz)与相位,采用基于下垂控制的自适应算法动态调节逆变器输出,确保并网过程中功率冲击小于 5% 额定值。针对孤岛效应等风险,自动化系统内置被动检测(如电压 / 频率偏差法)与主动检测(如阻抗测量法)双重机制,可在 200ms 内识别异常并触发保护动作,避免设备损坏。此外,通过无功补偿装置的实时调节,可将并网点电压偏差控制在 ±2% 以内,满足 GB/T 33593-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
(三)数据采集与监控自动化
数据采集与监控自动化为系统运行提供全面感知能力。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传感器网络覆盖发电设备(如光伏组件温度、风机振动)、储能系统(如电池 SOC、充放电电流)及负荷侧(如用户用电曲线),数据经边缘计算节点预处理后,通过光纤或 5G 网络传输至控制中心(传输延迟<50ms)。监控平台具备三大核心功能:①实时状态展示(如发电功率、储能容量的动态曲线);②历史数据追溯(支持 1 年内分钟级数据查询);③异常预警(如电池过充、设备超温时触发声光报警)。例如,某风电场通过该系统将设备故障检出率提升至 98%,维护成本降低 30%。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一)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技术是实现分布式发电系统精准调控的核心,可应对系统非线性、强耦合特性。具体包括:
· 自适应控制:通过在线辨识系统参数,动态调整控制策略。例如,风电系统中,自适应算法可根据风速变化实时优化变桨距角度,使风能利用系数(Cp)维持在 0.45-0.5 之间;
· 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用于处理光伏 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中的不确定性,跟踪精度较传统 perturb and observe(P&O)算法提升 5%-8%;神经网络则通过训练历史数据,预测短期出力(1 小时预测误差<10%),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
· 多智能体控制(MAS):通过分布式单元的自主协商(如光伏、风电、储能 Agent),实现多能源协同运行。某微网案例中,MAS 技术使系统供电可靠性提升至 99.9%。
(二)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自动化系统的 “神经网络”,需满足高可靠、低延迟需求:
· 光纤通信:用于控制中心与变电站的骨干传输,传输速率达 10Gbps,支持海量数据(如高清监控视频、保护信号)的实时交互,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 无线通信:LoRa 技术适用于分散式光伏板的数据采集(传输距离 1-5km,功耗低),5G 则支持毫秒级控制指令传输(如风机变桨控制),可满足移动设备(如巡检机器人)的通信需求;
· 边缘计算融合:在基站或终端部署边缘节点,实现本地数据预处理(如过滤冗余信息),减少核心网传输压力,提升响应速度。
(三)能量存储与管理技术
该技术是平抑分布式发电波动的关键,通过 “储荷协同” 实现功率平衡:
· 储能设备适配:锂电池(响应快、能量密度高)用于短时功率补偿,钒液流电池(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适用于大容量储能;飞轮储能则可快速平抑高频次功率波动(如风电秒级波动);
· 智能充放电策略:基于分时电价与出力预测,自动化系统制定优化策略。例如,在峰谷电价差>0.5 元 /kWh 的地区,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可实现度电收益提升 0.3-0.8 元;
· 状态监测:实时监控电池 SOC(State of Charge)、SOH(State of Health),避免过充过放,延长使用寿命(如锂电池循环寿命可提升 20%-30%)。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优化方向
(一)提升系统协同性
针对多能源互补性不足、负荷匹配偏差等问题,需构建 “源 - 网 - 荷 - 储” 协同模型:
· 引入数字孪生技术,仿真风光储荷的动态耦合特性(如光照强度与光伏出力的非线性关系),优化调度策略;
· 建立分布式单元的利益协调机制(如虚拟电厂模式),通过市场激励实现跨主体协同,提升整体能源利用率 5%-10%。
(二)强化智能化决策能力
结合 AI 与大数据技术,提升系统自主决策水平:
· 采用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短期负荷(准确率>95%),为发电计划制定提供依据;
· 应用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优化储能调度,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成本 15% 以上;
· 解决 “数据孤岛”:通过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实现多主体数据共享(如用户负荷数据),不泄露隐私的同时提升模型精度。
(三)完善安全防护体系
针对网络攻击(如虚假数据注入)、设备故障扩散等风险,构建多层防护:
· 数据层: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发电数据溯源,确保计量数据不可篡改;
· 控制层: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识别异常控制指令(如伪装的并网断开信号),响应时间<100ms;
· 物理层:加强设备状态监测(如红外测温、油色谱分析),提前预警老化或故障(如变压器过热),避免连锁反应。
结束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为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全方位支撑,从能源管理的动态调控到并网控制的安全协同,从智能算法的精准决策到储能技术的波动平抑,其应用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未来,通过提升系统协同性、强化智能决策、完善安全防护,自动化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分布式发电与主网的深度融合,为能源结构转型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 乐亮亮。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继电保护优化 [J]. 上海节能,2025 (06):966-972.
[2] 杨文豪,赵露凡,张凯轩,等。考虑惯量支撑的分布式资源聚合参与电力系统黑启动分区恢复研究 [J]. 电网技术,2025, 49 (XX):1-12.
[3] 郑雅文,顾衍璋,阳浩,等。电力系统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的时延估计周期调整方法 [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25, 37 (XX):1-10.
[4] IEEE. IEEE 1547-2018 Standard for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with Associated Electric Power Systems Interfaces [S].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