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赋能电力电缆实时状态监测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电力电缆;实时状态监测分析
正文
引言:随着电力需求增长,电力电缆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传统监测方式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实时性与精准性要求。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电缆监测带来新契机,它能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电缆状态监测分析,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1.物联网技术在电力电缆监测中的应用基础
1.1物联网架构与原理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电缆监测中的应用依托其分层架构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处理分析,其核心架构通常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作为数据采集的前端,通过部署在电力电缆本体及周边环境的传感器,实时捕捉电缆的温度、振动、局部放电、绝缘状态等关键参数,以及环境温湿度、土壤沉降等外部影响因素,这些传感器如同分布在电缆系统中的“神经末梢”,将物理量转化为可传输的电信号。网络层承担数据传输功能,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如LoRa、NB-IoT或有线通信方式,将感知层收集的数据安全稳定地传递至数据处理中心,其作用类似“神经网络”,确保数据在复杂的电力网络环境中高效流转。应用层则负责数据的深度处理与价值挖掘,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形成可视化的监测结果和决策建议,为电力电缆的运行管理提供支撑。这三层架构协同工作,实现从物理状态感知到信息处理再到应用服务的闭环,为电力电缆实时状态监测奠定技术基础。
1.2适用电力电缆监测的物联网技术类型
适用于电力电缆监测的物联网技术类型多样,需根据电缆运行环境和监测需求选择适配的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核心组成部分,温度传感器可采用光纤光栅或红外传感方式,精准监测电缆导体及表皮温度变化,及时发现过热隐患;局部放电传感器能捕捉电缆绝缘缺陷产生的电磁信号,判断绝缘老化程度;振动传感器则可监测电缆因外部施工或机械力导致的异常振动,预防机械损伤。通信技术方面,在城市地下电缆密集区域,NB-IoT凭借低功耗、广覆盖的特点适合大规模传感器组网,实现数据的长距离传输;在偏远地区的架空电缆监测中,LoRa技术可满足低速率、远距离的数据传输需求,降低部署成本;对于重要电缆线路,可采用工业以太网等有线通信方式,保障数据传输的高可靠性和实时性。
2.物联网技术赋能的实时状态监测功能
2.1运行参数实时采集
物联网技术赋能下的电力电缆实时状态监测,能够实现对各类运行参数的全面且精准的实时采集。通过在电缆沿线及关键节点部署的多类型传感器,持续捕捉电缆的核心运行数据,包括导体温度、绝缘电阻、局部放电量、负载电流等电气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反映电缆的运行状态和健康水平。同时,传感器还能采集电缆所处环境的相关信息,如周围环境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是否存在腐蚀性气体等,这些环境因素对电缆的绝缘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采集过程借助物联网的分布式感知能力,突破了传统人工巡检的时空限制,即使在地下隧道、水下等难以到达的区域,也能实现数据的连续采集。采集到的参数通过加密通信方式实时上传至监测平台,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状态评估和故障诊断提供第一手资料,使运行人员能够随时掌握电缆的实时状况,改变了过去依赖定期检测的被动局面。
2.2故障隐患实时预警
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对电力电缆故障隐患的实时预警,将事故防范于未然。监测系统在实时采集运行参数的基础上,通过预设的阈值判断和趋势分析算法,对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当某一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或呈现异常变化趋势时,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并发出预警信号,例如电缆温度持续升高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会立即提示可能存在过载或接触不良的隐患;局部放电信号突然增强时,预警可能出现绝缘击穿风险。预警信息通过平台推送至运行管理人员的终端设备,同时附带隐患位置、参数异常程度等详细信息,便于快速定位问题。此外,系统还能结合历史数据和电缆老化规律,对潜在的慢性故障进行预测,如通过分析绝缘电阻的长期变化趋势,预估绝缘老化速度,提前发出维护提醒。这种实时预警功能打破了传统监测中“事后处理”的模式,将故障处理窗口前移,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争取了时间,有效降低了故障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
3.物联网技术对电力电缆监测分析的提升
3.1数据深度分析与评估
物联网技术为电力电缆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与评估提供了强大支撑,大幅提升了对电缆状态认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传统监测往往局限于单一参数的简单比对,而物联网系统采集的海量多维度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进行关联分析和趋势预测。例如将电缆温度、负载电流、环境温度等数据结合,分析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判断温度异常是由负载过高还是散热不良引起;通过长期跟踪局部放电数据的变化规律,结合绝缘材料的老化模型,评估电缆绝缘性能的剩余寿命。数据深度分析还能识别不同故障类型的特征模式,建立故障诊断模型,当新的异常数据出现时,系统可自动匹配特征模式,快速判断故障性质和严重程度。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评估,不仅能准确反映电缆当前的健康状态,还能揭示潜在的故障演化规律,为电缆的状态检修提供科学依据,改变了过去依赖经验判断的局限性。
3.2智能决策辅助
物联网技术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和引入智能算法,为电力电缆的运行管理提供有效的智能决策辅助,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监测平台在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设的决策规则和专家知识库,针对不同的异常情况生成具体的处置建议。当出现轻微过载导致温度升高时,系统会建议调整负载分配或加强散热措施;当检测到绝缘老化趋势明显时,会推荐合适的检修时间和方案。对于复杂的故障隐患,系统能模拟不同处置方案的实施效果,如对比立即停电检修与带负荷处理的风险和成本,为管理人员提供最优决策参考。智能决策辅助还能结合电网整体运行状态,确保决策兼顾电缆安全和电网稳定,例如在安排检修时避开用电高峰期。这种辅助功能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决策压力,尤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提供可行方案,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应对效率,使电缆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3.3运维管理优化
物联网技术推动电力电缆的运维管理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显著提升运维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传统运维依赖人工巡检,存在覆盖面有限、劳动强度大、漏检风险高等问题,而物联网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电缆状态的全天候远程监控,减少了现场巡检的频次和范围,仅在系统预警时进行针对性检修,大幅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投入。运维计划的制定不再依赖固定周期,而是根据电缆的实际状态和预警信息动态调整,实现“状态检修”替代“定期检修”,避免过度维护造成的资源浪费。通过物联网平台的资源整合功能,运维人员可实时查看各条电缆的状态信息、历史检修记录和备品备件库存,实现运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束语:物联网技术为电力电缆实时状态监测分析注入新活力,极大提升了监测效率与准确性。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及智能决策,能有效保障电缆安全运行。未来应持续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潜力,进一步推动电力电缆监测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白建林,白翠芝,等.基于部件模型的电气设备参数动态测量算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4):61-68.
[2]赵欢,阳浩,何亮,等.高精度配电网电气设备故障识别检测方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21,43(6):614-618.
[3]律方成,牛雷雷,王胜辉,等.基于优化YOLOv4的主要电气设备智能检测及调参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21,36(22):4837-4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