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材性能提升的具体技术路径及实践探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杨悦

河北省秦皇岛市 秦皇岛市海港排水服务中心

摘要

传统建材作为建筑领域的基础材料,其性能提升对工程质量和资源效率具有深远影响。在技术路径上,通过材料复合改性、纳米技术应用及工艺优化等手段,可显著增强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当前研究聚焦于微观结构调控与功能化设计,旨在突破传统建材的性能瓶颈。实践探索则需结合行业需求,平衡成本与效益,为建材升级提供可行性方案,推动建筑行业向高性能化迈进。


关键词

传统建材;性能提升;技术路径;实践

正文


引言面对建筑行业对高效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传统建材的性能提升成为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从添加剂改良到智能化生产,技术路径的创新正在重塑建材的性能边界。实践层面需注重材料研发与实际工程的协同,解决强度、隔热、抗老化等关键问题。探索高性能传统建材的应用潜力,不仅可延长建筑寿命,还能降低维护成本,为行业转型提供新动能。

1传统建材性能提升的关键需求分析

传统建材性能提升的关键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耐久性强化需求,随着建筑使用寿命要求的提高,传统建材需增强抗风化、耐腐蚀和抗疲劳特性,以应对极端气候和复杂环境的长期考验。其次是节能环保需求,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建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控制、碳排放削减及可再生利用成为刚性指标,要求传统建材向低能耗、低污染方向转型。最后是功能复合化需求,现代建筑对建材提出了保温隔热、自清洁、智能调节等多功能集成要求,单一性能的传统建材已难以满足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发展需求。这些性能提升需求既来自政策法规的硬性约束,也源于市场对高品质建筑的追求,更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传统建材性能存在的弊端

2.1耐久性与使用寿命的局限性

传统建材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耐久性不足的问题。例如,普通混凝土易出现碳化、氯离子侵蚀等问题,导致结构强度随时间下降;钢材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影响建筑安全性能;木材则存在易腐朽、虫蛀等天然缺陷。这些材料的老化问题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更缩短了建筑整体使用寿命。尤其在极端气候或高污染环境下,传统建材的性能退化更为明显,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对长寿命周期的要求。

2.2能耗高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传统建材的生产过程往往伴随着高能耗与高污染。水泥工业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其煅烧工艺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烧结砖瓦需要消耗大量黏土资源,并释放有害气体;钢材冶炼则依赖焦炭,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此外,传统建材在拆除后难以降解,大量建筑垃圾堆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这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与当前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形成尖锐矛盾,亟需通过技术升级改变现状。

2.3功能性单一难以满足现代建筑需求

传统建材通常仅具备基础的结构承载功能,在隔热、隔音、防火等性能上表现不足。例如,普通砖墙导热系数高,导致建筑能耗增加;常规玻璃无法有效调节采光与热辐射,影响室内舒适度;而天然石材虽然坚固,但缺乏轻质化和抗震性能。现代建筑对材料的复合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建材在智能化、节能化、环保化等方面的缺陷日益凸显,无法适应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3传统建材性能提升的具体技术路径及实践

3.1材料复合改性技术路径

传统建材性能提升的首要技术路径在于材料复合改性,通过将不同特性的材料进行科学配比与组合,实现性能的协同优化。在水泥基材料中,掺入高分子聚合物或纤维增强材料可显著提升抗裂性和韧性;而陶瓷与金属的复合则能改善导热与机械强度。复合改性的关键在于界面结合技术的突破,需要精确控制各组分的分散性及相互作用机制。此外,通过梯度复合设计,可在同一建材中实现性能的梯度变化,满足建筑不同部位的差异化需求。该技术路径不仅拓宽了传统建材的应用范围,更推动了建筑材料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为绿色建筑提供更优质的材料选择。

3.2纳米技术应用与微观结构调控

纳米技术的引入为传统建材性能提升开辟了新维度。通过在水泥、混凝土等基材中添加纳米颗粒,可有效填充材料微观孔隙,大幅提升密实度和力学性能。纳米二氧化硅等活性材料还能促进水化反应,加速强度发展。另一方面,纳米涂层技术可赋予建材表面自清洁、抗菌或光催化等特殊功能。微观结构调控则需要借助先进的表征手段,精准分析材料在不同尺度下的结构特征,并据此优化制备工艺。该技术路径的核心在于实现原子分子层面的精准操控,使传统建材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具备更高性能和智能化特性。

3.3绿色添加剂与低碳制备工艺

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绿色添加剂研发成为提升传统建材性能的重要方向。工业固废如粉煤灰、矿渣的合理利用不仅能改善材料性能,还可实现资源循环。新型化学外加剂可调节材料流变性能,满足特殊施工要求。低碳制备工艺方面,低温烧结、余热利用等技术能显著降低生产能耗,而碳捕获技术的应用则直接减少工艺排放。该技术路径强调在性能提升的同时实现环境友好,需要建立从原料选择到生产工艺的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确保每项技术创新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3.4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转型

建筑工业化趋势下,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传统建材的性能提升路径。BIM技术可实现建材性能的虚拟测试与优化,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智能制造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工艺参数,确保产品性能的高度一致性。3D打印技术为传统建材带来革命性变革,允许设计复杂结构并精确控制材料分布。该技术路径的关键在于构建材料基因组数据库,建立性能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定量关系,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数字化不仅提升了建材性能的可控性,更为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3.5性能协同优化与全系统集成

传统建材性能提升最终需要走向多性能协同优化的系统集成,热-力-声学性能的耦合设计可使单一材料满足建筑围护结构的综合需求。耐久性与可维护性的平衡设计可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智能化集成方面,将传感元件与传统建材结合,可实现结构健康监测等功能。该技术路径要求跳出单一性能指标的局限,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不同建材系统的高效配合。这种全系统集成的思路代表了建材性能提升的最高阶段,也是未来智能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

结束语

传统建材性能提升的技术与实践探索,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持续创新与跨领域协作,传统建材有望突破固有局限,实现功能与环保的双重突破。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化应用,性能优化的传统建材将成为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可靠、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陆威威.建材燃烧性能检测研究[A]第二届建筑消防大会论文集[C].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防火综合技术分会、中国消防协会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山东滨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滨州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所,2024:4.

[2]史雪慧,李波.塑料建材制品对建筑节能性能的贡献及未来趋势分析[J].塑料工业,2024,52(03):176.

[3]刘佳娣,张惠玉,关红艳,裴一朴,徐晓梅,蔡寒梅.典型建材产品抗菌防霉性能对比及发展趋势浅析[J].中国建材科技,2023,32(05):88-91.

[4]汪绍林,韩正虎,袁帅,韩敏章,朱经纬.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建材的力学性能研究[J].四川建材,2023,49(09):42-44.

[5]杜冰.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06):124-1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