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圈粉?甲亢哥的转文化传播——基于YouTube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甲亢哥;转文化传播;YouTube;跨文化传播;网红经济
正文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社交媒体平台催生出众多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以独特直播风格和行为在YouTube等平台迅速走红,拥有庞大粉丝群体,2025年其YouTube粉丝数达到3890万 。2025年3月他开启中国行,直播内容引爆国际互联网,在中国各大社交平台也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从转文化的视角出发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包括文化与传播的同构、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必备要素相比于跨文化“ 转文化传播” 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开放包容、文化平等,实现各国文化的广泛交流和传播。 它比“ 跨文化传播” 具有更强的时代特征和解释力,更加温和且不具有侵略性,也更能体现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切磋。[]“甲亢哥”现象不仅是转文化传播、跨文化交流、新媒体运营等多领域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网红传播的典型案例,值得深入探究。那么“甲亢哥”在YouTube等平台的内容呈现具有哪些特征?从转文化传播视角看,“甲亢哥”是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实现全球圈粉的?“甲亢哥”现象对跨文化传播和网红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二、研究方法
在YouTube平台以“IShowSpeed”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采用分层抽样与目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视频发布时间分为近一年、1 - 2年前、2 - 3年前等层次,每个层次内根据播放量、点赞数、评论数等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视频,共抽取200个视频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播放量1000万以上的视频50个,100 - 1000万的视频100个,100万以下的视频50个,以涵盖不同热度和传播效果的内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视频的主题(如游戏直播、旅行见闻、日常生活等)、风格(夸张程度、幽默元素运用等)、互动形式(与粉丝连麦、回答问题等)、文化元素呈现(美国文化特色、对其他文化的提及与互动等)进行详细编码和统计分析。例如,统计每个视频中出现的美国文化符号(如棒球、汉堡等)数量,以及与其他国家文化互动场景的时长占比。
三、“甲亢哥”其人及其内容传播概况
3.1 “甲亢哥”的成长与直播生涯
“甲亢哥”2005年1月2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早年生活拮据,15岁时在看守所厨房工作并当过服务员 。2017年他成为Youtuber,起初上传玩NBA 2K游戏的视频,2020年开启全职Youtuber生涯。直播以无剧本、无滤镜的“真实”为卖点,内容从游戏拓展到旅行、运动等多领域,因狂热支持C罗而出圈,还创作多首热门歌曲,如《Dooty Booty》《World Cup》等,在全球收获大量粉丝。
3.2 内容传播的平台与影响力
“甲亢哥”的主要传播阵地是YouTube,同时在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等中国社交平台也有一定影响力。在YouTube上,他的视频播放总量达数十亿次,多个视频播放量破亿。2025年3月入驻抖音后,迅速吸引数百万粉丝,其中国行系列视频引发大量关注与讨论,如在上海、北京等地的直播吸引近千万人次观看,展示了强大的跨平台传播能力和粉丝号召力。
四、“甲亢哥”内容呈现特征分析——基于YouTube视频抽样
4.1 主题多元化
在抽取的200个YouTube视频中,游戏直播类视频占35%,主要围绕热门游戏展开,如NBA 2K系列、《堡垒之夜》等,通过精彩操作和激情解说吸引游戏爱好者;旅行类视频占20%,记录他在全球各地的旅行经历,包括中国行、欧洲之旅等,展示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生活日常类视频占25%,分享日常生活趣事、与家人朋友互动等,增强粉丝亲近感;音乐创作与表演类视频占10%,发布原创歌曲MV和现场表演片段;其他主题(如公益活动、粉丝见面会等)占10%。这种多元化主题满足了不同粉丝的兴趣需求。
4.2 风格极致夸张
“甲亢哥”直播和视频风格极为夸张,情绪表达强烈,经常在直播中大喊大叫、做出疯狂的肢体动作。例如在游戏直播中,每进一个球或完成一次精彩操作,他都会跳起来欢呼,声音分贝极高;在旅行中遇到新奇事物,会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做出夸张的惊叹表情,这种极致夸张风格形成强烈视觉和听觉冲击,极易吸引观众注意力,与传统较为平稳的内容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4.3 强互动性
他非常注重与粉丝互动,在视频中经常通过弹幕抽奖、回答粉丝提问、与粉丝连麦等方式增强参与感。据统计,抽取的视频中有70%以上包含与粉丝互动环节,平均每个视频互动时长占总时长的20%左右。在一次直播中,他拿出30分钟时间专门回答粉丝关于生活、梦想等方面的问题,拉近了与粉丝的距离,培养了粉丝忠诚度。
4.4 文化元素融合
视频中既有大量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如美式幽默、街头文化、快餐文化等,也积极融入其他国家文化元素。在中国行系列视频中,他深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如学习少林功夫、品尝中国美食、参观故宫长城等;体验现代中国科技,如5G网络、高铁等,通过自身真实感受和反应,将不同文化元素呈现给全球粉丝,促进文化交流与碰撞。
五、转文化传播视角下“甲亢哥”圈粉机制剖析
5.1 z世代抽象文化,击碎文化壁垒唤起情感共鸣
“ 抽象话” 是最早见于“ 斗鱼 6324 直播间” 的一种网络弹幕语言体。 这种语言主要是以表情符的不同排列组合方式将传受双方对某件事、物的感受化为图像来进一步表达意义的过程。 所谓“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抽象” 一词,包含人对万物的感受,它的特点是传受双方只采用表情符的方式进行沟通,而不掺杂过多的文字示意。[]具有后现代气质的抽象文化将敏感的种族议题转化为无害的文化符号,这种逆“政治正确”的谐音梗反而促进了中美青年的互动。甲亢哥在上海与中国粉丝合唱此歌时,双方通过戏谑性模仿完成了文化隔阂的消融。抽象文化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的表达方式。甲亢哥的“发癫式整活”风格与Z世代追求个性化、反权威的心理高度契合。西方Z世代厌倦政客的宏大口号,更信任“疯癫网红”的亲眼所见。在信息过载与高压社会环境下,甲亢哥的直播为观众提供了情绪释放的出口。心理学研究指出,夸张的表达和即时互动能触发观众的代入感与共鸣感。
5.2社交媒体赋权,网红成为中国行的主角
其次,是文化碰撞的火花。甲亢哥以西方网红的身份体验中国,这种视角本身就带有一种“文化错位”的戏剧性。他的直播内容颠覆了西方媒体长期塑造的刻板印象,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文化纠偏。外网网友纷纷表示:“原来中国城市这么现代化!”这种新鲜叙事让外国观众对中国有了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
网红崛起标志着传播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革。甲亢哥(IShowSpeed) 的中国行正是社交媒体赋权的典型案例。相较于传统明星,他的传播模式更加依赖于粉丝互动、实时直播以及社交平台上的二次创作。这使得他的影响力更加去中心化,能够直接渗透到全球各地的普通观众,而不仅仅是某一特定圈层的受众。此外,网红的内容生产更具灵活性,其行程完全由个人兴趣驱动,不受官方话语体系的限制,中国行活动中无论是在高铁上测试网速还是与少林武僧互动等场景,因“未经修饰的真实性”获得更高信任度,因此能够以更加自然和接地气。南加州大学的专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与传统媒体的声音相比,数字网红往往更受自己的受众信任。卡尔认为:‘甲亢哥’受到的欢迎表明年轻中国网民对美国的好奇,以及世界各地年轻人对名人的好奇。他补充说,这种“共同兴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迹象”。“相互了解对方的演员和名人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这确实有助于打破我们对彼此的“刻板印象”根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的报道,在中国之前,“甲亢哥”(IShowSpeed)已在东南亚、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印度完成了直播“巡演”。他甚至会见了包括阿尔巴尼亚总理在内的世界领导人。国际化网红正在通过一种更具有转文化气质的自媒体运营实践,正在成为新型文化使者。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国际网红通过主动旅行或受邀来访的方式个性化视角展示中国,形成多元叙事矩阵。
5.3 具有转文化气质的数字“公共外交”
与跨文化传播的“inter-” (介于) 不同,转文化传播的“trans-” (超越)更关注文化主体在互动中形成新文化形态的过程[],甲亢哥(iShowSpeed) 的中国行,正是通过平台世界主义的媒介实践,将美式流行文化与中国本土符号碰撞融合,形成具有“第三文化”特质的传播内容,展现了转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甲亢哥中国行的传播过程凸显了转文化传播的三重特质。其一,文化杂糅的生成性。他的直播既包含美国Z世代夸张的“整活”风格,又融入中国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在 上海街头被广场舞大妈拉入秧歌队伍,试驾国产电车时惊叹“比兰博基尼更快”,甚至被川剧变脸震撼到“瞳孔地震”,将高铁、5G等硬实力与市井烟火、传统艺术等软符号交织,塑造“赛博朋克与人文温度并存"的立体中国。其二,平台赋权的真实性。甲亢哥以6小时无剪辑直播呈现中国城市实况,镜头聚焦便利店机器人、共享单车等细节,用“去滤镜化”的草根叙事颠覆西方媒体建构的“封闭落后”中国形象。这种即时性、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借助YouTube、 TikTok等全球平台,形成“民间共创”的传播生态,比官方外宣更具可信度。以平台化民间外交能够有效突破政治话语壁垒,通过网红个人IP的“去政治化”属性,在娱乐化互动中实现国家形象“软着陆”其三,批判性转文化主义实践。他的传播并非单向文化输出,而是在权力结构反思中实现平等对话。当他对比中美网络基建差异时,海外观众自发质疑CNN的“信息茧房”;当他体验中国肯德基时,评论区涌现“原来中国也有现代生活”的认知反转,这实质是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解构。此类内容颠覆了西方媒体长期塑造的刻板印象,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纠偏。
5.4 跨文化传播:从文化冲突到融合
“甲亢哥”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初期因文化差异也曾引发一些争议。如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他对中国男子的不当言行受到指责 。但之后他积极改正,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在传播中实现从文化冲突到融合的转变。在中国行中,他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礼仪,与中国粉丝和路人友好互动,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自己视频内容,以幽默风趣方式向全球粉丝介绍中国,促进了中美文化乃至全球文化的交流融合,这种跨文化传播能力让他在全球收获更多认可和粉丝支持。
六、“甲亢哥”现象的启示
首先,在全球传播的语境中,基于政治取向、国家利益,国外媒体不仅选择性传播关于中国的内容,甚至精心构建了一个东方化的“拟态环境”。甲亢哥的镜头记录了中国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甲亢哥的直播成为了真实中国的“镜像反射”,打破了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的偏见和误解。甲亢哥的中国行还促进了民间交往的“双向奔赴”。中国网友对甲亢哥的“反向输出”同样值得关注:当街送他梅西球衣、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甚至邀请他吃折耳根……这些互动展现了民间外交的活力。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平等对话,甲亢哥现象证明青年一代正在用“玩梗”“整活”等新方式重构国际关系,让“民相亲”超越“国之争”。Speed(甲亢哥)踏入长沙的那一刻,芒果台或许以为,他们请来了“真·热搜”;文旅也幻想着,能像重庆、成都那样再打造一个“城市名场面”。可现实往往不配剧本——整场直播下来,观众只记住了:甲亢哥吃得脸发红、广告多到数不清、全程尴尬到脚趾蜷缩。连“芒果 尴尬”都冲上了热搜第一。所有原本被精心策划的桥段,都在评论区变成了一场荒诞剧,长沙的文旅也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从甲亢哥的“中国行”,我深刻体会到了“真实是最好的传播”。在自媒体时代,每个青年都能成为文化传播者。我们应该敢于展示本土文化的原生态,而非迎合刻板印象。用真实的镜头记录生活,对抗偏见,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的中国。甲亢哥的直播以“去中介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这一叙事霸权。甲亢哥在中国的技术体验让他惊叹不已。在高铁隧道中直播时发现网络流畅无阻,试驾小米SU7电动车时感叹“比兰博基尼还快”。这些技术体验成为了外国网友热议的“中国新标签”。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崛起,更揭示了发展中国家打破技术垄断的可能路径。
七、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YouTube视频抽样分析,揭示了“甲亢哥”在转文化传播中的圈粉机制。他凭借独特人格魅力、内容创新、精准平台运营和成功跨文化传播,在全球范围内收获大量粉丝。“甲亢哥”现象为跨文化传播提供尊重文化差异、引发情感共鸣、创新传播形式的实践经验;为网红经济发展提供打造独特人设、内容多元化与垂直深耕结合、跨平台运营的发展思路。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虽具有一定代表性,但YouTube视频数量庞大,可能存在抽样偏差。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量,涵盖更多平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访谈对象范围可进一步拓展,纳入更多国家和地区粉丝以及行业从业者,以获得更全面深入观点。此外,随着社交媒体和跨文化传播不断发展,“甲亢哥”等网红现象将持续演变,后续研究可跟踪其发展动态,深入探究新变化和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徐敬宏,张如坤.何以圈粉?“转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以“洋网红”郭杰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07):147-153.
[2]汪振军,陈梦.网络“抽象话”的话语分析及文化反思[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03):100-109
[3]马龙,刘逍然.流动与共情:转文化传播的内容实践——基于《文化相对论》的“洋葱模型”分析[J].传媒观察,2023,(01):102-110.
[4]齐爱荣,杨康.“洋网红”短视频的内容及其传播价值分析[J].经济师,2020,(05):25-26.
[5]夏菲菲,潘慧琼.基于洋网红视角的国际传播路径探析——以哔哩哔哩视频博主韩国东东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4):22-24.
[6]杜国东.试析如何发挥洋网红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作用[J].国际传播,2019,(06):6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