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常见不良地基基础检测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水利工程;不良地基基础;检测策略
正文
中图分类号:TV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地基作为水利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状况对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常会遇到各种不良地基问题。如何准确检测和评估这些不良地基的特性,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当前水利工程不良地基基础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1、不良地基基础检测概述
水利工程中常见的不良地基主要包括软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和湿陷性黄土地基等,软土地基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等特点,容易导致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膨胀土地基在干湿交替条件下会产生显著的体积变化,引起建筑物开裂和变形;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遇水后会发生突然下沉,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不良地基是指那些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要求的土层或岩层。根据成因和特性的不同,不良地基可分为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等多种类型。这些地基普遍存在承载力低、变形大、稳定性差等问题,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和加固。基础检测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查明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估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通过科学准确的检测,可以有效规避工程风险,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基础检测通常包括地质勘察、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这些不良地基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导致水工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甚至倒塌;其次,地基的承载力不足会影响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再次,地基的渗透性过大会导致水库渗漏,影响工程效益;最后,地基的变形会影响工程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准确识别和评估不良地基的特性对水利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2、水利工程不良地基的类型及特征
水利工程中常见的不良地基主要包括软弱地基、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岩溶地基等类型。软弱地基通常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组成,具有承载力低、压缩性大、透水性差等特点,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较高强度,但遇水后结构迅速破坏,产生显著附加沉降,对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库工程构成严重威胁。膨胀土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特性,这种反复胀缩变形会导致建筑物基础位移、开裂甚至破坏。岩溶地基则存在溶洞、土洞等地下空洞,可能导致地面塌陷或基础突然失稳。此外,冻土地基、地震液化地基等特殊地基也属于不良地基范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这些不良地基的共同特征是工程性质不稳定,在外界条件变化时可能产生显著变形或强度降低,从而影响上部结构的安全。因此,准确识别地基类型、评估其工程特性,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可靠的关键环节。
3、水利工程不良地基基础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水利工程不良地基基础检测,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传统的检测方法如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等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效果不佳,难以全面反映地基的真实状况。其次,检测设备精度不足。部分检测仪器老化严重,测量精度和稳定性难以满足现代工程要求。再次,数据处理不准确。检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影响最终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许多检测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不够,难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检测需求。同时,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不完善也导致检测工作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不同单位之间的检测结果可比性较差。不良地基基础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对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在工程质量方面,不准确的检测结果可能导致设计参数选择不当,进而影响地基处理方案的效果,为工程埋下安全隐患。在工程进度方面,由于检测不准确常常需要返工或补充检测,延误工期,增加管理难度。在工程成本方面,检测问题可能导致两种不利情况:一是过度检测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检测不足导致后期处理费用增加。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提高工程总体造价,更严重的是,如果因检测失误导致工程事故,其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将难以估量[1]。
4、水利工程常见不良地基基础检测分析
4.1、传统地基检测技术
传统的地基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和原位测试两大类。地质勘探是通过钻探、坑探等方法获取地下土层样本,然后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测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土层结构,获取准确的土性参数,但存在取样扰动、代表性不足等局限性。原位测试技术包括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等,标准贯入试验通过测量贯入阻力来评估土的密实度和承载力;静力触探试验可以连续记录土的阻力变化,反映土层的变化情况;平板载荷试验直接测定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这些原位测试方法避免了取样扰动,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地基的实际状况,但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组合[2]。
4.2、现代地基检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地基检测技术不断涌现,为水利工程地基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如地震波法、电阻率法、地质雷达等,可以快速、无损地探测地下土层结构和异常情况,这些方法特别适合大面积勘探和复杂地质条件的调查,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影像分析地表特征,间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在区域性地基评价中具有独特优势;电阻率法通过测量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分布,识别地基中的异常区域。高电阻率可能表示岩石或干燥土层,低电阻率则可能反映含水层或粘土层。在某堤防工程检测中,电阻率法准确圈定了地基中的渗流通道,为防渗处理提供了可靠依据。该方法对含水异常特别敏感,是检测水利工程地基渗漏问题的有效手段;地震波法主要包括折射波法和面波法两种,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速度层界面上的折射现象,确定地基的层状结构和波速分布。面波法则利用瑞利波的频散特性,反演地基的剪切波速度剖面,评估地基的力学性质。这两种方法在水利工程地基检测中互补使用,能够全面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的地基识别系统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也为地基检测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这些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地基状况,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3]。
4.3、传统检测方法与现代检测技术的对比
传统地基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钻孔取样、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等,这些方法虽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存在检测范围有限、效率低下、破坏性强等缺点。例如,钻孔取样只能获取局部点的地质信息,难以全面反映地基状况;地质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地基检测中应用广泛,其工作原理是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脉冲,通过接收反射信号来分析地下介质的分布和性质。该技术特别适用于检测地基中的空洞、裂缝和软弱夹层等问题。例如,在某水库大坝基础检测中,地质雷达成功探测到了深部存在的软弱夹层,为工程加固提供了重要依据;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则对地基有一定扰动,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相比之下,现代检测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地质雷达技术利用电磁波反射原理,能够快速、无损地探测地下结构,分辨率高且适用于多种地质条件。地震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可以准确判断地基的力学参数和缺陷位置。电阻率法则根据地下介质的导电性差异,有效识别地基中的软弱夹层和含水层。这些现代技术不仅检测效率高、覆盖面广,而且对地基无破坏,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5、不良地基基础的控制策略
针对水利工程不良地基问题,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控制策略,预防性措施包括详细的前期地质勘察、合理的基础选型和科学的设计方案。在工程规划阶段,应通过全面的地质调查,查明地基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和性质特征,尽量避免将重要建筑物布置在不良地质体上。当无法避让时,应根据地基特性选择适宜的基础形式,如采用桩基础、筏板基础等深基础形式跨越软弱土层;换填法是将不良土层部分或全部挖除,回填性能良好的材料,适用于处理浅层不良地基。预压法通过在施工前施加预压荷载,加速地基固结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适用于处理深厚软土地基。强夯法利用重锤自由下落产生的冲击能,密实地基土体,适用于处理松散砂土、湿陷性黄土等。桩基础是将建筑物荷载通过桩传递到深层良好土层,适用于处理深层软弱地基或岩溶发育区;此外,根据具体工程条件,还可采用灌浆加固、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排水固结等处理技术。在选择处理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环境影响等因素,确保治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无论采用何种处理措施,都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效果检测,确保地基处理达到预期目标[5]。
6、案例分析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工程特点和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地基检测策略。一般来说,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检测策略,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例如,可以先进行地球物理勘探了解区域地质情况,然后通过钻探和原位测试验证和补充,最后通过室内试验获取详细的土性参数[6]。
某大型水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发现部分坝基存在软弱夹层和岩溶发育问题。为确保大坝安全,项目组采用了综合检测与处理方案。首先通过地质钻探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相结合,查明了软弱夹层的分布范围和岩溶发育特征。检测结果显示,左岸坝基下伏约8-12m深度存在厚度2-3m的淤泥质粘土软弱夹层,右岸局部区域岩溶发育,存在直径1-3m的溶洞。针对软弱夹层问题,采用了高压旋喷桩加固方案,桩径0.8m,桩间距2m,桩端进入下部稳定岩层不少于1m。对岩溶发育区,采用钻孔灌浆处理,先灌注水泥砂浆充填大溶洞,再灌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处理小裂隙。处理后进行了跨孔声波测试和钻孔取芯检测,结果显示软弱夹层的标准贯入击数从处理前的3-5击提高到15-18击,岩溶区波速明显提高,满足设计要求。该案例表明,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准确识别不良地基特征,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可有效解决水利工程中的地基问题,同时强调了检测工作在治理前后都至关重要,既是问题诊断的依据,又是效果验证的手段[7]。
这些案例表明,现代检测技术在水利工程不良地基基础检测中具有显著优势,与传统方法相比,现代技术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还降低了工程成本和对环境的干扰,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多种现代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获得更全面、可靠的地基信息,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8]。
结束语
水利工程不良地基基础检测与控制是确保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准确识别不良地基类型和特征是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前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地基,应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案,注重技术经济合理性。再次,检测工作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前期勘察到施工质量控制再到运行期监测,形成完整的质量控制链条。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不良地基的识别精度和处理效果将进一步提高。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智能化检测技术、新型加固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基处理技术的创新,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梁贤浩,孙文娟.关于水利工程地基基础岩石试验检测技术的研讨[J].内江科技,2023,44(10):71-72.
[2]胡建平.水利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6):208-210.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326069.
[3]杨洁标.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工程地基处理措施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2,(21):73-75.
[4]倪杰.水利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要点探索[J].珠江水运,2020,(10):74-75.DOI:10.14125/j.cnki.zjsy.2020.10.034.
[5]林绍东.探究水利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的技术[J].珠江水运,2020,(03):47-48.DOI:10.14125/j.cnki.zjsy.2020.03.022.
[6]包阳.浅谈水利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的技术[J].门窗,2019,(18):227.
[7]靳子璇.水利工程地基基础岩土实验检测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06):38-40.DOI:10.14122/j.cnki.hskj.2019.06.011.
[8]何榕,马小涛.关于水利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注意事项的探讨[J].科技风,2019,(13):186.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913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