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施工技术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支旭娇

曲阳县城市建设工程服务中心

摘要

房屋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是保障建筑结构耐久性与居住功能完整性的关键环节。防水层一旦失效,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还可能引发渗漏、腐蚀等次生问题,对建筑整体品质造成不可逆损害。当前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技术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选用不当、施工工艺不规范、质量控制薄弱以及维护管理滞后等方面。本文从施工实践出发,系统梳理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施工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并结合行业技术发展与现场管理经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治对策,旨在为提升房建工程防水质量、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房屋建筑;防水施工;质量问题;技术管理;防治策略

正文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要求的提高,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结构功能、舒适性能和使用耐久性的要求愈发严格,防水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地下室、屋面、卫生间、外墙等部位,防水层一旦施工不当,极易发生渗漏问题,影响结构安全,降低建筑寿命,甚至引发后期高额的修缮成本。虽然近年来防水技术不断发展,材料种类也日趋丰富,但施工中依然频繁出现防水层粘结不牢、卷材破损、涂膜厚度不足等现象,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技术掌握不到位,也反映出施工管理、工艺执行与质量验收体系存在较大缺陷。因此,针对当前房屋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的突出问题,系统研究其技术症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保障建筑功能性与结构稳定性的现实需求。

一、防水设计与材料选择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房屋建筑工程防水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前期的设计与材料选型是否科学合理。在实际工程中,常存在设计深度不足、防水等级设置不符合使用功能、防水层构造形式选择不当等问题,导致后续施工阶段难以保障质量。尤其在地下空间和复杂节点处,若设计单位对建筑使用环境、渗水路径及结构变形特性缺乏充分分析,便会导致防水方案滞后于实际需求,进而埋下隐患。此外,设计中常忽视结构变形缝、穿墙管线、施工缝等部位的特殊处理,造成后期频繁漏水现象,加剧维护和运营难度。

在材料选用方面,一些施工单位为控制成本,使用非正规渠道采购的劣质防水材料,或对材料性能缺乏认知,未根据部位特性选择相匹配的卷材、涂料或密封材料,致使防水层耐久性不足,短期内便出现老化、开裂、剥离等失效现象。部分材料虽在实验室性能合格,但在高温、高湿、冷冻等现场条件下稳定性不佳,说明选材环节应重视环境适应性与施工配合性,强化系统匹配而非单一指标比选。同时,材料与基层的相容性、施工工艺的适配性也是影响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

二、防水施工工艺环节中的常见技术问题

即使设计与选材环节合理,若施工环节执行不到位,防水功能依然无法保障。当前防水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处理不规范、防水层铺设工艺不当、节点处理粗糙及施工环境控制失效等方面。很多施工单位对基层干净、平整、无浮灰和无起砂的要求掌握不到位,导致防水材料无法充分附着,降低粘结强度。基层潮湿未干时即进行涂料涂刷或卷材铺贴,也极易引发起泡、空鼓,最终导致渗漏。

同时,防水层施工厚度不均、搭接宽度不足、收头处理不严密等现象也较为普遍。卷材类防水施工中,热熔温度控制不当易导致卷材烧焦或未充分熔结;涂膜材料则容易出现涂刷不均、局部漏涂、厚度达不到规范要求等问题。节点部位如管道根部、阴阳角、伸缩缝等更需加强处理,但实际中这些细节往往成为应付验收的薄弱环节。此外,施工环境中如温度湿度波动剧烈、风沙雨雪天气影响作业面等,也会对防水层形成不良影响,亟需规范现场环境管理。

三、防水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环节存在的缺陷

防水施工质量控制应贯穿全过程,但在实际工程中,质量管理常存在形式化、滞后性强、过程监督不到位等问题。部分施工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缺失或流于表面,未能建立施工班组自检、项目技术复核、总包监管和第三方检测相结合的闭环机制。质量控制重结果、轻过程,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未能及时整改,往往在交付阶段通过补涂、加贴等方式临时遮盖,形成隐患,造成后续渗漏风险加剧,甚至影响结构使用功能与用户体验。

验收环节也存在明显漏洞,部分验收标准掌握不清,检测手段单一,仅凭目测或局部取样判断整体质量,忽视了隐藏缺陷的系统性风险。甚至存在防水层尚未完全干燥就匆忙组织验收、未按规范进行蓄水试验或滲水检测的情况,使得许多问题未在源头被发现和处理。此外,部分项目在验收资料归档、检测报告真实性及责任追溯机制上仍存在薄弱环节,进一步削弱了质量保障效能。加强对防水施工的全周期质量管理,不仅要完善技术标准,更要强化责任落实,推动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多方协同,提升全过程质量保障能力。

四、防水失效后的治理难题与预防对策

一旦防水层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出现失效,其治理难度和代价往往远高于施工阶段的预防。很多建筑在运行中出现渗漏现象,往往需要破坏原有装饰层,进行大面积开凿、重新施工,影响住户正常使用甚至引发业主投诉。特别是屋面和地下结构一旦渗水,不仅造成内部装饰材料损坏,还可能引发钢筋锈蚀、混凝土剥落等结构性损害。因此,事后治理的技术难点和社会成本远高于事前控制,且修复过程中还需面临防水层定位困难、局部处理效果差以及防水层界面兼容性差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施工复杂性。

针对这一问题,防水施工应从事后修复转向事前预控,一方面在施工阶段加强防水系统的整体匹配性与细部处理的系统性,避免拼凑式方案留下空隙;另一方面推动建筑运维阶段建立定期巡检、局部检测和维护机制,对重点部位如屋面女儿墙、地下车库外墙、卫生间水管口等加强动态监控和养护。应推动使用可视化、防窜水、防位移的新型防水构造技术,提高防水层的容错率和使用年限,从根本上减少后期治理负担。同时,应推动相关法规将防水责任延伸至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强化对使用阶段的管控与维护指导,实现从建造到使用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中的防水施工技术仍面临多环节、多维度的挑战。从设计阶段的系统性不足、材料选择的适配性欠缺,到施工过程中的细节粗放、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再到后期缺乏维护与预警体系,均可能造成防水层失效和建筑渗漏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形成以全过程质量管理为核心的防水施工机制,强调从设计到施工再到验收和运维的环节衔接与技术协同。未来应加强施工队伍的专业培训,推广高性能防水材料与一体化施工工艺,同时推动标准体系升级与监管机制完善。只有实现从材料、工艺、管理到服务的全链条提升,方能真正构建起安全、耐久、舒适的房屋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紫娟.房屋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3):61-63.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129.

[2]张顺宏.房屋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监理的质量控制策略[J].上海建材,2023,(06):27-29.

[3]邓维,蒋琪,胡成魁,.房屋建筑屋面防水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8):118-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