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英烈故事:许杏虎英雄事迹全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许杏虎英雄事迹全媒体传播策略分析
(一)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媒介记忆建构
对许杏虎事迹的宣传形式,主要包括:新闻报道、专题纪录片、人物传记、文艺作品等。其中,新闻报道,是最常见的宣传形式,其宣传手段,主要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
在事件发生初期,国内各大报纸,均对许杏虎烈士的事迹进行了及时的报道。比如,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就在头版头条上,报道了烈士的英勇事迹和牺牲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自许杏虎逝世以来,与其相关的宣传报道,已超过千篇。截至2024年,有49篇相关的中文期刊。近年来传统媒体发布频率有所下降,较多集中在纪念日等特殊时期。
以电视台为主的电视媒体,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制作了许多纪念节目和专题报道。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到许杏虎烈士的事迹。但是,传统媒体因为受限于传播时效性和单向传播模式,所以年轻用户群体的规模相对较小。
(二)社交媒体多元叙事的受众拓展
新闻资讯网站进行资源整合,促进杏虎故事广泛传播。2024年5月8日,丹阳市融媒体中心发布的海报视频《缅怀!许杏虎朱颖烈士牺牲25周年》,在抖音平台浏览量达到56.4万。同时,与之相关的《许杏虎的三封家书》文字稿,在当日被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采用。
社交媒体成传播新阵地,用户积极参与贡献。网友自发在微博平台上,分享杏虎故事、发表缅怀评论;创作者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上,运用动画科普等创意形式,广泛发布相关短视频,但互动率较低;此外,在百度、新浪等新闻板块,虽然有相关的历史报道留存,但关注度相对较低,缺乏持续性的话题讨论。
(三)馆校联动红色教育的功能拓展
丹阳地方的学校与市镇机关,合力推进纪念馆改造工作。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结合实地考察数据和专家意见,提出纪念馆改造设计方案,市级机关及镇领导对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后纪念馆于2023年5月7日重新开放。
新馆的设计理念与旧馆相比增添了许多新的特色。它的建造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沉浸式的体验:借助实物、多媒体声像,全面展示烈士成长、工作等经历。二是艺术思想的融合:通过投影呈现烈士形象,并运用胶卷等元素,突破线性的叙事结构,能达到增强人物感染力的效果。三是尊重历史的真实:重视收集挖掘历史资料,确保每张图片、每段文字,都有明确的来源,精准还原历史和真相。
丹阳地方的多所学校,将杏虎精神与红色教育紧密相连,充分发挥实物史料的重要作用。丹阳市河阳学校将“杏虎德育”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还通过实地走访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思政课程;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2300多名新生,在军训时前往纪念馆瞻仰并敬献花圈。
二、许杏虎英雄事迹全媒体传播策略实施效果
(一)红色教育深耕乡土,厚植振新精神根基
许杏虎是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与妻子朱颖在战争前线仍发回新闻、报道、分析、战地日记90多篇,约6.4万字。爱国、敬业、勇敢的精神牢牢刻在他心中,因他而命名的杏虎村,也积极传承这种“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烈士精神,在一块贫瘠的丘陵地上,发展1500余亩水蜜桃产业,实现每亩收益1万元,成功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杏虎精神承载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杏虎村独特的文化符号。该村以此为载体,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将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打造成为镇江市“三农”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的示范基地。红色旅游的兴起给乡村发展提供潜力,该馆作为红色旅游景点,每年能够吸引2万余人次参观,杏虎水蜜桃也因此打通了销路。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主题相连,在传承烈士精神、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塑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同时,让农民实实在在增收。
(二)全媒体立体传播,延展教育辐射纵深度
全媒体手段涵盖了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形式,能够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传播。经过项目组线上线下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工作,在以传统媒体宣传为主的状况下,了解许杏虎故事的人有73%分布在江苏省,其余省份人群对他所知甚少。可以看出,杏虎精神的传播范围较窄,而有效利用全媒体传播手段,正是使许杏虎烈士的故事广泛传播的机会。
互联网平台作为全媒体手段宣传的主阵地,互动式传播产品不断涌现。创作的短视频以不同主题分类,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南师中北新青年”抖音账号发布题为“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视频,点赞达400+,“丹阳帮”众号上题为“9.30是第九个烈士纪念日!丹阳籍烈士许杏虎、朱颖夫妇,1999年牺牲于南斯拉夫轰炸,点赞量达1.2w。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的高效传播可以引发较大的关注和互动。
线下产品产出和线上宣传加持,两者兼顾更能使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巡茶”这一奶茶品牌推出杏虎水蜜桃联名款,将文化传承赋予实物载体。“桃桃满满奶茶”“蜜桃柠檬茶”等产品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的同时,还附加杏虎水蜜桃的来源,让杏虎故事以更符合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方式传播。观众在评论区、分享页面积极参加讨论,并通过口碑传播,让其精神在新时代的青年们当中生根发芽。
(三)纪念馆创新形式,打造精神传承新阵地
现有传播资源中,最直接的传播载体是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该纪念馆占地6000平方米,由烈士生平事迹展示馆、烈士故居、纪念碑、烈士夫妇合葬墓、广场和绿化组成。展馆内矗立着许杏虎烈士夫妇的雕像,陈设了他们的生前遗物和烈士牺牲后的宣传报道等。
据了解,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每年有近2万人次前往参观,该馆将报纸、杂志的报道内容数字化,与电视媒体的节目片段以及网络新闻报道、社交媒体文章等进行整合,成为一个全面的、可长期保存的资料库。这为每一个到此地参观的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听觉体验。
三、许杏虎英雄事迹传播策略的思考
(一)现存不足与挑战
1.主题单薄深度欠佳,内容供给质量待提升
目前宣传主题多停留在“战地记者英勇牺牲”的表层叙事,缺乏对其新闻理想、职业素养及国际视野的深度挖掘。比如,许杏虎、朱颖烈士纪念馆现陈列以战地日记手稿、采访相机等实物为主,虽直观展现了其工作场景,但对英烈本人所撰写的《亲历炮火》等作品中蕴含的反战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缺乏系统性解读。此外,杏虎村依托水蜜桃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尚未与烈士精神传承形成合力——当地虽推出“杏虎水蜜桃”品牌,但产品包装和产品宣传内容缺少“致敬英烈精神”的红色文化内容,致使传播资源的浪费,让红色主题教育缺乏现实延展与情感共鸣。
2.形式陈旧互动匮乏,青年群体吸引力不足
目前的传播形式以静态展览、讲座为主,未能契合Z时代青年人的信息接收习惯。比如,镇江市报业集团每年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仍以敬献花篮、红色讲解为主要形式,难使青少年群体“印象深刻”。烈士纪念馆虽引入声光电技术打造多媒体展厅,但多为照片资料,视觉感官刺激较少。对比同类型红色教育基地,如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的互动项目,许杏虎纪念馆在技术应用和互动体验上存在差距。加上当前网络空间呈现娱乐化倾向,浅表化传播不利于叙述英烈精神的厚重历史,容易造成青少年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认知障碍。
3.资源分散平台缺位,精神整合传播乏力
许杏虎烈士的纪念与宣传资源,分散在纪念馆、故居、媒体报道和地方特色产业等多个领域,各自为阵,无统一整合平台。就当地传播状况来看,烈士纪念馆专注于红色文化教育,而杏虎村的水蜜桃产业一心扑在农产品销售上,双方各自为战,难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宣传内容方面,内容同质化严重,未完全利用宣传红色资源,无法实现更大的传播价值。因此,需要官方部门牵头,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统一平台,推动英烈精神的高质量传播。
(二)优化路径与策略
1.深挖红色底蕴,赋能乡村振兴
以杏虎村“红色文旅+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为核心,打造特色体验场景。设计“杏虎精神研学路线”,游客在烈士故居内,通过图文展板与讲解员的生动讲述,感受烈士精神;在桃园里设置“新闻精神学习角”,陈列许杏虎新闻作品精选,让游客在互动交流中感悟英雄精神。同时,开发一系列“杏虎精神”主题周边产品,把水蜜桃元素融入周边设计中,实现文创销售与乡村振兴收益的有机联动。此外,联合地方媒体制作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主题专题片,真实展现烈士精神如何转化为乡村建设的动力。
2.创新表达形式,打造青年友好传播范式
可着力构建“数字化+互动化”传播矩阵,携手本地新媒体团队,精心打造“杏虎故事”系列短视频,通过动画场景还原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结尾设置趣味问答引导互动,激发青少年主动探索英雄事迹的兴趣。同时,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杏虎精神线上展馆”,借助全景图片与语音讲解,使用H5等互动式传播形式,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参观学习。
3.整合传播矩阵,构建立体传播格局
构建统一宣传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搭建“许杏虎精神”传播体系。如开发轻量化的“杏虎纪念”小程序,将故居预约、线上讲解、农产品购买等功能集于一体,方便大众在浏览景点同时,了解该地产业发展状况,为消费提供潜力。线下,纪念馆积极举办“许杏虎事迹展”,立体展现烈士生平;联合当地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邀请烈士亲友和研究者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不断提升杏虎故事的传播覆盖面和大众参与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讲好英烈故事:许杏虎英雄事迹全媒体传播策略研究”(202413906005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