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在工业驱动中的应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何道敏

广西吉利百矿铝业有限公司 533600

摘要

永磁同步电机(PMSM)因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良好的控制性能,在现代工业驱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PMSM控制技术依赖于位置传感器获取转子位置信息,但传感器不仅增加了系统成本,也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提出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法,分析了其在工业驱动中的具体应用优势和存在的技术难点。通过对当前主流方法的研究与比较,本文指出基于电动势观测、模型参考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等策略的优劣,结合工业驱动实际需求,讨论了系统稳定性、鲁棒性、动态响应性能及低速启动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文章对未来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工业驱动;卡尔曼滤波;电动势观测

正文

引言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机驱动技术不断演进,永磁同步电机因其结构紧凑、效率高、响应快等优点,在数控机床、机器人、电动车、风力发电等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传统的控制系统多依赖机械式位置传感器如编码器或旋转变压器获取转子位置信息,但这些传感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复杂性与成本,而且在高温、高湿、高振动等恶劣环境下,可靠性下降,维护成本高。因此,研究和发展无传感器控制技术成为当前工业电机控制技术的重要方向。无传感器控制是指通过电机端部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信号处理与建模,实现对转子位置信息的估算,从而替代传统传感器。该技术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还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本文围绕无传感器控制在工业驱动中的实际应用,全面分析技术发展现状、核心算法原理及其面临的工程挑战,探索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原理

永磁同步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其转子位置是实现矢量控制或直接转矩控制等高性能驱动的关键参数。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核心是如何准确估算转子位置信息。当前主流估算方法可大致分为反电动势法、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RAS)法、扩展卡尔曼滤波法(EKF)、滑模观测器法、信号注入法等。其中,基于反电动势的观测方法因其实现简便、计算量小,在中高速范围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反电动势幅值与速度成正比,该方法在低速状态下精度较差。MRAS方法利用两个基于不同模型的状态估算器,通过其输出误差反馈实现自适应调整,可提高估算精度与稳定性。EKF方法则在建模与估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系统的非线性与干扰特性,具备较强的鲁棒性与适应性,但其计算复杂,适合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业应用场合。滑模观测器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对模型参数变化不敏感,适用于恶劣工况。信号注入法通过向定子绕组注入高频信号获取位置信息,特别适用于零速和低速工况,在精度和响应速度方面表现突出。

二、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在工业驱动中的应用优势

在工业驱动系统中,永磁同步电机多应用于要求高动态性能、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场合,如机器人控制、自动化流水线、电梯系统和数控设备等。采用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后,系统的机械结构得以简化,整体重量和体积减少,系统可靠性提升。尤其是在封闭式空间或高污染环境下,如煤矿机械、化工设备等,传统传感器无法长期稳定工作,无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无传感器系统可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智能化,有利于模块化驱动系统的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无传感器驱动可减少布线复杂度,提高整机装配效率与可靠性。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中,传感器的故障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无传感器系统具备冗余控制与故障检测能力,可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三、无传感器控制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

尽管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具备显著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首先,低速甚至零速运行状态下,反电动势幅值微弱,估算精度低,导致控制性能下降。其次,系统参数如电阻、电感在工作状态下会随温度与负载变化而变化,影响估算模型的准确性。第三,工业驱动系统通常需要在高速、高转矩波动等严苛工况下保持稳定运行,对估算精度、响应速度与系统鲁棒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实际工业环境中存在各种电磁干扰、机械噪声及电压突变,这些干扰会影响观测器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高性能的无传感器控制算法如EKF或非线性观测器在实现中对硬件平台的运算能力有较高要求,特别是在多电机协同控制场合,实时性控制更为关键。因此,如何在保证估算精度的同时,降低计算复杂性,实现高效的在线识别与补偿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四、关键控制算法与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

为应对上述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改进策略和新型控制算法。例如,基于变结构滑模控制与自适应观测器相结合的算法能够有效提升低速控制性能。多模型切换机制则根据电机运行状态自动选择最优估算模型,实现全速度段高精度估算。此外,深度学习与数据驱动方法也逐步应用于无传感器控制中,通过神经网络对复杂非线性系统建模,挖掘更深层次的状态信息,增强估算系统的泛化能力。在系统集成方面,将控制算法嵌入功率变换器模块中,实现控制与驱动的一体化,有助于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与结构紧凑性。近年来,FPGADSP等高性能嵌入式平台的发展也为复杂控制算法的实时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工业物联网(IIoT)与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无传感器控制系统具备了远程监控、智能诊断和自适应优化能力,推动了工业驱动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五、工程应用案例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实际工业案例中,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如在数控机床行业,通过引入基于MRAS的无传感器PMSM驱动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度的主轴控制;在新能源电动车中,采用EKF算法提升了系统的低速起动能力和能效水平;在高端制造装备中,通过集成型无传感器驱动模块,大幅降低了系统布线和维护成本。未来,随着智能制造与绿色能源的发展,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将进一步朝着高精度、自适应、低成本和低功耗方向演进。面向工业4.0的驱动系统将不仅要求无传感器控制具备高性能,还应与网络通信、安全控制、能耗管理等模块实现协同集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状态识别、故障预测与自愈控制,将使无传感器系统具备更强的自适应性和智能化能力。此外,针对复杂工业场景下的多电机协同控制、非对称负载运行与瞬态冲击响应,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系统级建模与全局优化方法,进一步提升无传感器控制技术在多样化工业驱动系统中的适应性与普及度。

结论

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作为电机控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凭借其在系统成本、结构简化及运行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在工业驱动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探讨了无传感器控制的原理、主要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指出其在低速性能、系统鲁棒性、实时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通过集成先进的控制算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无传感器控制系统正不断向高精度、高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与新型功率器件的持续推进,无传感器控制将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及新能源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工业技术变革的关键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贡俊,陆国林.无刷直流电机在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J].微特电机,2000,(05):15-19.

[2] 游琳娟,吴汉光,雷德森.电动车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J].中小型电机,2001,(01):35-38.

[3] 李川,谭茀娃,金如麟.电机控制专用DSP讲座§5永磁同步和开关磁阻电机的控制——ADMC401[J].微特电机,2001,(06):43-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