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安全视角下平原区水闸结构的优化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平原区;水闸结构;防洪安全;优化设计
正文
平原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水闸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在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平原区面临的洪水风险不断增加,对水闸的防洪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合理的水闸结构设计可能导致水闸在洪水来临时无法有效发挥防洪功能,引发洪涝灾害,给区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深入研究防洪安全视角下平原区水闸结构的优化设计策略,对于提高水闸防洪能力,保障平原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平原区防洪安全现状及对水闸结构的需求
(一)洪水特性与防洪挑战
平原区洪水具有流量大、水位变化复杂的特点。受流域降水、上游来水以及平原区地形地貌影响,洪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形成较大洪峰流量。由于平原区地势平缓,洪水排泄不畅,水位上涨迅速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暴雨集中的季节,多条河流洪水叠加,进一步加大了防洪压力。河道的自然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河道的改造,如河道采砂、围垦等,改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演进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使得平原区防洪面临严峻挑战,对水闸结构的抗洪能力、泄洪能力以及适应洪水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现有水闸结构存在的问题
部分平原区现有水闸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防洪安全。一些水闸建设年代久远,设计标准低,结构老化损坏严重。水闸的闸墩、底板等关键部位出现裂缝、破损,钢筋锈蚀,导致结构强度降低。水闸的消能防冲设施不完善,在洪水冲击下,下游河床被严重冲刷,危及水闸基础安全。部分水闸的启闭设备陈旧,运行可靠性差,在洪水来临时无法及时开启或关闭闸门,影响水闸的防洪调度。此外,一些水闸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河道演变和洪水特性的变化,导致水闸在实际运行中与防洪需求不相适应,无法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洪水风险。
(三)防洪安全对水闸结构的新要求
为满足防洪安全需求,平原区水闸结构需具备更高的抗洪、泄洪和适应能力。水闸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洪水的巨大冲击力和渗透压力,确保在高水位、大流量洪水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水闸的泄洪能力要满足平原区防洪规划要求,能够快速、有效地排泄洪水,降低洪水水位。水闸结构要适应河道演变和洪水特性的变化,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在河道发生淤积或冲刷时,水闸能够通过结构调整或辅助设施,保持正常的防洪功能。同时,水闸应具备良好的监测和预警功能,以便及时发现结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防洪安全。
二、防洪安全视角下平原区水闸结构的优化设计策略
(一)水闸选址与布局优化
在水闸选址环节,全面且深入的考量至关重要。地形地貌方面,需精准测绘目标区域的地形,详细分析地势起伏与坡度变化。河道顺直地段水流平稳,对水闸结构的侧向冲击力小,能有效降低水闸因水流冲刷导致结构损坏的风险。例如在一些平原地区的直河道处建设的水闸,长期运行中受水流影响较小,结构稳定性良好。而河道弯道处,水流存在离心力,会对水闸产生额外的侧向压力,增加结构受力的复杂性。狭窄段水流流速加快,对水闸的局部冲刷力增强,容易损坏水闸基础。地质条件同样不容忽视,要通过地质勘探获取详细的地层信息,了解土壤类型、承载力以及地下水水位等情况。选择在地基承载力高、地质稳定的河床地段建设水闸,可减少地基处理的工作量与成本,确保水闸基础稳固。若在软土地基上建设水闸,不仅需要进行复杂的地基加固处理,还可能因地基沉降导致水闸结构变形,影响其正常使用。
在布局规划时,紧密结合平原区防洪规划与水系特点是关键。依据防洪规划确定的洪水控制目标,合理计算所需水闸的数量与规模。构建水闸群时,要科学规划各水闸之间的间距与控制范围,实现对洪水的分级拦蓄与调控。在洪水来临时,上游水闸先行拦蓄洪水,削减洪峰流量,下游水闸根据水位与流量情况依次开启,有序排泄洪水,提高整体防洪效果。与周边防洪堤、排涝泵站等水利设施协同配合,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防洪堤可阻挡洪水漫溢,排涝泵站能在涝灾时及时排除积水,水闸则可灵活调控水位与流量,优化水资源调配,在防洪的同时,满足灌溉、航运等多方面需求,充分发挥水闸的综合效益,保障平原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与防洪安全。
(二)水闸结构形式选择优化
依据平原区独特的洪水特性以及具体工程实际需求,审慎选择合适的水闸结构形式。对于流量较大、水位变幅较小的河道,开敞式水闸优势显著。其宽阔的过水断面能迅速宣泄大量洪水,泄流能力强大,且结构构造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闸室封闭结构,便于施工时的模板搭建与混凝土浇筑,后期维护也较为便捷,只需定期检查闸门、启闭设备以及闸墩、底板等部位的磨损情况。在一些大型平原灌区的输水河道上,多采用开敞式水闸,有效保障了灌溉用水的输送与洪水排泄。
在有通航需求且需控制水位的河道,节制闸与船闸相结合的结构形式较为适宜。节制闸可根据水位情况调节水流,控制河道水位,满足灌溉、防洪等需求。船闸则为船舶通航提供条件,通过闸室的充水与排水,使船舶能够顺利通过不同水位差的河段。在设计时,要合理规划节制闸与船闸的位置关系,确保两者协同运行顺畅,不相互干扰。在一些连接内河与外海的航道上,这种结合式水闸结构既能保障航道畅通,又能有效控制内河水位,抵御海水倒灌。
在软土地基上建设水闸,采用轻型结构是明智之举。装配式结构通过在工厂预制构件,再运输至现场组装,可大大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现场湿作业,降低施工对地基的扰动。空心板结构因其自身重量较轻,能有效减小对软土地基的压力,降低地基沉降风险。在设计闸室、闸墩、底板等结构构件时,运用结构力学原理,精确计算受力情况,合理设计尺寸与形状。采用流线型闸墩设计,能有效减少水流对闸墩的阻力,降低水流冲击力,提高水闸的抗洪能力与稳定性,确保水闸在复杂水力条件下安全运行。
(三)材料与施工工艺优化
选用优质建筑材料是筑牢水闸结构安全的根基。在水闸主体结构中,高强度混凝土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与拉力,其内部的水泥、骨料等成分经过精心配比,具有良好的密实性。高性能混凝土通过添加外加剂等手段,进一步提升了抗渗性能,有效阻止水分与侵蚀性介质进入混凝土内部,防止钢筋锈蚀,延长水闸使用寿命。钢材则选用高强度、耐疲劳的型号,用于水闸的支撑结构、闸门框架等关键部位,确保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在水闸的止水、防渗部位,采用橡胶止水带、膨润土防水毯等可靠止水材料。橡胶止水带具有良好的弹性与耐久性,能紧密贴合混凝土结构缝隙,有效阻止水流渗漏。膨润土防水毯遇水膨胀,形成不透水的凝胶层,增强止水效果。
在施工工艺方面,数字化施工技术的应用为精确控制施工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借助全站仪、GPS 等测量设备,实时监测水闸各部位的施工位置与尺寸,确保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格遵循分层浇筑工艺,每层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使混凝土内部密实,排除气泡,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抗渗性。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运用超声波检测技术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对钢筋的焊接质量进行抽样检查。一旦发现施工缺陷,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对混凝土蜂窝麻面进行修补,对钢筋焊接不合格处重新施焊,保证水闸结构的施工质量,为水闸长期安全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防洪安全视角下平原区水闸结构的优化设计对于保障区域防洪安全至关重要。尽管当前面临洪水特性复杂、现有水闸结构存在问题等挑战,但通过水闸选址与布局优化、结构形式选择优化、材料与施工工艺优化以及强化运行管理与安全保障措施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提高平原区水闸的防洪能力,有效应对洪水风险。水利工程设计与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水闸结构优化设计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创新,为平原区水利工程建设与防洪安全保障贡献力量,促进平原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水闸闸室结构设计的完善措施. 高波;陈欣.珠江水运,2021(09)
[2] 开敞式水闸闸室结构优化设计. 侯春芳.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11)
[3] 革新塘闸闸室稳定分析与结构尺寸优化研究. 王许;王求华.云南水力发电,2023(12)
[4] 某水电站泄水闸闸室及上部梁系结构设计. 唐振华;张冬冬;黄荣亮;张宝源.东北水利水电,202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