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振兴乡村——独山镇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独山镇
正文
1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要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文旅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种植业、交通业、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美丽繁荣,使乡村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多元化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拥有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独山镇地处大别山北麓、安徽省西部,是六安市裕安区西南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镇,地形地貌概括为"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它是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六安瓜片的主产区和原产地。除此之外,独山镇具有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近年来,独山镇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美丽宜居小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安徽省森林乡镇、安徽省红色旅游古镇、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安徽省首批旅游小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与此同时,独山镇依托资源禀赋,瞄准“建设大别山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打造长三角养老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持续谋划“一谷一带一心一廊”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茶谷小镇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2独山镇文旅融合的主要内容
2.1独山镇文旅融合的基础
独山镇具有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近年来,独山镇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安徽省首批旅游小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红色旅游方面,该镇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进一步修缮提升独山革命旧址群,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十四五以来,独山镇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先后打造了六安瓜片茶主题公园、万亩公平油茶基地、茶文化
休闲体验中心、樱花溪畔、茶韵大道、万和农庄、千亩蓝莓采摘基地、南焦湾虎头潭漂流等节点项目,进一步推进了农旅融合、茶旅融合和文旅融合,初步实现“山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青山变金山”的美好愿景。目前,独山镇正围绕乡村振兴,确立了“一轴一带,一心三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构建“红色文化、自然风光、茶谷体验、生态水景”四条主题旅游线路,以绿带红,以红促绿,推进红绿交相辉映、茶旅农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景独山、全域旅游”。
2.2独山镇文旅融合的保障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独山镇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通过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育、基层文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独山镇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绿色发展、转型创新”总体要求,按照“传承红色、留住绿色、保护古色、打造特色”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并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安徽省红色旅游古镇等荣誉称号。独山镇利用自身的红色历史遗址,并结合时代、地区特色、政策优势,致力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打造文旅融合创新模式,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不仅如此,独山镇多个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置有各类书籍资料,这些站点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形成独山镇文化振兴的一大特色,而且还极大的提升独山人民的文化程度。同时利用自身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特色。独山镇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3独山镇文旅融合的模式
推进多业共存发展新格局。继续围绕“两茶”主导产业为中心,不断巩固放大独山镇“两茶”产业集群效应,依据现有水稻、竹林、板栗、中药材、水果等农业产业资源,梯次探索发展壮大,逐步推进形成以“两茶”为主导,多产业共存的独山镇产业发展新格局。
茶产业带农增收实现跨越发展。坚持合作与联合发展原则,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围绕产业布局,建立“党建+产业+人才”引才模式。实现了引才到留才的转变。一是独山镇发挥“主人翁”精神,做好“保姆式”服务,实行“一对一”模式,迈开腿,在生活上关心人才,张开嘴,在感情上温暖人才,擦亮眼,在细节上关爱人才。“ 红色铸魂、家风树人”文明乡风培育模式。坚守红色底色。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独山的红色故事,通过讲述“开国十六将”光荣事迹、了解“通水冲十七英烈”英勇故事、挖掘“独山艾家八烈士”“独山窦氏”革命故事等。开展好“用独特的红色故事教育引导好身边人”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用力挖掘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引导全体居民、学习典型、争做典型,让独山这篇红色土地孕育生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政府充分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打造了独具一格的红军街区,取得了较大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1]。
2.4独山镇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开发
项目后续将依托园区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特色主导产业,以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结合生态“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着力建设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产业,拓展独山旅游发展内涵。
2.5独山镇文旅融合的品牌创建
独山镇紧紧围绕“茶谷·将军小镇”特色品牌,立足红色、绿色资源,全力打造独山红军街、抹茶小镇、小驻驾湾、樱花溪畔、龙井沟等旅游示范点,目前,“抹茶村”项目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有序进行,围绕茶叶种植加工这一核心资源,“抹茶村”项目积极推进茶旅、文旅融合。与此同时,独山镇扩大宣传推介,继续举办开茶节、樱花节等重要节会,带动创收[2]。
3独山镇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3.1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独山镇始终坚持铭记红色革命历史,传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积极打造红色文旅特色街区,将革命遗址保护与文旅产业相结合,实现了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例如,苏维埃时期的革命旧址群、六霍起义纪念馆和纪念塔等,都是独山镇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3.2绿色生态优势明显
独山镇坚持绿色优先、生态优先,以“十四五”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着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林下种植业,积极推进冠林香榧产业示范园、万亩油茶基地、抹茶小镇建设,繁荣山区林区经济。积极实施“老茶园改造”项目、“园长制”管理、“双替代”等行动,压茬推进“一油一茶”产业提质增效。
3.3古色文化底蕴深厚
独山镇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深入挖掘和展示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科学规划,构建“一带一轴,一心三区”的旅游空间布局,即西淠河观光带、县道014旅游发展轴、镇区核心以及茶文化旅游片区、红色文化旅游片区、自然生态旅游片区,形成了“红色文化、自然风光、茶谷体验、生态水景”四条主题旅游线路。
类型 | 代表资源 |
绿色
古色
红色 | 龙井沟4A景区(美誉“江北九寨沟”)、虎头潭漂流、黄巢尖风景区, 黄巢点将、通天秘境、双峰漫雾、观音迷洞、王母仙床、大别山精品油 茶观光基地、龙井沟景区、六安瓜片茶主题公园、公平油茶万亩基地、 茶文化休闲体验中心、茶韵大道、樱花溪畔、万和山庄等
苏维埃城完整保存了明清时代建筑风貌、皖西庐剧、大别山民歌、六安 瓜片、手工竹编、手工陶瓷、蔬菜村、黄窑村等
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中共六安县委和少共六安县委旧址、六安县苏维 埃政府旧址、六安县政治保卫局旧址、六安县列宁小学旧址、六安县赤 卫军指挥部、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六安县经济合作社、六安县政治保 卫局、六安县革命法庭、六霍起义纪念塔等
|
3.4文旅融合初见成效
近年来,独山镇通过举办樱花节、茶文化节、亲水文化节、户外运动赛事等30余场节会活动,进一步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做精做强茶叶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独山镇正围绕乡村振兴,确立了“一轴一带,一心三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构建“红色文化、自然风光、茶谷体验、生态水景”四条主题旅游线路,以绿带红,以红促绿,推进红绿交相辉映、茶旅农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景独山、全域旅游”。
4独山镇文旅融合发展困境
4.1红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尽管独山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在实际开发中,对红色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部分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的展示内容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难以吸引年轻游客的注意。
4.2绿色生态产品缺乏创新
独山镇在绿色生态产品开发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上仍缺乏创新。部分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同时,绿色生态产品的营销手段也相对单一,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4.3古色文化底蕴展示不足
独山镇的古色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实际展示中,仍存在不足。部分历史文化遗址和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滞后,影响了游客的观赏体验。同时,对古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缺乏足够的力度。
4.4文旅融合程度不够高
虽然独山镇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上融合程度还不够高。部分旅游项目和文化活动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协同性和互补性。同时,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5独山镇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5.1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独山镇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通过打造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红色文化街区等方式,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同时,还可以开发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吸引年轻游客和学生群体前来参观学习。
5.2创新绿色生态产品开发
独山镇应依托其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创新绿色生态产品的开发。可以开发森林康养、生态观光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绿色生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结合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5.3加强古色文化保护与传承
独山镇应加强对古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可以加大对历史文化遗址和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力度,提高游客的观赏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方式,传承和发扬古色文化。
5.4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独山镇应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高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通过打造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方式,实现文旅产业的集聚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5.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独山镇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可以加强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升级,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旅游咨询、旅游安全等方面的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旅游环境。
5.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独山镇应加强文旅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高现有文旅产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团队的方式,为独山镇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6结论
独山镇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红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绿色生态产品缺乏创新、古色文化底蕴展示不足、文旅融合程度不够高等。针对这些问题,独山镇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绿色生态产品开发、加强古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文旅融合的质量和效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同时,独山镇的文旅融合发展经验也为其他乡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其他乡村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独山镇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在未来的发展中,独山镇应继续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独山镇还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庆超, 呼格吉乐. 基于SWOT分析的苗岭国家森林步道独山段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对策研究——以独山县紫林山村为例[J]. 绿色中国, 2021(23).
[2]符高翔.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探讨——以安徽六安太安村为例[J]. 安徽建筑, 2019(12).
作者简介:
闵惠,女,汉族,本科。
夏韦,女,汉族,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