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与乡土文化传承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于瑞珍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孝义中学校 032300

摘要

探讨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与乡土文化传承关系。分析空间布局特征,包括整体格局、街巷形态与建筑分布。研究其对乡土文化传承的作用,如承载民俗、维系宗族与体现价值观。提出基于空间布局促进乡土文化传承策略,以推动山西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延续。


关键词

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乡土文化传承

正文



引言:山西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乡土文化,其独特空间布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推进,传统村落面临诸多挑战,研究其空间布局与乡土文化传承关系意义重大。了解空间布局特征及对文化传承影响,能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1.山西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

1.1整体格局特点

山西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具有鲜明的特色,反映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的印记。从宏观角度看,这些村落大多选址于依山傍水之处。山脉为村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不仅在军事防御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风水观念中被视为一种依托和庇佑。例如,一些村落背靠连绵的山脉,山脉的走势犹如巨龙盘踞,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象。而水系则是村落的生命之源,河流或溪流穿村而过,满足了村民们的生活用水需求,如灌溉农田、洗涤衣物等。村落的整体布局往往遵循着一定的秩序原则。许多村落呈现出中心聚集型的格局,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区域,如村落中的广场或者较大的宗祠建筑。这个中心区域是村民们公共活动的核心地带,像举办传统的集市、祭祀仪式等都会在此进行。从中心区域向外延伸,是不同功能的分区。居住区域通常围绕中心分布,以家族或宗族为单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居住组团。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也方便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村落内部的街巷布局也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常常呈现出曲折蜿蜒的形态,使得外来者难以迅速摸清内部结构,这种布局犹如迷宫一般,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的安全。

1.2街巷形态特征

山西传统村落的街巷形态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这些街巷并非随意规划,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从街巷的平面形态来看,主要有棋盘式和自由式两种类型。棋盘式街巷布局较为规整,犹如棋盘格子一样纵横交错。这种布局体现了一种秩序感和规划性,通常在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较为成熟的村落中较为常见。棋盘式的街巷方便了村落的管理和规划,同时也有利于建筑物的整齐排列。例如,平遥古城的街巷布局就近似于棋盘式,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相互交织,使得整个城市显得井然有序而自由式街巷则更多地顺应了地形地貌的变化。山西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众多。在一些依山而建的村落中,街巷就随着山势蜿蜒曲折。这种街巷形态充满了自然的灵动性,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村民们的住宅也沿着街巷错落有致地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村落景观。自由式街巷不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还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智慧。从街巷的尺度来看,它们宽窄不一。较宽的街巷往往是村落中的主要交通干道,承担着村民日常出行、货物运输等重要功能。这些干道可以容纳马车等交通工具通行,例如一些连接村落与外界的主街,宽度可达数米。而较窄的街巷则更多地出现在居住组团内部,它们主要是供村民步行穿梭于各个住宅之间,宽度可能仅有一米左右。这些宽窄不同的街巷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街巷的界面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街巷两侧的建筑界面连续而富有变化,有的是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外墙,墙体厚重结实,有的则是店铺的门面,装饰精美。建筑的高度与街巷的宽度比例协调,营造出一种宜人的空间尺度感。这种尺度感既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又能让人感受到村落的亲切与温馨。

1.3建筑分布规律

山西传统村落中的建筑分布有着内在的规律,它与村落的整体格局、家族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家族观念的影响下,建筑往往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分布。一个家族通常会聚居在村落中的某一区域,形成家族组团。在这个组团内,有家族的宗祠建筑作为核心,宗祠是家族祭祀祖先、举行家族会议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它在家族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往往位于组团的中心位置或者地势较高之处,体现出家族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围绕宗祠,家族成员的住宅依次分布。住宅的布局也遵循着一定的长幼尊卑顺序。长辈的住宅通常靠近宗祠,位置较为优越,而晚辈的住宅则相对远离宗祠,但仍然在家族组团的范围之内。这种建筑分布体现了家族内部严格的等级秩序。从功能分区的角度看,除了居住建筑外,村落中还有其他类型的建筑分布。例如,商业建筑一般分布在村落的交通要道或者靠近村落入口的地方。这些地方人流量较大,便于商业活动的开展。传统的手工作坊则常常靠近水源地或者原材料产地。比如,造纸作坊靠近竹林,因为竹子是造纸的主要原料;染坊靠近河流,方便取水用于染色过程。公共建筑在村落中也有特定的分布规律。除了宗祠外,寺庙、学堂等公共建筑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寺庙往往建在村落的边缘或者山上,一方面体现了其远离尘世的宗教意境,另一方面也方便村民前往朝拜。学堂则大多位于较为安静的区域,为学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同功能建筑的分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秩序井然的传统村落。

2.空间布局对乡土文化传承的作用

2.1民俗文化承载

山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犹如一个巨大的容器,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村落的整体格局到街巷建筑的分布,都与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村落的中心区域,例如广场或者较大的空地,这里是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像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扭秧歌等传统表演,村民们会聚集在这里尽情欢乐。这种公共空间的存在为民俗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场所,使得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得以代代相传。每到节日,广场上张灯结彩,人们身着传统服饰,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表演着富有地方特色的节目。这些活动不仅是村民们庆祝节日的方式,更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街巷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如婚丧嫁娶等传统民俗活动期间,街巷就成为了活动的重要线路。迎亲的队伍沿着街巷前行,唢呐声声,花轿摇曳,街坊邻居们都会在街巷两旁围观祝福。这种街巷空间的利用,使得婚俗文化等民俗传统在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被演绎和传承。建筑的布局和形式同样承载着民俗文化。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中,正房的布局和使用就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正房通常是家庭中长辈居住的地方,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尊老的民俗观念。房屋的装饰如木雕、砖雕、石雕等,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2.2宗族关系维系

山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在维系宗族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族关系是传统村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布局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了宗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首先,家族组团的建筑分布模式是维系宗族关系的重要基础。如前文所述,以宗祠为核心的家族组团将宗族成员聚居在一起。这种聚居模式使得宗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频繁互动,他们共同维护家族的祠堂、共同参与家族的祭祀活动等。宗祠作为家族的精神核心,是宗族关系的重要象征。它的存在时刻提醒着宗族成员他们同出一源,有着共同的祖先。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中,宗族成员按照长幼顺序排列,这种仪式在宗祠空间内进行,强化了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和家族认同感。街巷的布局也有助于宗族关系的维系。在家族组团内部的街巷,往往是宗族成员之间交流互动的通道。这些街巷连接着各个家族成员的住宅,方便他们走亲访友、互相帮助。在一些传统节日或者家族有重大事件时,街巷就成为了宗族成员传递信息、共同商议事情的场所。例如,在家族中有子弟考中功名时,喜讯会沿着街巷迅速传播,整个宗族都会为之庆祝,这种在街巷空间中的互动进一步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居住建筑的布局同样体现了宗族关系。如长辈住宅靠近宗祠且位置较好,这不仅是一种居住上的安排,更是一种宗族文化的体现。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照顾在这种建筑布局中得到了体现。

2.3价值观体现

山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深刻地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反映在村落的各个方面。从整体格局上看,村落依山傍水的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村民们将村落建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山脉和水系被视为村落的守护者和滋养者,村民们在建设村落和发展农业生产时,都会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例如,在开垦农田时不会过度破坏山体植被,在利用水资源时会注重节约用水和水利设施的建设,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合理利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建筑分布规律体现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以家族为单位的建筑分布,以及家族内部严格的等级秩序,如长辈与晚辈住宅的不同布局,反映了儒家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价值观。家族成员在这种建筑空间环境中成长,从小接受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使得儒家思想在村落社会中得以传承。街巷形态和公共空间的使用也体现了“和”的价值观。街巷连接着不同的家族组团和建筑,方便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村落中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庙宇等,是村民们共同活动的场所,无论是宗教祭祀活动还是民俗文化活动,都体现了村民们的团结与和谐。这种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社区文化体现了“和为贵”的价值观,也使得村落成为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单元。

3.基于空间布局的乡土文化传承策略

3.1规划引导措施

为了更好地传承山西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规划引导措施至关重要。首先,在村落的整体规划层面,应充分尊重传统村落原有的空间布局特征。深入研究村落的整体格局、街巷形态和建筑分布规律,制定符合村落特色的规划方案。例如,在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中,要明确村落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的范围。核心保护区内要严格保护传统建筑和空间格局,禁止大规模的新建和改建活动;建设控制区要对新建建筑的高度、风格、色彩等进行严格控制,使其与传统建筑相协调;风貌协调区则要注重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确保村落的传统风貌得到延续。针对街巷的规划引导,要保持街巷的传统形态和尺度。对于一些已经遭到破坏的街巷,应根据历史资料和村民记忆进行修复。在街巷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在不破坏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完善排水、照明等设施。例如,可以采用传统的石板铺设街巷地面,同时在石板下设置现代化的排水管道,既保证了街巷的美观,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建筑的规划引导也是重点之一。要对传统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如宗祠、庙宇等,要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对于一般的传统民居,可以鼓励村民按照传统建筑风格进行自主修缮和维护,政府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同时,要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风格,鼓励采用传统建筑元素,如坡屋顶、小青瓦、木雕门窗等,使新建建筑融入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此外,规划引导还应注重村落的生态环境规划。保护村落周边的山水田园等自然环境,合理规划村落的绿化空间,种植本土植物,营造与传统村落相适应的生态环境。

3.2文化活化方式

文化活化是传承山西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村落的空间布局基础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文化活化。将传统建筑空间进行功能转换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化方式。例如,将一些闲置的传统四合院改造成民俗博物馆、手工艺品展示馆或者传统技艺工作室等。这些空间原本是村民的居住场所,经过功能转换后,成为了展示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平台。游客可以在民俗博物馆中了解村落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在手工艺品展示馆中欣赏和购买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在传统技艺工作室中观看民间艺人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甚至可以亲自参与体验。利用街巷空间开展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化方式。可以定期在街巷举办传统的民俗文化节,如美食节、传统手工艺节等。在美食节期间,街巷两旁摆满了各种当地特色美食的摊位,村民和游客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山西面食、小吃等。传统手工艺节则可以展示剪纸、面塑、木雕等传统手工艺,艺人在街巷中现场制作,吸引游客驻足观看,这样不仅增加了村落的文化氛围,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造了条件。以村落的公共空间为依托,打造文化主题广场也是文化活化的一种手段。例如,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在广场上设置民俗文化表演舞台、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区等。在节假日或者旅游旺季,组织民俗文化表演团队在舞台上表演舞龙舞狮、山西梆子等传统节目;在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区展示古老的农具、介绍传统的农耕技术等。通过这些方式,让村民和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化活化。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游客在不破坏传统建筑和空间的前提下,身临其境地感受村落的历史场景、民俗文化等。例如,通过VR技术让游客体验传统的婚俗仪式,仿佛自己就是新郎或新娘,这种创新的文化活化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中来。

3.3社区参与机制

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对于山西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居民是村落的主人,他们对乡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因此,他们的参与是乡土文化传承的关键。首先,要建立社区教育机制。通过举办文化讲座、传统技艺培训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例如,邀请当地的民俗专家为村民讲解村落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知识;组织传统手工艺人向村民传授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使他们成为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建立社区决策机制也是重要的一环。在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文化活化项目等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社区听证会等形式,让居民参与到决策中来。例如,在村落的旅游开发规划中,居民可以就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确保旅游开发既符合游客的需求,又能保护村落的传统空间布局和乡土文化。社区还应建立文化传承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乡土文化传承的居民给予表彰和奖励,如设立“乡土文化传承之星”等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奖励可以是传统工艺品、文化书籍或者资金等。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激发居民参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积极性。此外,要鼓励社区居民成立文化传承组织。例如,成立民俗文化协会、传统技艺传承社等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表演、传统技艺展览等

结束语:山西村落空间布局与乡土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明确空间布局特征与传承作用,实施有效传承策略,可更好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未来需持续关注两者关系,不断探索创新,让山西传统村落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吴萌欣.蒲城县传统村落闲置公共空间环境更新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

[2]呼茗蕊.山西碛口地区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营建智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

[3]蔡臻.黄土高原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布局经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