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斜拉桥结构风致振动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徐灵

河北庚祥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随着现代桥梁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跨度斜拉桥作为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其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日益受到关注。风致振动作为影响桥梁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旨在探讨大跨度斜拉桥结构的风致振动特性,并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以期为桥梁工程的设计与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跨度斜拉桥;风致振动;特性分析;控制策略

正文


大跨度斜拉桥凭借其别具一格的结构形态与卓越的跨越效能,在现代交通网络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然而,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加,其结构对风荷载的敏感性也显著增强,风致振动问题愈发突出。风致振动不仅会导致桥梁结构的疲劳和损伤,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深入研究大跨度斜拉桥的风致振动特性,并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对于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大跨度斜拉桥结构特性与风致振动理论基础‌‌

斜拉桥主要由主梁、索塔和斜拉索三部分组成,通过斜拉索将主梁悬挂在索塔上,形成了一种轻柔的悬挂体系。大跨度斜拉桥由于其跨度大、结构轻柔,对风荷载的响应尤为敏感。大跨度斜拉桥的结构特点显著,如跨度宽广、自重轻盈、阻尼微小以及结构柔性显著,这些特性导致了其在风荷载影响下易于产生显著的振动响应。

风致振动是风荷载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振动现象。风荷载主要由风的静力作用和动力作用两部分组成静力作用是由风对结构产生的平均压力,而动力作用则是由风的脉动成分引起的。风致振动的类型主要包括颤振、驰振、抖振和涡激振动等。其中,颤振和抖振是大跨度斜拉桥常见的风致振动形式,颤振是桥梁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激振动,具有发散性,可能导致桥梁结构的破坏。例如,虎门大桥在特定风速下出现的颤振现象,虽然其颤振临界风速远大于实际风速,但颤振的发散性振动若达到临界条件,将使振幅逐步增大,直至结构破坏。而抖振则是由风的脉动成分引起的桥梁结构的强迫振动,虽然不会直接导致桥梁结构的破坏,但会影响桥梁的使用舒适性和安全性。

 

二、‌风致振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风致振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深远,具体体现在:振动会加速桥梁结构的疲劳累积,造成损伤,进而缩减桥梁的使用寿命;同时,振动会扰乱桥梁结构的内力平衡,削弱其承载能力;更为严重者,强烈的风致振动可能导致桥梁安全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具体来说,当桥梁在风力作用下产生振动时,这种动态的力学行为会对桥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桥面、桥墩、桥塔等,造成反复的应力循环,应力循环的不断作用会逐渐引发材料内部的微观裂纹扩展,进而演化成宏观损伤,这一过程会显著降低桥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此外,振动还会导致桥梁结构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这可能会使得某些部分承受过大的应力,而其部分应力能应力不足,这种不均匀的内力分布会进一步影响桥梁的承载性能。在极端情况下,如果风致振动的幅度和频率超过了桥梁设计时的预期范围,可能会导致桥梁结构的共振现象,从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对过往的车辆和行人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三、大跨度斜拉桥结构风致振动特性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大风洞试验桥的风致振动特性,本文设计了风洞实验实验采用缩尺模型,模拟了实际桥梁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实验设备包括风洞、模型桥梁、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通过调整风速和风向,模拟了不同风荷载条件下的桥梁振动情况。实验参数包括风速、风向、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等。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大跨度斜拉桥在不同风速下的振动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桥梁的振动幅度和振动频率均呈现增加趋势。同时,桥梁各部位的振动响应也存在差异,其中主梁和斜拉索的振动响应较为显著。通过频谱分析,发现桥梁的振动频率主要集中在低频段,这与桥梁结构的自振频率相吻合。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了大跨度斜拉桥结构风致振动的主要特点:振动响应与风速增长呈正相关,展现出显著的风速效应;其次,桥梁各部位的振动响应存在差异,主梁和斜拉索是振动的主要部位;最后,桥梁的振动频率主要集中在低频段,与桥梁结构的自振频率相关。此外,还发现振动特性与桥梁的结构参数(如跨度、索塔高度、斜拉索布置等)密切相关。

 

‌四、大跨度斜拉桥风致振动控制策略

‌被动控制策略‌主要涉及在桥梁结构上安装特定的减振装置,目的是为了降低由于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振动响应。在这些减振装置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调谐液体阻尼器(TLD)以及质量泵(MP)等。这些装置通过吸收或消耗振动能量,有效减小了桥梁结构的振动幅度。除安装减振装置外,结构优化同样能有效降低风致振动响应。例如,可以改变桥梁断面的气动外形设计,或者增加额外的阻尼器等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风性能,确保桥梁在面对强风等恶劣天气条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主动控制策略‌是一种先进的动态调整策略,它依赖于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来实现。通过在桥梁的关键构造部位部署传感器,实现了对桥梁振动情况的即时监控。这些传感器会不断地收集振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实时地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接收到这些数据后,会根据目的是态地调整桥梁结构的相关参数,比如刚度、阻尼等,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减小桥梁的振动响应。这种主动控制策略的优点在于其响应速度快,能够迅速地对振动进行抑制,从而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然而,实施这种策略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意味着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

‌混合控制策略是一种综合性的控制方法,它巧妙地结合了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不同的控制手段。通过同时部署减振装置和控制系统,这种策略实现了对桥梁结构振动的双重控制。例如,在某钢-混组合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中,通过模拟分析和自适应控制思路,确保了桥梁线形及内力达到设计要求,主桥挠度变化接近计算预测值,应力实测值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从而保证了施工过程的结构安全。混合控制策略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充分利用被动控制的稳定性和主动控制的灵活性,从而在提高控制效果的同时,也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此外,这种策略还允许工程师根据桥梁的具体状况、使用环境以及维护需求,进行活的调整和优化,确保桥梁在各种条件下都能保持最佳的性能和安全水平。

‌五、实例分析与验证

为了验证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一座典型的大跨度斜拉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该桥梁跨度大、结构轻柔,对风荷载的响应敏感通过对其风致振动特性的分析,制定了具体的控制策略并实施了相应的减振措施。实施后,对桥梁的振动响应进行了再次监测和评估。结果表明,通过实施包括被动减振和主动减振在内的多种控制策略,桥梁的振动幅度和频率得到了显著降低,从而有效提升了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六、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大跨度斜拉桥结构风致振动特性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总结了其振动响应的主要特点,并提出了有效的控制策略。通过实例分析与验证,证明了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对于提高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风性能、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更加经济、有效的控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