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贸易新通道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
摘要
关键词
陆海贸易新通道;高职会计专业; 国际化课程体系
正文
本文来自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基于陆海贸易新通道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K22YG313313
1.前言
陆海贸易新通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澳洲及非洲的经贸往来,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职教育也迎来了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机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会计专业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脱节、跨文化素养培养不足、双语资源匮乏等。本文旨在探讨陆海贸易新通道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以期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战略意义
陆海贸易新通道通过铁路、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将中国西部与东南亚、澳洲及非洲紧密连接,形成了新的国际物流通道。这一通道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也加快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对于重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来讲 ,实施陆海贸易新通道战略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此背景下,通过为高职院校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对提升国内教学资源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推动跨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性、彰显本国特色和构建陆海贸易新通道职业教育联盟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2现实需求
1.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不仅包括物流,还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和人才交流等。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通过“走出去”与“走进来”提升国际影响力,就应在国际化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建设等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下功夫。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会计专业人才需具备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商业环境。此外,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会计专业人才需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与技能,以适应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与商业环境。
2.提升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职教出海”,与共建“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的高校、企业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旨在让中国高职院校可以输出中国职教标准,增强国际话语权。
3.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际化课程指在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方法中融入全球视野与跨文化元素的系统性设计,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相较而言,课程国际化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涵盖师资队伍国际化、教学标准全球化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维度进程。二者的共同目标在于通过教育资源的跨境整合,推动人才标准的国际衔接。
3.1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脱节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仍以中国会计准则为核心,与目前会计专业中国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并无明显区别,并未对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会计制度与商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例如,东南亚国家的税收政策与宗教文化对会计实务影响深远,但现有课程鲜少涉及此类内容,导致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脱节。
3.2跨文化素养培养不足
现有课程体系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学生普遍缺乏全球化思维与跨文化适应能力。例如,在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的会计工作中,文化差异往往成为合作障碍,但现有课程体系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3教材本土适应性差
高职院校在选用国际化课程教材时,多直接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或者将中文教材直接翻译成英文版本使用,并没有进行对学生所在地经济制度与文化背景的本土化改编。例如,东南亚国家的会计实务与中国的差异较大,但现有教材未能充分体现这些差异,导致教学与实践需求错位。此外,教材使用过程中也未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中进度推进不理想。
3.4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校际协同效率不足
尽管部分院校建立了国际化课程管理制度,但校际学分互认、师资联合培养等机制仍不完善。例如,在各高职院校留学生项目中,国际合作人才培养订单培养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质量评价多依赖学生主观反馈,缺乏第三方专业评估。此外,联合培养过程中,由于院校之间沟通等问题,课程衔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4.1完善顶层设计:建立“政-校-企”三维协同治理机制
1.政策驱动层面
为了更好地执行国际化课程建设,需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标准框架》,明确课程认证的“双轨制”标准(即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与本土产业需求)。例如,参考《东盟会计执业资格互认协议》,将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认证标准融入课程考核体系,同时嵌入重庆本地相关企业的成本核算需求,形成“国际通用性”与“区域适应性”并重的课程目标。
2.院校实施层面
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二级学院可以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成员包括会计专业教师、国际教育专家及企业财务高管,开发本土化双语教材和双语课程资源。例如,针对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编写《会计实务双语教程》,内容涵盖关税核算、跨境数字支付等专题,确保教材内容与区域经济需求高度契合。此外,根据所开发教材配套对应的双语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也方便学生线上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企业参与层面
与国内学生培养类似,课程建设期间让行业协会参与进来,开发 “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与其相关的“企业导师库”或“实践基地资源共享平台”。例如,与陆海新通道物流企业合作,开设“国际物流成本管控”实训课程,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真实项目的财务报表编制与风险分析,在实践中学习,并与将来的就业无缝衔接。
4.2优化课程目标:构建“三元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应该考虑高职学生学习特点,课程目标的设定需遵循“知识-技能-素养”递进式培养逻辑。与国内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有所不同,在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特别是关于素养培养方面时,应重视专业素养、国际素养和创新素养的培养,以此重构“三元融合”课程体系。
1.专业素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目前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在设置课程时,聚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将会计基础、财务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整合为“业财融合”知识模块。例如,为适应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引入Python、Power BI等数据分析工具辅助财务分析教学,强化学生的数字化处理能力,并通过模拟企业财务场景(如跨境贸易结算)提升实务操作技能。此外,还可以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会计实务的双向对比分析课程。例如,在“国际会计比较”课程中,系统解析不同国家在固定资产折旧、收入确认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掌握跨国财务报告的转换技巧。
2.国际素养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考虑到文化专业上的差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还可以增设国际会计比较等内容,针对不同国家的会计法规和税收规定等,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国家之间的会计准则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做好不同准则下会计核算等专业知识的衔接,以此来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实务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此外,增加一些国际通用课程,例如财经素养方面的基础课程,方便学生更好地做好课程衔接。为更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还可以通过设置“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模块,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合资企业中的财务沟通场景,训练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精准表达会计信息的能力。
3.创新素养
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引用陆海新通道沿线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例如,模拟中资企业在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投资中的财务风险管控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从会计数据采集到国际税务筹划的全流程作业,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依托“陆海新通道经济数据库”,构建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库。例如,整合沿线国家的会计制度文本、典型企业财报及区域经济政策,开发“会计案例库”,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沿线国家商业环境模拟系统,增强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4.3构建质量保障机制:形成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检验课程设置和建设成果,可以构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闭环管理机制。
1.计划阶段
根据不同的课程可以制定《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可以从课程目标达成度、教学资源适配性、学生能力提升情况等方面设置对应的考核指标。例如,在设计评价工具时,可以考虑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情况等方面来考虑。
2.执行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监控”机制,由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第三方评估机构及合作企业组成联合督导组。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企业反馈”等多方面监测,实时追踪课程实施效果。例如,利用自主学习平台(例如云课堂)等采集学生在线学习数据,识别跨文化课程中的认知难点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3.检查与处理阶段
定期发布《课程质量诊断报告》,针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对学生课程中发现的“会计准则应用薄弱”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工作坊”等形式,增设讲座或者一对一辅导课程,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模块化教学,强化实践训练。
参考文献:
[1]叶欣,季卓豪,陈绍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江苏高教,2021(12):138-142.
[2]孙友,赵文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与优化路径[J].湖南教育(C版),2024,(03):48-49.
[3]彭定文.面向东盟的高职国际化课程建设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31):9-12.
[4]韩欣芝.高职学生国际视野培养体系构建的内涵、挑战与路径[J].教育观察,2024,13(04):63-66+74.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4.04.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