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文创开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武国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八团学校

摘要

本文探讨了非遗剪纸文创开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方法,探究民间剪纸文创开发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问题及对策,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剪纸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分析研究背景、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总结,发现民间剪纸文创开发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剪纸艺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仅传承了传统艺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为美术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需求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

非遗剪纸 文创开发 小学美术教学 实践研究

正文


一、非遗剪纸文创开发,恰逢政策机遇保障

1.剪纸艺术的历史传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剪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艺术宝库中艺术奇葩,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剪纸艺人的努力但是在现代工业迅猛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剪纸作品的生产效率远远不及机器制品,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使传统艺术的传承遭遇严重困境。由于推广宣传不到位,也使得剪纸艺术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剪纸艺术难以走进大众视野,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此外,资金保障的匮乏也是制约剪纸传承的重要因素。剪纸艺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原材料成本较高,但由于市场需求有限,剪纸作品的经济收益往往难以维持艺人的生活和创作,许多传统剪纸艺人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这门技艺,使得剪纸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2.政策与活动带来的机遇

面对剪纸艺术传承的困境,国家和地方积极出台政策、开展活动助力其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为剪纸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该意见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使各地重视剪纸艺术,加大在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剪纸艺术走进校园、社区等,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兵团百名文艺家进校园”活动也为剪纸艺术带来新契机。艺术家走进校园,与师生面对面交流,传授剪纸技艺,分享创作经验,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与热爱。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为剪纸艺术培养潜在的传承者,让剪纸艺术在校园中生根发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剪纸课初期遇困境,成为精品课受欢迎

1.课程初期的困境

在剪纸课程开设初期,面临着极为窘迫的局面,差点无法开班。这背后主要源于家长对课程的片面认知。在许多家长观念里,民间剪纸与钢琴、舞蹈、国画等课程相比,难登大雅之堂,并非所谓的“高雅艺术”。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使得他们在为孩子选课之时,直接将剪纸课程忽略。

最终的选课结果令人沮丧,由于是学生和家长自主选课,这门课程备受冷落,只有40个其他班级挑选后剩下的学生选择了它。这些学生并非对剪纸有浓厚兴趣,而是无奈之举。如此惨淡的选课情况,让剪纸课程的开展举步维艰,开课前景一度渺茫。但也正是这40个学生,为后续剪纸课程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成为精品校本课程

面对开课初期的困境,教师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寻求改变。一方面,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深入研究剪纸艺术,将丰富的知识与精湛的技艺融入课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剪纸历史、文化内涵和技巧,让学生领略剪纸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师、团、学校各类活动,定期举办剪纸展览,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街道、警营、机关,进行剪纸展示和交流,还让学生走上街头,邀请家长群众参与剪纸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扩大剪纸课程的影响力。

经过一届又一届师生的共同努力,剪纸课程逐渐得到认可,成为家长和学生争相选择的精品校本课程。

3.受欢迎的关键因素

剪纸课程能从无人问津到备受青睐,关键在于学习内容的创新。教师精心归纳学习内容,涵盖多个类别,有“经史故事、神话民谭、戏曲小说、民歌童谣、成语俗谚、风俗人情、现实生活、花鸟鱼虫、英雄人物、时事政治”等,还有极具群众基础的“墙花、枕花、礼花、窗花、喜花、福字、门盏”类[3],以及利用新材料开发的“染色剪纸、套色剪纸、立体剪纸”等现代剪纸。

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技法+新材料=文创”的学习模式。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明白其独特价值;技法传授使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如阴刻、阳刻等;新材料的引入则为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三者融合,引导学生进行文创开发。

这种创新的学习内容和模式,为学生打开了剪纸艺术的新世界大门。学生不仅能学习传统剪纸知识与技巧,还能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创作,赋予剪纸新的生命力。文创开发让剪纸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的多元魅力,这正是剪纸课程深受欢迎的核心原因。

三、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赋予剪纸全新生命

1.传统剪纸保存的局限

传统剪纸保存方式较为简单,多直接贴在玻璃或墙上,虽能即时展现剪纸的艺术魅力,却存在诸多局限。这种保存方式缺乏对剪纸长期保护的考量,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变化,以及阳光直射,都会加速纸张老化、褪色,缩短剪纸寿命。而且,直接张贴的剪纸一旦取下,极易破损,难以再次完整展示。更为关键的是,如此保存方式使得剪纸缺乏收藏价值,难以成为可供长久珍藏、传承的艺术珍品,限制了剪纸艺术在文化传承与收藏领域的发展。

2.装裱与新材料的应用

为改变传统剪纸保存的局限,装裱技术与新材料被引入课堂。装裱环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托芯、裱绫布、镶距条、覆膜、装框等技法。学生学会为剪纸作品添加合适的衬纸、边框,不仅增强作品稳定性,还提升整体美观度。新材料的运用同样为剪纸带来新活力。特别是防水、防褪色热转印剪纸材料,还有水晶滴胶技术给剪纸拓宽创作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使剪纸作品能在不同环境下长久保存。

通过装裱技术与新材料的结合应用,原本平淡的剪纸作品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精美艺术品,既保留剪纸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更具观赏性与收藏价值,深受师生和家长喜爱。

3.丰富的文创产品开发

在剪纸文创开发的过程中,师生们积极探索,开发出了种类繁多的文创产品,例如“杯子、屏风、团扇外,纸伞、手提袋、T恤衫、书签、挂历、宣传剪纸画册、水晶滴胶摆件及钥匙扣”等文创,大大丰富文创产品的多样性,对剪纸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传播角度看,它们打破了剪纸艺术传统的展示局限,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印着精美剪纸图案的杯子,人们在使用时会不自觉地关注上面的剪纸,从而对剪纸艺术产生兴趣;穿着带有剪纸元素T恤衫走在街头,也能吸引他人目光,引发对剪纸的讨论,扩大了剪纸艺术的传播范围。

从艺术创新角度而言,不同材质与剪纸的结合,为剪纸艺术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如纸伞与剪纸结合,撑开纸伞,独特的剪纸图案随之展现,赋予了纸伞别样的文化韵味;立体剪纸在屏风上的应用,使屏风更具层次感和艺术感,推动了剪纸艺术在形式和技法上的创新。此外,文创产品面向不同消费群体,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为剪纸艺术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拓宽剪纸应用领域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1.贴近生活与时代潮流

民间剪纸文创开发融入美术课堂,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新材料、新技术,巧妙地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作品,例如,将剪纸与电子产品相结合,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手机壳、平板电脑套等,让家居装饰到日常用品都融入剪纸元素,既实用美观又与时代潮流紧密结合,让生活充满艺术气息,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剪纸艺术不再是束之高阁的传统技艺,而是成为人们生活中鲜活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剪纸文创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素材方面,各种主题的剪纸作品,无论是经史故事、神话民谭,还是现实生活、花鸟鱼虫等,都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和参考范例,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

在技法层面,传统剪纸技法如阴刻、阳刻,以及新材料产生的染色、套色、立体剪纸等技法,极大地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学习不同技法的特点和运用方式,拓宽创作思路。

此外,丰富的文创产品,如杯子、手提袋、T恤衫等,展示了剪纸与不同材质、物品的结合方式,为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设计应用等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到美术创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文创理念在课堂的应用

在传统美术课堂中,将剪纸文创理念融入“灯饰设计、室内装饰”等课程,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灯饰设计课程里,学生们把剪纸元素巧妙运用其中。他们借鉴剪纸的镂空技法,在灯罩上精心剪出各种图案,如寓意吉祥的花鸟、传统的几何纹样等。当灯光亮起,光线透过镂空部分,在周围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营造出温馨且富有文化氛围的空间。这些融入剪纸元素的灯饰,既具备实用功能,又充满艺术美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魅力。

室内装饰课程同样因剪纸文创理念的融入而精彩纷呈。学生们以剪纸为灵感,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装饰作品。有的学生制作大幅剪纸壁画,将传统故事或民俗场景生动展现,为墙面增添文化底蕴;有的学生把剪纸元素运用到窗帘、抱枕等软装设计中,通过色彩搭配和图案组合,使室内空间更具个性。

学生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创作实践,不仅掌握了灯饰设计与室内装饰的基本方法,理解剪纸文化内涵,使学生文化素养和传承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更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1.工具使用与动手能力

以刀代笔强调了工具的重要性,学生正确的使用剪刀、蜡盘、刻刀、电熨斗等工具来创作是学习剪纸的必备技能学生只有掌握它们的特性与使用方法,才能剪出流畅的线条、雕琢出细腻的细节,方可将脑海中的创意转化为现实。若工具使用不当,不仅会影响作品质量,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工具使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是十分严苛的。

2.装裱技法的学习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一幅作品好坏,装裱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提升文创学习效果,教师将书画装裱技法巧妙融入剪纸文创教学的全程,让学生深入领略装裱艺术的魅力。他们从最初的托芯到裱绫布、镶距条、覆膜、装框,直到将作品完美地呈现,学生都要全程学习。

3.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在剪纸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学生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而这些挑战恰恰成为他们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契机。由于文创产品具有多样性,学生需要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和阅历的受众设计出符合其喜好和需求的作品,为儿童设计书签时,会采用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剪纸图案;为老年人设计挂历时,会选择寓意吉祥、传统风格浓郁的图案。

同时也要根据物品特定形状、尺寸大小进行创意设计。比如在设计杯子上的剪纸图案时,要考虑杯子的曲线和空间布局,使图案既能展现剪纸特色,又与杯子整体相得益彰;为手提袋设计剪纸元素时,需结合手提袋的形状和使用场景,确保图案位置和风格是否合适的研究过程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种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使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未知挑战。

六、深度分析作品内涵,提高美术审美意识

1.剪纸的审美特点与风格

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以简洁的线条和夸张的造型塑造形象,寥寥数剪,便能将事物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一种质朴而纯粹的美。因地域差异,剪纸形成了南北不同风格。“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则精巧秀丽、玲珑剔透”两种风格[4]。新疆兵团的干部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也将全国各地的艺术带到了新疆,剪纸艺人将南北风格和军垦文化巧妙融合逐渐形成军垦风格的剪纸艺术。

2.作品内涵分析与技法感悟

每一次欣赏剪纸作品,教师都会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分析作品的题材、风格、技法和意义。让学生发现作品风格是粗犷豪放还是精巧细腻;思考是用阳刻的“剪剪相连”,还是用阴刻的“剪剪相断”;挖掘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探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剪纸的基本技法语言。同时让他们知道阳刻能使线条流畅、图案连贯,展现出细腻柔和的美感;阴刻则通过线条的断开,营造出强烈的对比和独特的层次感。

3.借物寓意与纹样理解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说法,吉祥一词出自《庄子·人世间》:“瞻彼阕者,虚实生白,吉祥止止。[5]”吉祥是所有美好愿望的统称,现实中我们所见的每一幅剪纸品都代表着一定的寓意,“借物寓意”是剪纸艺术中一种常见且富有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教师通过具体作品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展示一幅有金鱼在莲花间游动的剪纸作品,向学生解释金鱼的“鱼”与“余”谐音,莲花代表“连”,二者结合寓意“连年有余”,表达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期盼。又如,以蝙蝠为元素的剪纸,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寓意“五福捧寿”,传递对长寿和幸福的美好祝愿。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剪纸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案组合,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纹样作为剪纸的独特语言,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花卉剪纸中“月牙纹用于塑造花瓣的柔和曲线,展现花朵的娇艳;锯齿纹则刻画叶子的边缘,增添生动质感”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不仅掌握了剪纸纹样的运用技巧,还理解不同纹样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七、开启文创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思维培养

1.剪纸提供的想象空间

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无限想象空间的大门。在剪纸的世界里,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学生们可以自由驰骋想象。学生们可以凭借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融入剪纸创作。无论是浩瀚宇宙中的神秘星球,还是童话世界里的梦幻城堡;无论是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温馨场景,都能成为剪纸的主题。

2.从想象到作品的转化

在文创剪纸中,学生将想象转化为独特作品的过程充满魅力。学生在脑海中构思形象后,绘制草图把抽象的想象具化为直观的图案,确定整体构图与元素布局。再依据草图,运用剪纸技法实现创意,最后将剪纸应用于杯子、手提袋,或是装裱成装饰画,赋予作品新价值与意义,成功将想象中的形象转化为独一无二的剪纸作品。

3.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升

剪纸文创对学生形象思维、创意表达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创作剪纸文创作品时,需要将脑海中抽象的概念、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例如,当他们想要表达“丰收”这一主题时,需要在脑海中构建出与丰收相关的场景和元素,如饱满的麦穗、丰硕的果实等,并通过剪纸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和塑造各种形象。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操作技巧也日益娴熟。通过剪纸文创,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意表达和实践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剪纸文创开发学习对学生深入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知识储备,拓宽文化视野,提升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能力和学生形象思维、创意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传承意识。使他们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更成为传播者和创新者,让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培养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网页文旅播报《传承‖非遗剪纸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心田》

[2]边疆经济与文化刘岩[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益大学生思政育人》 - 2021

[3]美与时代(上)肖友兴 《“非遗”视野下民间剪纸与白族扎染的造型寓意对比研究》2014

[4]黄培蓉编著 - 《美术微格教学》 - 2008

[5]《庄子·人世间》

注:本文系兵团教育科研2024年度(基础教育-综合)立项课题《基于兵团非遗资源创新应用的小学美术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BJKY-2024-2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武国才(1976.09),男,汉族,河南省鲁山县人,大学本科, 高级教师, 职务(第二师铁门关市教育系统第五届学科带头人,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一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分会会员、兵团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兵团美术家协会员、第二师铁门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第二师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第二师美术家协会理事),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非遗军垦染色剪纸。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