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摘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当代中国;实践与发展
正文
前言: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在当代,中国面临着全球化、现代化、社会转型等诸多挑战与机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选择,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通过回顾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中国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成果,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世界观,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则将唯物主义的观点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意义在于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认识世界方面,它使人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例如,在看待社会现象时,不会被表面的复杂情况所迷惑,而是深入分析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改造世界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正义、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当代中国政治领域的实践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当代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他们广泛收集民意,反映人民的诉求,在国家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都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的管理,是人民民主最直接、最广泛的体现。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它涵盖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在民主选举方面,中国不断扩大选举的范围,提高选举的质量,确保选举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民主协商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广泛凝聚共识。
在民主决策方面,中国建立了多种决策咨询机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重大政策制定前,往往会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召开各种听证会、座谈会等。民主管理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等都是民主管理的具体形式。民主监督则保障了权力的正确运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人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当代中国经济领域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中国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于是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政府则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弥补市场失灵,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例如,中国在5G通信技术、高铁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中国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推动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发展绿色产业。开放发展体现了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决心,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当代中国社会领域的实践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致力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在教育领域,中国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通过教育公平,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打破了阶层固化的藩篱。
在就业方面,中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公平。消除就业歧视,为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二)和谐社会关系的培育
中国注重培育和谐的社会关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这些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国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等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例如,社会组织在扶贫、环保、公益事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补充了政府职能的不足。同时,中国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了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都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有着相通之处。
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具亲和力和认同感。同时,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例如,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借鉴了儒家的和谐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等。
(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中国不断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中国面临的不同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例如,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要思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未来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核心指导作用。中国将继续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总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当代中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在未来的征程中,中国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引,持续推动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同时也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文,李吉良.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2023,(01):83-97.
[2]周连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内核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10):63-74+156.
[3]高广旭.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再思考[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4):6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