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屈肖洁

新疆克州乌恰县党校,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845450

摘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哲学领域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对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深远意义。从世界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活动。它揭示出世界并非是静止孤立的存在,而是人类通过实践不断与之交互的动态体系。实践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由各种物质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种认识打破了以往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总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根本上变革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为科学的方法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世界观;方法论

正文


前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其实践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尽的智慧光芒。在哲学发展的长河中,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一直是核心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诞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它的出现不仅对当时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在当代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其内涵和影响,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对象,将观念中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例如,建筑工人通过具体的建筑活动,将设计图纸上的建筑构想变成实实在在的高楼大厦。自觉能动性体现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类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来规划实践活动。社会历史性则表明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主要围绕着简单的采集和狩猎,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实践活动涉及到复杂的工业生产、科技创新、文化创作等众多领域。

(二)实践的要素

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实践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实践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包括个体劳动者、企业组织、科研团队等。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它可以是自然物,如土地、森林等,也可以是社会关系,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实践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从古代的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的高科技设备,实践中介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实践的能力和效率。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世界观的意义

(一)确立世界的物质性观点

1.实践揭示世界的物质本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对人类生产实践的考察,深刻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资源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例如,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地、阳光、水源等物质要素,工业生产则离不开原材料、能源和机器设备等物质条件。这种生产实践的物质性表明,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批判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意识的产物。然而,实践证明,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并且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例如,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而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其对世界物质性的深刻揭示,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荒谬性。

(二)揭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社会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意识形式。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如自由竞争、个人主义等观念的产生和传播。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也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而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意识,它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表明,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决定,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

(三)深化对人类认识源泉和真理性标准的理解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感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才能够提出科学理论。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认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理论是否正确,不能仅仅依靠主观臆断,而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提出之初,虽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但随着科学实验的不断验证,相对论逐渐被证明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这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判定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方法论的意义

(一)倡导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

1.深入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在进行任何工作之前,都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政府部门必须对国内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

2.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还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在面对问题时,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例如,在解决贫困问题时,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可能不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

(二)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在现代,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问题。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是解决问题的宝贵资源。例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群众的自治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中的各种问题。

(三)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1.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科学的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2.在实践中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在实践中发展理论。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理论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价值体现

(一)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1.推动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方向发展。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土地改革、消除贫困等实践活动,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促进社会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鼓励人们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人们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例如,互联网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二)在个人成长中的价值

1.培养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实践能力。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实践能力对于其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人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2.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塑造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人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社会责任的意义。例如,志愿者活动能够让参与者感受到奉献的快乐,从而培养利他主义的价值观。

总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在世界观层面,它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让我们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世界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在方法论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从实践出发,依靠人民群众力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科学指南。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社会实践中,我们都应当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将其运用到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之中,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广科.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J].商, 2022(16):2.

[2] 刘德升.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实践观对当今中国英语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J].商情, 2021.

[3] 王胜儒.试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资治文摘, 2022.

[4] 孙雨琪,李玲玲.实践本体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哲学基础研究——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文本解读[C]//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社会科学分会).2022.

[5] 王向清,王思.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的开拓性探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7(5):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