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房建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施工管理;成本控制;有效策略
正文
引言
当前建筑行业在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方式较为传统、信息化程度较低、施工成本预算不够精细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可能导致工期延误、质量隐患等风险。本文将从加强施工管理和优化成本控制两方面展开探讨,分析关键措施及实施路径,期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加强房建施工管理的有效策略
1.1 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管理
1.1.1 精细化施工计划编制
在房建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调查,准确掌握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及施工难点并结合施工图纸细化任务分解将整个施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关键节点,以便于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施工进度安排方面应采取横道图、网络计划技术(如关键路径法、PERT技术等)合理规划各个施工阶段的时间安排,确保施工任务有序推进。施工计划的制定应兼顾人员、机械、材料等资源的配置,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供应短缺的情况。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施工进度进行检查和分析,针对现场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施工计划,提高施工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对能力。
1.1.2 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BIM技术能够通过三维数字建模将建筑结构、施工过程、材料信息等进行可视化管理,使各方参与者能够直观了解项目的施工方案、工程进展及潜在问题,从而优化施工组织,提高决策效率。BIM技术还能够在施工前进行虚拟仿真,提前识别施工冲突,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返工率,降低施工成本。ERP系统主要用于施工企业的资源整合与管理,通过集成财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进度管理等多个模块实现施工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ERP系统可以对施工中的各项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确保材料、设备、资金等关键要素的高效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成本超支。ERP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各类管理报表,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1.2 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1.2.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在房建施工过程中需要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责任主体,确保施工各阶段均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措施。施工企业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和行业标准制定具体的施工质量控制细则并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质量隐患的积累。应引入BIM技术、云计算等质量管理信息化手段实现施工质量的数字化管理,提高质量检测的精准度和效率。施工单位还应建立质量追溯机制,确保施工过程中所有材料、工艺、设备均可追溯,形成质量管理的闭环。
1.2.2 推行标准化施工工艺
施工单位应结合项目特点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对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模板支设、防水处理等关键工艺进行标准化设计,推广应用成熟的施工工法减少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应建立施工工艺培训机制,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标准化工艺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确保施工操作符合规范要求。施工过程中应推广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等先进施工技术,减少传统现浇工艺带来的误差,提高施工精度。可以采用智能监测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施工工艺的可视化管理,确保施工过程透明可控。
1.3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1.3.1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管理是房建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在施工前对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详细讲解施工安全规范、操作规程以及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使施工人员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应定期组织高空作业安全、防火防爆措施、电气安全操作等专项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施工企业还应建立安全考核制度,将安全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确保施工人员能够真正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可以利用安全培训APP、VR安全模拟体验等方法提高安全培训的互动性和实效性[1]。
1.3.2 推广智能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在施工现场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对环境温湿度、扬尘浓度、气体泄漏、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施工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针对高空作业、深基坑施工、大型设备吊装等高风险作业区域可安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违规操作、危险行为的自动识别和预警,减少人为监管的盲区。施工企业还可引入智能安全帽、智能穿戴设备等实现对施工人员心率、疲劳度、定位等数据的实时监测,防止因疲劳作业或违规进入危险区域而引发事故。可构建安全数据分析平台对历史安全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房建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措施
2.1 优化材料采购与使用管理
2.1.1 采用集中采购与供应链优化策略
施工企业应推行集中采购模式,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单位成本并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稳定采购价格、提升采购质量。应优化供应链管理,构建高效的材料供应体系,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价格浮动和管理成本。可以引入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比如Just-in-Time(JIT)准时采购模式可以减少库存积压,提高资金周转率。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对市场价格波动进行预测,从而选择最优采购时机,确保材料采购的经济性与稳定性。
2.1.2 推行材料精细化管理,减少浪费
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的采购、存储、运输、使用全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避免材料浪费和损坏。比如采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材料库存情况,防止材料过量采购或长期堆积导致的损耗。应严格执行材料领用制度,根据施工进度和需求精准配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施工过程中应推广标准化施工技术,确保材料利用率最大化,比如精确测量与切割模板,避免因尺寸偏差造成的浪费。可以推行材料回收再利用措施,将钢筋、混凝土废料等进行二次加工或再利用,降低材料采购需求和整体施工成本[2]。
2.2 提高施工技术与工艺水平
2.2.1 采用新型施工工艺与节能技术
在房建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积极引进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等新型工艺,减少传统湿作业施工带来的时间和材料损耗。装配式建筑能够实现工厂化生产,提高施工精准度,减少现场作业时间和人工成本,降低材料浪费和建筑垃圾的产生。节能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采用节能型模板、高效保温材料等可在降低施工能耗的同时提高建筑品质。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新型材料不仅能够减少施工工序,还能提高施工质量,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2.2.2 提高机械化施工比例,降低人工成本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应加大对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智能混凝土浇筑机械、无人驾驶施工车辆等先进施工机械设备的投入,减少对人工操作的依赖,提高施工精度和效率。应优化施工组织方式,合理安排机械设备使用,提高机械化作业比例。在土方开挖、混凝土输送、钢结构安装等环节推广应用机械化施工设备,减少人工操作强度,缩短施工周期。可以引入建筑机器人,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施工质量和一致性。
2.3 加强成本预算与动态控制
2.3.1 实施全过程成本管控
施工企业应在项目初期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体系,准确估算施工所需费用,确保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可行性。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成本核算与分析,实时监测施工进度和成本消耗情况,对比预算与实际支出,及时发现并调整超支问题。应建立施工成本预警机制,对材料采购、人工费用、机械使用等主要成本项进行动态监测,及时采取纠偏措施,避免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成本超支。施工企业还应制定严格的成本考核制度,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各个施工环节和管理人员,确保施工成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3]。
2.3.2 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成本管理精度
施工企业可以引入BIM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实现施工成本的精确测算和动态管理,优化材料使用方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浪费。采用ERP系统可以整合施工成本、采购、财务等管理模块,实现各项成本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智能分析,提高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和精准度。施工企业可以利用移动端成本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实现施工成本的远程监控和即时调整,提高管理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3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优化进度管理、强化质量与安全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优化材料采购与使用管理、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成本预算与动态控制可以降低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信息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BIM、ERP等现代管理技术有助于实现精细化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成本控制的精准度。未来,我们应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持续优化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彪.房建施工管理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J].散装水泥,2023,(02):64-66.
[2]陈娇.房建施工现场材料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23,(33):8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