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探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吴红 杨凯

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内蒙古包头市 014000

摘要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发生颠覆性变革,自媒体的开放性、多元性虽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获取平台,但也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诸多挑战,致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了认知碎片化、倾向冷漠化、实践脱节化等一系列偏差。本文旨在通过优化思政教学,加强平台治理,深耕校园文化建设等多路径分析,引导大学生重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同行为,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行为偏差

正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08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8.6%,在信息传播迅速且多元的当下,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涌现出新动态,各类热点事件都充分反映出自媒体时代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融。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其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深受自媒体的方位渗透致使大学生群体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探究其深层原因,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调适策略,是新时代我国重塑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同行为的关键所在。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主要表现

1. 认知碎片化阻碍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建构

理论认同碎片化是指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认知与接受呈现零散、不系统的状态。自媒体语境下,在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机制下,大学生群体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公共账号等非系统性传播渠道接触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这种数字化的认知方式形成了"瞬时性接受—片段化存储—浅表化理解"的认知图式,导致其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论”等错误社会思潮冲击时,难以运用唯物史观的辩证思维解构错误的逻辑陷阱,从而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偏差。

2. 倾向冷漠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共鸣

情感认同冷漠化是指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情感上表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冷淡、漠视的态度。自媒体平台凭借其开放性与便捷性,使海量娱乐化、商业化信息迅速传播,过度占据大学生的注意力资源,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在信息洪流中被边缘化,大学生基于感官刺激的信息偏好,逐渐对严肃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产生疏离感。在自媒体平台的多元价值观中,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激烈碰撞,在大学生价值观尚未稳固成熟的阶段,极易对其思想造成误导,引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与抵触情绪。

3. 实践脱节化偏离主流意识形态践行要求

行为认同脱节化是指在自媒体营造的复杂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网络与现实、价值认知与行为抉择间出现割裂的行为。自媒体舆论环境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主流意识形态话题讨论提供平台,但部分大学生在言论表达层面出现了一定偏差,在无意识状态下传播类似 “低级红”“高级黑” 的不当内容,不经意间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曲解。并且行为上功利性对待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部分大学生仅在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事项中积极性较高,而在日常实践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情感共鸣和深度信仰构建仍有提升空间。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成因分析

1.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内在影响

一是认知结构缺陷。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仍在发展,自媒体碎片化信息使其习惯于接收零散知识,难以构建深度思考和系统分析能力,在面对错误思潮影响时,难以独立正确判断真伪,造成认同偏差。二是媒介素养匮乏。自媒体信息海量且来源复杂,大学生缺乏系统媒介素养教育,难以按可靠性、逻辑性等标准甄别信息,易受虚假信息误导,还可能传播不当言论,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三是心理特质不稳。一方面,自媒体平台通过情感化叙事策略和算法推荐机制,塑造碎片化、情绪化的认知模式,导致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易产生非理性判断和政治信任偏差。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构建阶段,极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借助文化霸权策略进行渗透,削弱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2. 外部环境复杂因素综合作用

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中心化传播范式,去中心化特征显著。一方面,传播主体泛化使人人得以参与信息发布与传播,这一变革导致信息传播脱离传统 “把关人” 严格审核机制,非主流意识形态、虚假信息及不良思潮于自媒体平台肆意扩散。另一方面,自媒体平台借助算法推荐技术,基于用户兴趣偏好、浏览历史等数据实现信息精准推送,该技术虽提升了传播效率,但也导致大学生陷入 “信息茧房”,长期接触同质化信息,致使思维固化,与异质观点的交流互动大幅减少。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调适策略

1. 优化思政教学方法,夯实意识认同根基

 一是高校要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立足自身发展定位,充分释放学科、学术资源的潜在效能。积极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内涵,构建并拓展“大思政课”全方位育人的崭新格局。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培育出具备高尚道德情操、扎实专业素养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

二是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思政课堂开设专项板块,运用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知识,深度剖析自媒体热点事件背后的意识形态内涵,通过案例研讨、小组辩论等多元教学活动,引导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理论实践转化能力,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深度,使其在自媒体环境中保持清醒认知。

2. 加强平台治理效能,护航网络舆论生态

一是完善平台内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算法内容审核机制,将符合主流价值的优质内容纳入推荐权重体系,减少错误思潮的传播空间。二是要构建智能化舆情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分层内容过滤系统,针对不良信息设置预警指标,实现动态化监管。三是要打造交互式网络教育空间,在政务新媒体平台开设理论实践专区,设计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模块,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场景化转型。

3. 深耕校园文化建设,激活价值引领动能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活动策划与传播,鼓励大学生用自媒体宣传展示,增强活动影响力与大学生参与度,在文化体验中深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内化。此外,高校要深入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平台协同的校园自媒体矩阵,制定统一内容策略与传播规划,培养大学生创作、传播正能量内容的能力,使大学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传播者与践行者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根本性任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承担着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我们要深刻意识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动态过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唯有做到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方能重塑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3.

 [2] 金瑶梅,徐志军.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9):88-92.

 [3]孙彦会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019

 

作者简介:吴红,2002年8月,男,汉族,贵州省毕节市,本科,研究方向中共党史研究。

杨凯,1991年10月,男,汉族,天津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美关系。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