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水资源管理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实现路径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耿立奎1 赵梓爽2 耿嘉3 王书源4

130930198911093010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需求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给排水工程作为城市水循环的关键环节,其水资源管理效率对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聚焦于高效水资源管理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实现路径,从系统设计优化、利用效率提升和信息化管理加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动给排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给排水工程;优化设计;节水技术;信息化管理

正文


0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然而,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给排水工程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承担着水资源供应、分配、回收与再利用的重要任务。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在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背景下,高效水资源管理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系统设计优化、技术应用创新和信息化管理提升等方面,探讨实现高效水资源管理的具体路径,以期为给排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以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

1.1基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规划

重新审视给排水系统的整体布局,以水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传统的给排水系统多以单向输送为主,缺乏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给排水工程应以水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从源头的水资源调配,到末端的污水收集与再生利用,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系统规划,将水资源的收集、输送、处理和再利用有机整合,形成闭环式管理,提升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1.2合理设计给水系统以减少水资源浪费

优化给水管网的布局与管径设计,降低管网漏损率。给水管网的漏损是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优化管网布局,合理选择管径,可以有效降低漏损率。在设计中,应根据用水需求和地形条件,科学规划管网走向,避免迂回和重复铺设。同时,采用先进的管材和施工技术,提高管网的密封性和耐久性。定期监测管网压力和流量,及时发现并修复漏点,进一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1.3完善排水系统功能以促进污水资源化

改进排水管网设计,避免雨污混流,提高污水收集效率。雨污混流是当前排水系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大量雨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增加了污水处理负荷,同时污水也因稀释而难以有效收集。改进排水管网设计,实现雨污分流,是提高污水收集效率的关键。通过建设独立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确保污水能够高效收集并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同时,加强对排水管网的维护和管理,防止管道堵塞和渗漏,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系统的运行效率。

2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应用

2.1推广节水型设备与技术

在给排水工程中广泛应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如高效节水马桶、智能节水龙头等。在给排水工程中,推广节水型器具是减少水资源浪费的重要措施。高效节水马桶采用双键排水技术,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排水量,相比传统马桶节水率可达50%以上。智能节水龙头则利用传感器技术,实现自动感应出水,避免了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这些节水器具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用水效率,还为用户带来了便捷的使用体验,是实现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如变频供水技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减少水资源浪费。除了节水器具,先进的节水技术也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变频供水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根据用水需求自动调节水泵转速,避免了传统供水方式中的“大马拉小车”现象,显著降低了能耗和水资源浪费。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则将雨水收集、储存并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喷洒等非饮用水用途,有效补充了城市用水需求,减少了对市政供水的依赖,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

2.2加强中水回用技术的应用

中水回用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升中水回用系统的处理能力,采用先进的生物处理、膜过滤和消毒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确保再生水的水质稳定达标。稳定的再生水水质是其安全应用于城市绿化、道路喷洒等领域的关键。例如,再生水用于绿化灌溉可以减少对新鲜水资源的消耗,同时避免了因使用未处理污水而带来的环境风险,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除了传统的城市绿化和道路喷洒,中水回用在工业和建筑领域的应用潜力也值得深入探索。在工业生产中,再生水可用于冷却塔补水、设备清洗等环节,减少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降低企业的用水成本。在建筑领域,中水可用于建筑外墙冲洗、地面清洁等,进一步拓展中水的应用范围。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中水回用在更多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用水压力,提升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3开展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与优化

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在给排水工程中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用水数据,包括用水量、用水时间、水质参数等。定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给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发现水资源浪费的环节和潜在的节水空间。例如,通过对用水高峰期的监测,可以优化供水调度;通过对用水设备的能耗分析,可以发现节能潜力。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实现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3加强信息化管理以实现水资源精细化管控

3.1构建给排水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高效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给排水系统的数据资源,包括用水量、水质监测、管网运行状态等,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精准性,推动给排水工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2应用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

在给排水管网中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管网压力、流量、水质等关键参数。基于监测数据建立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管网漏损、水质异常等问题,并迅速响应处理。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减少水资源浪费,还能保障供水安全,提升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3.3推进智慧水务建设与协同管理

智慧水务是未来给排水工程的发展方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给排水工程的智慧化运行管理。同时,加强水务部门与环保、城建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水资源管理的合力。通过智慧水务建设,提升管理效率,推动给排水工程与水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结语

高效水资源管理是应对水资源短缺、推动给排水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从优化系统设计、提升利用效率和加强信息化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效水资源管理的具体路径。通过系统规划、节水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手段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给排水工程的水资源管理效能,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推动给排水工程与水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汪玉华.成本管理与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的关联性研究[J].汽车周刊,2024,(09):191193.

[2]白艳坡,李霞,鲁楠,等.排水工程项目智慧化监管平台设计及应用[J].北京水务,2024,(03):2833.

[3]卢志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思考[J].新城建科技,2024,33(04):1411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