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场、观点、方法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谱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一、立场:主要表现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和人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2对于任何一件事物,我们都会站一定的立场上去观察、认识和把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场不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也会不同。因此,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去观察和认识事物,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站在科学客观正确的立场上去分析文化发展的实质,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必然深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立场的继承与发展。
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来自、根植并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最鲜明的品格。马恩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指明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发展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要想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坚持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毛泽东就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3。新中国成立后,党先后提出了“双百”方针以及“二为”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任何与人民无关的学说都是空洞的,任何不能为人民谋福利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4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既是在文化层面上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作出的科学研判,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㈡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民族立场
民族性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的最直接、最显著的特征。马恩强调“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5。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以及文明形态都有其独特优点,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随着民族间日益紧密的交流交往,文化也将成为更加紧密的联系与依赖,这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正如马恩所说的“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6。
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不断突破思想禁锢,进行民族文化的自我重塑。从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提出的“中体西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再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后,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文化的民族性,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决定了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必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充分肯定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民族立场。
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类立场
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7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超越了阶级的、民族的文化范畴,站在了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也继承了这一人类立场,“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政治论断,江泽民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中国主张,胡锦涛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中国主张,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共同性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9,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世界主义情怀,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立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类立场。
二、观点: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观点注入了“新血液”
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观点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正确的立场,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理论总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保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观点的“原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观点注入了“新血液”。
㈠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保证。
从党的奋斗史看,掌握文化领导权十分重要。党的一大决议中提出,“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也强调“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0。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改进和完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进入新时代,面对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文化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11,牢牢把握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对主流舆论格局的领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
㈡坚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就是文化自信,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不仅要有自己的文化,还要因为拥有的文化而骄傲自信,因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1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曲阜考察时就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3,明确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随后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又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4。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这一论断,并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赓续不断、绵延不绝。也正是在于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所达成的文化自信,起到了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的作用。
㈢坚持“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去。”15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国情的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创造性的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并在多个场合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品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的思想元素就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与时俱进”,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两个结合”的论断,深化了文化发展规律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内涵”和“民族形式”,从而创生出“新的文化生命体”,这对于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无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在2023年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6”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因为遭遇列强入侵呈现出衰败凋零的景象,如何救亡民族?如何赓续文明?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推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使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了新方向。一方面要在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进行继承和发展,提供一种超越西方旧范式文明的新选择,另一方面在坚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立场上,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文明进入一种新的历史形态。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三、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和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马克思主义方法是指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延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范围,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和行动指南。
㈠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法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的科学方法,要求从系统观点出发,对事物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综合考察,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18这也充分表明我们既要立足整体和全局,又要充分兼顾各组成要素。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法的坚持和运用,既有宏观指导也有具体实践路径。宏观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文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作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总书记在回应“面向世界,如何构建大国话语”“立足现实,如何彰显文化自信”“审视党情,如何坚守思想阵地”等一系列重要命题的过程中,提出新战略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具体层面上,总书记提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具体指导,从16个方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作了全面铺展。同时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考虑和推进,体现出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刻意蕴。
㈡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强调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文化领域,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与分析事物发展的状况及规律,做到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强调“重点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对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更加激荡,思想文化领域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要坚持“两点论”,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点问题,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围绕“七个着力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明确了中心任务,指明了基本方向。
㈢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深刻把握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9一方面,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样态,二者在历史根源、阶级立场、理论样态等方面都各自存在不同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彼此契合。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者“互相成就”才能够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焕发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架构宏大、严整深刻、内涵丰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无论是在立场、观点还是方法上,都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都是是全方位、多维度的,是引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推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J]《求是》,2023年(13),第4-16页
2.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年),第7-24页。
3.《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11页。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
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年, 第68页。
9.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91页。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页
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12.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1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3-4。
14.《习近平著作选读》[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页。
1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页。
1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姓名:冯芸,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扬中,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学、文化,职务:中共扬中市委党校教务科科长,职称:高级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