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的量化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赵达彦

包头水文水资源分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邮编: 014000

摘要


关键词

水利工程;河流生态系统;量化分析;生态流量;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正文

本文聚焦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入生态流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三个量化要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阐述各要素量化方法及水利工程对其产生的影响,揭示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旨在为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及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

河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及支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关键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水利工程如大坝、水库、堤防等大量兴建。这些水利工程在发挥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为科学评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至关重要。量化分析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揭示影响程度和规律,为水利工程的科学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在满足人类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量化要素选取

2.1 生态流量

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运行所需的水量及其变化过程。它对于保持河道的基本形态、维护河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保证河流自净能力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量化生态流量的常用方法有 Tennant 法、7Q10 法、湿周法等。Tennant 法是根据多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来确定不同时期的生态流量,该方法简单易行,在数据缺乏地区应用广泛,但对河流特性和生态需求的考虑相对粗略。7Q10 法是以近 10 年最枯连续 7 日平均流量的最小值作为生态流量标准,主要用于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不过它仅考虑了最枯流量情况,缺乏对其他时段生态用水的考量。湿周法通过建立湿周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临界湿周来确定生态流量,该方法考虑了河流形态与流量的关系,但需要较多的河道地形数据,计算相对复杂。

2.2 生物多样性指数

生物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生物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的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和健康状况。常见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有 Shannon-Wiener 指数、Simpson 指数等。Shannon-Wiener 指数综合考虑了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其计算公式为 H = -\sum_{i = 1}^{S}p_{i}\ln p_{i},其中 HShannon-Wiener 指数, S为物种总数, p_{i}为第 i个物种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该指数值越大,表明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Simpson 指数则侧重于衡量优势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其计算公式为 D = 1 - \sum_{i = 1}^{S}p_{i}^{2}D值越大,说明群落中物种分布越均匀,优势种不明显。在河流生态系统研究中,生物多样性指数通常通过对河流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等生物类群进行调查和分析来计算。

三、水利工程对各量化要素的影响

3.1 对生态流量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河流的天然径流过程。以水库大坝为例,在蓄水期,大量河水被拦截在水库内,导致下游河道流量大幅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在枯水期,水库为满足发电、供水等需求,下泄流量往往小于天然情况下的生态流量,使得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缺水危机。而在丰水期,水库的调蓄作用又可能使下游河道流量过程发生改变,峰值流量减小,洪水历时缩短。这种流量过程的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如导致河流栖息地面积缩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影响鱼类的洄游和繁殖等。

3.2 对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水利工程通过改变河流的水文条件、物理生境和水质状况,对生物多样性指数产生显著影响。由于水库蓄水形成了相对静止的水体环境,与天然河流的流动水体有很大差异,使得适应流水环境的水生生物数量减少,而适应静水环境的生物种类可能增加,导致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河岸带植被的破坏,也会影响陆地生物的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大坝的阻隔作用阻碍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使一些洄游性鱼类无法完成繁殖和生长过程,导致鱼类物种数量减少,进一步降低生物多样性指数。

四、量化分析案例研究

该水利工程于202012月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其中主体工程于201810月下闸蓄水,生态修复专项工程于20206月通过验收)。建设期间,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工程影响河段的8项生态指标实施连续性监测:施工前本底数据采集(2015-2017年)显示河段年平均泥沙含量为0.85kg/m³,特有鱼类产卵场面积13.6公顷;施工期(2018-2020年)监测到悬浮物浓度峰值达150mg/L,鱼类种群数量下降22%;运行后通过实施生态调度,2023年专项监测表明泥沙输移恢复至0.92kg/m³动态平衡,在设置的4处人工鱼巢中监测到中华倒刺鲃等5种土著鱼类自然产卵行为,生物完整性指数较建设前提升15%。工程特别配置的3台生态机组可保障枯水期80m³/s的生态基流,配套建设的鱼道工程已累计监测到12.7万尾鱼类过坝,被纳入水利部2021年度重大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示范项目。

4.1 生态流量变化分析

采用 Tennant 法计算工程建设前后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前,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 50m³/s。根据 Tennant 法确定的适宜生态流量为 15m³/s(占多年平均流量的 30%)。工程建成后,由于水库的调蓄作用,下游河道在枯水期平均流量降至 8m³/s,低于适宜生态流量标准,导致部分时段河道干涸,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4.2 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分析

对工程建设前后河流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进行调查,计算 Shannon-Wiener 生物多样性指数。建设前,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为 3.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为 2.8,鱼类多样性指数为 2.5。工程建成后,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至 2.0,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至 1.8,鱼类多样性指数下降至 1.5。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显著下降表明水利工程对河流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受到威胁。

4.3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变化分析

运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选取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作为评价指标,工程建设前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为 0.4,水质状况良好。工程建成后,由于水体流速减缓,富营养化现象加剧,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上升至 0.7,水质类别由原来的 Ⅱ 类变为 Ⅲ 类,水质明显恶化。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通过对生态流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三个量化要素的分析可知,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改变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利工程建设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破坏,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5.2 建议

在水利工程规划阶段,应充分论证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优化工程布局和设计方案,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合理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确保下游河道生态流量的满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生态保护措施,减少对河岸带植被和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对于已建水利工程,应通过科学的调度管理,如优化水库水位调度方案,增加生态流量下泄,改善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动态,为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大力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工作,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河岸带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措施,逐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状况,实现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吉余, 杨世伦. 中国河口海岸学的发展与前瞻[J]. 地理学报, 2001, 56(增刊):1-11.

[2] 王光谦, 王思远, 陈志祥.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理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3] 金相灿, 屠清瑛.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 2.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


...


阅读全文